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贵高原向湖南凤凰伸出了一个角儿,叫腊尔山,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住着6.5万苗族同胞。2011年前,尚有3.1万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2011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并以腊尔山区为全省高寒山区集中式扶贫开发的试点,吹响了“第一场战役”的集结号——在整个腊尔山片区内,5个乡镇、65个村、213个自然寨,统筹安排扶贫项目,实行危房改造、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等多类别项目的整体联动。
记者爬上腊尔山,深刻地感受到了腊尔山人脱贫致富的强烈梦想。富有苗族特色的房屋,蜿蜒伸展的水泥路,绿油油的反季节蔬菜,处处涌动着新气象。
交通先行:山区的致富路更加宽广
凤凰县委副书记时荣芬告诉记者,腊尔山区是凤凰的“青藏高原”,一共包含了5个乡镇,平均海拔850米,夏天还要盖棉被,全年有4个月的霜期。“篱笆房,泥巴水,出门全靠两条腿;早苞谷,晚红苕,一日三餐难吃饱。”曾是其真实写照。
“对面呼声应,往来大半天。”特殊的地理位置,让生活在这里的苗胞饱受交通不便的困扰。腊尔山镇岩坎村地处偏僻的大山沟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没出过寨门,更别说看外面的世界。禾库镇早齐村是凤凰县最边远的行政村之一,全村75户742口人出行全靠步行,运输物资全靠人背,到镇里办事或赶集要走两三个小时。
2011年4月25日,腊尔山脱贫解困试点首条致富路开工。几年时间过去,一条条高标准的水泥公路,在整个腊尔山台地蜿蜒伸展,串联起了一个又一个村组,一条条致富路、希望路通向了苗族群众的心坎。
路修好了,早齐村的乡亲们出门坐车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镇里,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送到家门口。路修通了,腊尔山台地的苗胞致富的路更宽了。
道路通畅只是腊尔山基础设施改善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针对包括腊尔山、吕洞山、红土片、永龙界等在内的民族高寒山区,湘西州实施了脱贫解困试点工程,范围包括75个乡镇933个村,总面积7864平方公里,涉及农村人口104万。其中腊尔山片区脱贫解困试点工程累计投入6.65亿元,实施了一大批项目,该片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整体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
危房改造:云端里的“幸福家园”
扶贫,必先扶起贫困群众的雄心和意志。
此次腊尔山区扶贫试点,增加了原来扶贫中没有的新内容——危房改造,起到了拨动老百姓心志的关键作用。
海拔800多米的米良乡吉乐村三组,云雾散去,一栋新修的村小教学楼和39栋统一格调、依山而建的新房子一下子映入眼帘。一字排开的新房子,飞檐翘角,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既透出浓郁的苗族民居风情特色,又不失现代新农村气息。走进村民龙天望的新居,客厅、3个卧室、厨房、厕所、猪圈、浴室应有尽有,近处还有菜园、绿树,完全就是建在云端里的“幸福家园”。
然而,有谁能够想到,这里是凤凰县最边远的苗族贫困村。站在新修的停车场向下俯视,方寸之间就看到了鲜明的对比,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村支书隆作仕带着我们参观旧村子,满目全是茅草房、岩板房、竹篱笆房,四面透风,屋内人畜混居,卫生条件极差,有的还是朽木支撑的危房。
启动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危房改造工程以来,腊尔山台地已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16栋,15000位苗胞住上了新房子。吉乐村三组的“幸福家园”整体搬迁、集中建房,还为全省高寒山区的危房改造探索出了可借鉴的模式。
“这两三年,整个腊尔山区就像个建筑工地,到处都在修路、引水、建房,机器的轰鸣声、炸山的炮声、欢庆的苗鼓声,时常都能听到。”腊尔山的苗族同胞们,道出了他们共同的感受。
产业引领:“高山”系列产业开发风生水起
产业缺失,增收无路,是腊尔山人贫困的重要因素。如今,腊尔山的绿色农产品,已成为湘西农业的拳头产品。
走进腊尔山镇追高鲁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反季节大棚蔬菜。在田间指导管理的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批辣椒上市正好比山下的时节晚一个月,加上这里的高山无公害栽培方式,销路没问题。
腊尔山上的集中连片扶贫,是一场攻坚战,各级干部担任了攻坚的主力军。2013年,在湘西州委办驻追高鲁村建设扶贫工作组的指导下,“凤凰县腊尔山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引导全村种植辣椒970多亩,冬季蔬菜近900亩,其中集中连片示范区近500亩。虽然遭受严重旱灾,但每亩平均纯收入仍达2000元以上,实现了大旱之年农民不减收,初步改变了腊尔山群众不种蔬菜和冬季不搞农业生产的习惯,基本结束了腊尔山片区没有蔬菜产业和冬季稻田大面积闲置的历史。
湘西州委办驻追高鲁村建设扶贫工作组介绍,村民尝到蔬菜产业的甜头后,种蔬菜积极性明显增强,今年全村散户种植蔬菜达457亩,比去年翻了一番。今年工作组又引进客商领办蔬菜专业合作社,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200多亩,按照“猪—沼—菜”生态农业模式创办了“凤凰县鼎新生态农场”。农场打算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建成3000亩“猪—沼—菜”生态农场,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蔬菜,由合作社统一服务和销售,打造“湘西高山富硒蔬菜示范村”。
据农业部门统计,2014年,腊尔山地区共开发以辣椒、白萝卜为拳头产品的蔬菜3400亩,“绿色、安全、富硒”腊尔山高寒山区反季节蔬菜大面积推广已经全面铺开。整个腊尔山区已初步形成了养、果、菜、药、烟五大产业体系。
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多次上腊尔山调研、鼓劲。他说:“在腊尔山上,不为办点而办点,每实施一个项目、每推进一项工作,都要考虑工作组撤了之后能不能继续运转,都要考虑别的地方能不能学习推广,努力探索适合高寒山区实际的脱贫解困新模式。”
如今,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特色产业开发渐成气候,腊尔山脱贫解困的路越走越宽广。腊尔山人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2011年,湖南省出台了《关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并以腊尔山区为全省高寒山区集中式扶贫开发的试点,吹响了“第一场战役”的集结号——在整个腊尔山片区内,5个乡镇、65个村、213个自然寨,统筹安排扶贫项目,实行危房改造、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等多类别项目的整体联动。
记者爬上腊尔山,深刻地感受到了腊尔山人脱贫致富的强烈梦想。富有苗族特色的房屋,蜿蜒伸展的水泥路,绿油油的反季节蔬菜,处处涌动着新气象。
交通先行:山区的致富路更加宽广
凤凰县委副书记时荣芬告诉记者,腊尔山区是凤凰的“青藏高原”,一共包含了5个乡镇,平均海拔850米,夏天还要盖棉被,全年有4个月的霜期。“篱笆房,泥巴水,出门全靠两条腿;早苞谷,晚红苕,一日三餐难吃饱。”曾是其真实写照。
“对面呼声应,往来大半天。”特殊的地理位置,让生活在这里的苗胞饱受交通不便的困扰。腊尔山镇岩坎村地处偏僻的大山沟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没出过寨门,更别说看外面的世界。禾库镇早齐村是凤凰县最边远的行政村之一,全村75户742口人出行全靠步行,运输物资全靠人背,到镇里办事或赶集要走两三个小时。
2011年4月25日,腊尔山脱贫解困试点首条致富路开工。几年时间过去,一条条高标准的水泥公路,在整个腊尔山台地蜿蜒伸展,串联起了一个又一个村组,一条条致富路、希望路通向了苗族群众的心坎。
路修好了,早齐村的乡亲们出门坐车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镇里,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送到家门口。路修通了,腊尔山台地的苗胞致富的路更宽了。
道路通畅只是腊尔山基础设施改善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针对包括腊尔山、吕洞山、红土片、永龙界等在内的民族高寒山区,湘西州实施了脱贫解困试点工程,范围包括75个乡镇933个村,总面积7864平方公里,涉及农村人口104万。其中腊尔山片区脱贫解困试点工程累计投入6.65亿元,实施了一大批项目,该片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整体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
危房改造:云端里的“幸福家园”
扶贫,必先扶起贫困群众的雄心和意志。
此次腊尔山区扶贫试点,增加了原来扶贫中没有的新内容——危房改造,起到了拨动老百姓心志的关键作用。
海拔800多米的米良乡吉乐村三组,云雾散去,一栋新修的村小教学楼和39栋统一格调、依山而建的新房子一下子映入眼帘。一字排开的新房子,飞檐翘角,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既透出浓郁的苗族民居风情特色,又不失现代新农村气息。走进村民龙天望的新居,客厅、3个卧室、厨房、厕所、猪圈、浴室应有尽有,近处还有菜园、绿树,完全就是建在云端里的“幸福家园”。
然而,有谁能够想到,这里是凤凰县最边远的苗族贫困村。站在新修的停车场向下俯视,方寸之间就看到了鲜明的对比,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村支书隆作仕带着我们参观旧村子,满目全是茅草房、岩板房、竹篱笆房,四面透风,屋内人畜混居,卫生条件极差,有的还是朽木支撑的危房。
启动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危房改造工程以来,腊尔山台地已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16栋,15000位苗胞住上了新房子。吉乐村三组的“幸福家园”整体搬迁、集中建房,还为全省高寒山区的危房改造探索出了可借鉴的模式。
“这两三年,整个腊尔山区就像个建筑工地,到处都在修路、引水、建房,机器的轰鸣声、炸山的炮声、欢庆的苗鼓声,时常都能听到。”腊尔山的苗族同胞们,道出了他们共同的感受。
产业引领:“高山”系列产业开发风生水起
产业缺失,增收无路,是腊尔山人贫困的重要因素。如今,腊尔山的绿色农产品,已成为湘西农业的拳头产品。
走进腊尔山镇追高鲁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油油的反季节大棚蔬菜。在田间指导管理的农技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批辣椒上市正好比山下的时节晚一个月,加上这里的高山无公害栽培方式,销路没问题。
腊尔山上的集中连片扶贫,是一场攻坚战,各级干部担任了攻坚的主力军。2013年,在湘西州委办驻追高鲁村建设扶贫工作组的指导下,“凤凰县腊尔山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引导全村种植辣椒970多亩,冬季蔬菜近900亩,其中集中连片示范区近500亩。虽然遭受严重旱灾,但每亩平均纯收入仍达2000元以上,实现了大旱之年农民不减收,初步改变了腊尔山群众不种蔬菜和冬季不搞农业生产的习惯,基本结束了腊尔山片区没有蔬菜产业和冬季稻田大面积闲置的历史。
湘西州委办驻追高鲁村建设扶贫工作组介绍,村民尝到蔬菜产业的甜头后,种蔬菜积极性明显增强,今年全村散户种植蔬菜达457亩,比去年翻了一番。今年工作组又引进客商领办蔬菜专业合作社,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200多亩,按照“猪—沼—菜”生态农业模式创办了“凤凰县鼎新生态农场”。农场打算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建成3000亩“猪—沼—菜”生态农场,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蔬菜,由合作社统一服务和销售,打造“湘西高山富硒蔬菜示范村”。
据农业部门统计,2014年,腊尔山地区共开发以辣椒、白萝卜为拳头产品的蔬菜3400亩,“绿色、安全、富硒”腊尔山高寒山区反季节蔬菜大面积推广已经全面铺开。整个腊尔山区已初步形成了养、果、菜、药、烟五大产业体系。
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多次上腊尔山调研、鼓劲。他说:“在腊尔山上,不为办点而办点,每实施一个项目、每推进一项工作,都要考虑工作组撤了之后能不能继续运转,都要考虑别的地方能不能学习推广,努力探索适合高寒山区实际的脱贫解困新模式。”
如今,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特色产业开发渐成气候,腊尔山脱贫解困的路越走越宽广。腊尔山人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