【摘 要】
: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微创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其不同部位血肿的疗效.方法 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开颅组)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内镜组),每组48例;同时又根据血肿是否位于基底节区深部,将各组患者分为深部组和表浅组亚组.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对比不同血肿部位患者的血肿清除率、ADL评分、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率.结果 内镜组患者的
【机 构】
:
313000湖州,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微创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其不同部位血肿的疗效.方法 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开颅组)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内镜组),每组48例;同时又根据血肿是否位于基底节区深部,将各组患者分为深部组和表浅组亚组.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对比不同血肿部位患者的血肿清除率、ADL评分、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率.结果 内镜组患者的皮肤切口长度、骨窗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开颅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开颅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开颅组,术后1、3、6个月ADL评分及术后7d、1、3个月NIHSS评分均优于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001).内镜-深部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术后ADL评分高于开颅-深部组,且再出血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深部组(P <0.05 ~0.001);内镜-表浅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表浅组(P<0.05),而血肿清除率、术后ADL评分及再出血率与开颅-表浅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能减少高血压患者手术创伤,有效清除血肿,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前床突脑膜瘤(ACMs)显微切除术中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包括视神经减压和镰状韧带切除的技术细节及效果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通过显微手术切除前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的肿瘤全切率为87.5%,次全切率10%,大部切除率3%.有33例患者磨除了前床突,其中尖部磨除者7例、部分磨除18例、全部磨除8例,开放视神经管后部者26例.视力改善者38例,总体视力改善率为47.5%,视力维持不变者34例,视力障碍加重者8例;3例术前已失明患者术后无改善.肿瘤严重包裹血管和累及海绵窦是不能
手术依旧是胶质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最大安全程度切除肿瘤是功能区胶质瘤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平衡手术获益与保护神经功能,才是真正的手术收益.掌握运动功能区和语言功能区的相关解剖基础,联合术前精确评估手段制定手术计划;综合应用最新的功能成像技术和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使得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收益明显提高.
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源之一.据报道,Hp在发达国家的感染率为25% ~ 50%,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高达70%~90%[1].现已明确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相关,是胃癌的Ⅰ类生物学致癌因素[2].Hp感染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病因,几乎所有感染Hp的患者均患有慢性胃炎[3].因此,根除Hp是治疗Hp感染相关慢性胃炎的关键.目前Hp的根除方案仍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索法酮替代四联疗法中的铋剂,通过观察索法酮四联疗法与铋剂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目前,GERD的一线治疗仍首选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等抑酸药物和促胃肠动力药物等.然而,部分GERD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药物本身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因而仅通过药物治疗GERD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治疗逐渐推广应用于GERD的治疗中,成为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对GERD的内镜下治疗技术,包括内镜射频治疗、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等内镜下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一般情况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应慎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避免加重患侧上肢水肿.本研究总结了1例行双侧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拔出后,经过医院静脉治疗多学科协作诊疗,最终成功一次置入PICC导管并顺利完成8个周期化疗的护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