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融合赋能“双创”两江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7日,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在开工的40个项目里,两江新区占了12个,两江协同创新区创新工坊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孵化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创新工坊是推动最新科研成果与技术走出实验室、成功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平台。它的建设,意味着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将进一步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创新工坊建成后,将有效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促进科创企业孵化,实现区域产业链升级。”明月湖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斐说。
  自2018年建设以来,两江协同创新区始终坚持以“科创 产业”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协同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生成能力。
  整合“两端”
其他文献
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往往会面对市场接受度的问题。虽然现代管理学已经有了丰富的工具以确定市场的需求。从最简单的目标客户的问卷调查,到用户高度参与的“共同创新”,都提供了一些方案。但是大部分对于创新的方法论都是以经济和实用价值为导向,对于制度力量的思考并不充分。而在现实的商业竞争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技术较弱和所提供价值较低的企业反而在竞争中胜出,其中又以近十余年的平台创新竞争更为
两次登临滕王阁,却难觅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的意境。我想,如果那个时候的诗人王勃有相机呢?  或许是两种结果。一则,给我们留下了1300年前的滕王阁的影像记录;二则,也许我们再也看不到《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篇了。一波又一波的技术浪潮,将人类从文字识别拉升到影像识别,抽象的美学逐步被具象的认知替代。科学复原着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却也解构着人类的想象力。以《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为例。“枯藤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