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组群文阅读活动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chCon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文本
   (一)“1 N”篇目
   我们群文教学研究小组这次的研训主题是“基于单元目标的‘1 N’群文阅读课堂策略”。正值笔者任教九年级,苦于摸索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方法,单篇不容易教,群文更是有挑战,那就试一试,笔者选择的“1”就是九上第六单元《范进中举》。
   课内选文“1”:《范进中举》,作者吴敬梓,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选文“N”:
   确定了“1”,接下去就要找“N”,找合适的群文跟《范进中举》匹配。《儒林外史》是最优秀的清代讽刺长篇小说。笔者想群文文本大致的方向,要从古代的白话小说,聚焦到讽刺小说,最后聚焦到讽刺艺术(结合典型人物的分析),古今中外讽刺小说,他们的共性很明显。笔者就从讽刺小说入手,抓住单元目标中的关键词,“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这一点出发去找群文,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入手,最后找到了《官场现形记》中的第五十三回,取名《文制台见洋人》;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中找到了第四十二回,取名为《同考装疯》;最后再选择《儒林外史》中第二回中的著名片段,取名《周进哭贡院》就这样,“1 3”四篇群文阅读找到了。
   1.《周进哭贡院》,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回,清·吴敬梓著,中华书局出版,2018年版。
   2.《文制台见洋人》,选自《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清·李宝嘉著,中华书局出版,2013年版。
   3.《同考装疯》,选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第四十二回,清·吴趼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二)学习目标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的目标——学习这个单元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本堂课的目标是:通过赏析研读人物疯狂举动,来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图像化”阅读法:特指在阅读描述性的语言时,调动起自己的感官,在头脑里形成画面,有助于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文本中常常会描述地点、人和物,看起来、听起来或者闻起来怎么样。读者可以按照文字的确切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相关画面,以达到丰富经验、增进理解的目的。这个过程读者反应理论家称之为“具象化”。
   学习目标:运用“图像化”策略,通过三条路径:“白描式”特写——凸显人物形象特征;“变色龙式”定格——提炼人物形象;“舞台式”表演——呈现社会现象。以此深入品析典型细节,赏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讽刺小说高超的艺术手法。
   二、《范进中举》组群文阅读活动
   回顾:今天我们以《范进中举》为例,聚焦人物“疯态”,品析高超的讽刺艺术:运用“图像化”阅读法策略,开通三条路径。尝试着小组合作互助,自主学习以下三篇文章《周进哭贡院》《文制台见洋人》《同考装疯》。小组互助分工:第一大组赏析《周进哭贡院》,第二大组赏析《文制台见洋人》,第三大组赏析《同考装疯》,各小组根据大组的分工项目进行学习,其中第四大组里的三个小组(每个小组4位同学),分别去第一、第二、第三小组,担任项目组织人、观察员、记录员、管理员。
   评测要点1:看了描写范进“疯态”的这些语句,印象很深刻的是他的三句话:“咦!好了!我中了!”;“咦!好!我中了!”;“中了!中了!”类似的三句话,范进呼喊了三次,天哪,如果我像范进一样呐喊三遍,我就真的是个疯子了。这种激动,高兴已经超越了正常人的能理解的范围。他不是八岁小孩,他是五十四岁的老人了,他显然是“胡言乱语”的疯狂状态了。作者用这样夸张、反复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发疯的老顽童范进的形象。
   评测要点2:范进变化:“中举”前,不敢大声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中举”时,高兴得发疯;“中举”后,与张乡绅攀谈,礼尚往来,圆滑世故。
   评测要点3:由此可见,范进是一条变色龙,他的懦弱、虚伪、圆滑,让人觉得可笑可怜又可悲。
   评测要点4:由表演呈现出来范进因中举而“发疯”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样子,可以看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戕害:手无缚鸡之力,一辈子只能埋头苦读,无力养活妻儿老母。悲哀的读书人。
   任务一:“白描式”特写——凸显人物特征
   同学们,现在我们走“图像化”阅读法策略中的第一条路径:“白描式”特写。抓住人物“疯狂”细节,定格细节,分析关键字词,来深刻感受人物“疯狂”形象。
   小组合作互助:组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
   要求1:用波浪线把“疯态”典型细节(言行举止)划出来。要求2:抓住典型细节,赏析人物形象。注意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致的描绘。
   评测要点1:描写范进“疯态”的这些语句,三句话:“咦!好了!我中了!”;“咦!好!我中了!”;“中了!中了!”类似的三句话,范进呼喊了三次,天哪,如果我像范进一样呐喊三遍,我就真的是个疯子了。这种激动,高兴已经超越了正常人的能理解的范围。他不是八岁小孩,他是五十四岁的老人了,他显然是“胡言乱语”的疯狂状态了。作者用这样夸张、反复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发疯的老顽童范进的形象。
   评测要点2:“周进也听不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这里描绘周进因伤心而伏著号板痛苦的场景。很夸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哭的时间之长,哭到满地打滚,已经到了疯癫的状态。作者用这样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苦读多年书而未做秀才的老童生周进的悲苦形象。
   评测要点3:“话言未了,只见拍的一声响,那巡捕臉上早被大帅打了一个耳刮子。接着听制台骂道:“混帐王八蛋!我当初怎么吩咐的!凡是我吃着饭,无论什么客来,不准上来回。你没有耳朵,没有听见!”说着,举起腿来又是一脚。”这里描写文制台对下属张口辱骂、拳打脚踢,这个语言以及动作的描写,把文制台“不把下属当人”看的“疯狂”恶劣行径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凶残霸道的小官僚。    评测要点4:“何太尊更急了,便取起桌上的裁纸刀,飞舞起来,吓的众人倒退。他又是东奔西逐的,忽然又撩起衣服,在自己肚子上划了一刀。”这里主要运用动作描写,“飞舞”“东奔西逐”“划了一刀”等动作,把何太尊发疯的样子写得很真实,他为了躲避惩罚,只能装疯,伤害自己。恍惚间真让人觉得他是疯癫了。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科举考场里徇私舞弊被发现后“发疯”的真实状态。
   任务二:“变色龙式”定格——提炼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互助:请项目组织人带领大家一起学习。
   要求1:找到人物“发疯”前后状态的变化。要求2:对人物形象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概括分析。
   点评要点1 步骤一:范进的变化:“中举”前,埋头读书,养不活家人,是懦弱无能。“中举”时,高兴地发疯了,疯疯癫癫的样子,是神经质、敏感的;“中举”后,接待乡邻,与张乡绅兄弟相称,是圆滑世故的。步骤二:由此可见,范进是一条变色龙,他的懦弱、虚伪、圆滑,让人觉得可笑可怜又可悲。
   评测要点2 步骤一:周进的变化:一到贡院,哭个不住,满地打滚,是懦弱无能的;后来听到朋友们愿意出钱为他捐个监生,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是没骨气,没尊严的;最后与大家说笑着回到行里,是虚伪,无耻的。步骤二:由此可见,周进是一条变色龙,他为了功名,可以呼天抢地地哭闹,不自爱。可以为别人做牛做马,不在乎自尊。
   评测要点3 步骤一:文制台的变化;只因巡捕在他吃饭期间报告,就对他大肆辱骂,拳打脚踢。后来一听是洋人,“顿时气焰矮了一大半截,怔在那里”立下规矩,凡是洋人来拜访,不论何时都要第一时间会见。对待自己中国人,吃饭时间不见客。步骤二:由此可见文制台是一个对外崇洋媚外,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人,对内残暴无理,嚣张跋扈的人。
   评测要点4 步骤一:何太尊的变化,当被发现自己通了关节,他先是对老翰林作揖打拱求饶,后来就装疯卖傻,东奔西逐,用刀划伤自己。步骤二:由此可以看出他何太尊是个狡诈虚伪的人。
   任务三:“舞台式”表演——呈现社会现象
   小组合作互助:项目组织人带领大家一起学习。
   要求1:情景表演,把文章改写成课本剧来表演;可以声情并茂朗读。要求2:提炼文本主题。
   评测要点1:步骤一:情景表演。学生主要把文章中的第4—8段进行改编成课本剧,上台表演。步骤二:由表演呈现出来范进因中举而“发疯”的令人哭笑不得的样子,可以看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戕害:手无缚鸡之力,一辈子只能埋头苦读,无力养活妻儿老母。悲哀的读书人!
   评测要点2:步骤一:情景表演。学生把“周进哭贡院”的场景改编成课本剧,上台呈现。步骤二:由表演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一个读书人的影响之大。周进为了取得功名,可以为别人当牛做马,磕头谢恩。作者强烈批判了因读书而扭曲了人性的这些读书人。
   评测要点3:步骤一:情景表演。主要以对话形式表演“文制台见洋人”。步骤二:文制台对国人镇压,对洋人卑躬屈膝的丑陋虚伪形象,是作者极力批判的。更是展现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阶级对待洋人一味妥协退让的现实。
   评测要点4:步骤一:情景表演,学生把何太尊发疯的场景改编成课本剧。步骤二:呈现出何太尊为了躲避作弊带来的惩罚而装疯卖傻,出卖自己,这类道貌岸然的假学者是作者强烈批判的,也反映了科举考场上,徇私舞弊的丑恶现象是常见的。
   任务四:活动小结
   让学生们围绕“本节阅读活动课你的收获和困惑”这个问题来谈谈,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
   三、教学反思
   这节群文活动课的最后成型,期间经历了断断续续三个月的打磨,笔者回想起来真是不易,可见一堂有新意、有心意的课,确实要绞尽脑汁。
   最初,笔者在确定了群文选文之后,要确定议题。但是具体的切口呢?要更细致,直达中心。笔者在研读这四篇文章之后,发现他们他们拥有共同点就是:疯狂的状态!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周进在贡院哭疯了;文制台对下属拳打脚踢的疯狂行为让人惊呆了;何太尊在科考场里为了躲避作弊的引来的灾难,装疯卖傻。笔者明白:要把“把握人物形象”这个目标,聚焦在“赏析研读人物疯狂举动”这个点上,初步拟定了这次群文阅读的议题《疯狂背后的苦涩——〈范进中举〉群文阅读》。
   接着是确定教学策略。先分析学情,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看过不少小说。其中讽刺小说涉猎过的有《围成》《格列夫游记》等,对于讽刺小说的艺术特点:在典型细节中巧妙运用夸张、对比、反复这些讽刺艺术手法都,学生是知道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够结合具体描写,生动地进行赏析、进行深度阅读,往往是人云亦云,浮于表面地欣赏。笔者经过反复思考,试验,在众多阅读策略中找到了“图像化”策略,因为它是侧重于通过看、读这些文字,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字变活,里面的人物形象、场景都立体起来。那么如何使“图像化”策略有具体路径可以走呢?笔者尝试着开通三条路径。最终确立学习目标:1.運用速读法,了解文章大意,找到关键语句,概括文章内容。2.运用“图像化”策略,通过三条路径:“白描式”特写——凸显人物形象特征;“变色龙式”定格——提炼人物形象;“舞台式”表演——呈现社会现象。以此深入品析典型细节,赏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讽刺小说高超的艺术手法。最终定了这次群文阅读的议题《“图像化”策略在讽刺小说中的运用》。
   这堂课分别在901、902、904班上过课,基本上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们的参与度很积极,通过群文阅读,他们见识到了一节课大容量文字的阅读,大概有5000个字这种挑战,他们觉得很兴奋。尤其是活动三:“舞台式”表演——呈现社会现象,深思人物“疯狂”背后所揭露的社会现实。这个环节,学生们最喜欢了。因为可以改变课本剧,可以上台表演。把人物“疯狂”的状态演绎出来,真的很尽兴!通过这么一表演,人物的外在形象,内在本质,以及作者想通过讽刺作品表达的主题显现出来。整个群文阅读,把这三篇小说读活了,笔者教给学生们的三条路径是递进式的,路径一、二是基础,是感性地感受细节、品味人物形象,由外在的呈现方式到理性地概括人物性格特征;路径三是提升,通过情景表演,全方位呈现人物活动,最后提炼文本主题。因为有具体的策略和可操作的路径一条一条疏通好,等待着学生们去尝试,不论尝试结果如何,至少老师作为学习的首席,这个角色不能缺席,给学生指一条明路,接下来,让学生自由发挥,适当点拨。活动四是:小结收获与困惑。
   这一次的群文阅读课例,给我了很多触动和启发。群文阅读和单篇教读课一样重要,是学生丰富阅读量不可或缺的课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怎么样的群文阅读课是有效的?我认为,上一堂课,要教给学生一个方法,并且学生能够有效运用到课外。
  童媚娜,浙江省宁海县桥头胡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四个“衔接”,才能引导学生顺利从初中语文学习过渡到高中语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助推器。  一、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到高中,语文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比原来要求更高。高中语文教学注重能力和方法,而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基础识记。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字词的组成结构、句子之间的组织结构、词语的习惯用法以及词语的构成方式都有其发展规律。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
阅读《祝福》,眼光不觉被祥林嫂沦为乞丐后手中的一支“竹竿”拉直了。联系上下文,体味再三,始悟出鲁迅写这支“竹竿”的艺术匠心。  一、衬托肖像  文中写道:“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如果说“破碗,空的”是侧重于衬托祥林嫂的内心经受着求生不能,求死不敢的极度的精神折磨,陷入痴呆麻木,不讨不吃也不觉得饿的悲惨境地,那么,“竹竿”“比她更长”,并不是表
我本不是个爱猫的人,总认为猫这种动物过于狡诈阴险。素有九命猫妖的说法,也便觉惊怕,于是觉得此动物有些邪野。但是,读了莱辛的《特别的猫》以后,我的观念有了巨大的转变——原来猫也是万分受宠之物。不知道是我的看法真的变了,还是被莱辛的文字魅力深深感染了。不过,透过莱辛的笔端,我看到了莱辛的内心世界,明白她远非就写猫而著此文,她要借猫的世界给读者展示人的世界,也正是这一点才使这篇文章更具深度。  莱辛是一
【评议文章】韩雪屏《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语用知识》,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0期。  【原文提要】在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百年历史中,语用意识早已有之。从运用语言的角度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特性,以及用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的语文实践,是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的优良传统。目前研究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语文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基础课程,言语实践活动需要语文知识的引领,而引领和指导学生言语实践活动
陕西省  西安市  航空以及卫星产业
人们常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就告诉我们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自己在阅读中学习到的东西用另一种方式转述出来。阅读作为写作的素材基础,学生需要结合读与写两种技能将自己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自从我国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政策以后,对各地使用的语文课本都要求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特性和素质教育需求。因此语文教材编者在挑选课文时往往会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学生对话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如果我们从学科本位和分数至上的思想出发,语文课堂教学只能姓“语”,只能在语言训练上下功夫,只能在文学熏陶上做文章,绝不允许旁逸斜出,更不能作一点牺牲,否则就大逆不道,就要遭到口诛笔伐,时至新课程改革已向广度深度发展的今天亦概莫能外,我却要在这里大放厥词:语文课牺牲一回又何妨!  从各学科关系来看,画地为牢必然死路一条,语文课只有率先走综合和融通的路子,拆除学科之间的藩篱,才能引领新课程改革走进新天
海子生前公开发表诗歌作品的文学报刊,数量十分有限。《草原》《诗选刊(内蒙古)》《这一代》《滇池》《诗林》《十月》《山西文学》《中国作家》《巴山文学》《诗神》《东海》《山花》《诗刊》《星星》等文学杂志,是经常被披露而众所周知的。  然而,有一家诗歌报纸曾刊发海子诗歌作品,却是鲜为人知。在大量论述海子生前公开发表作品情况的论文、论著、传记中,更是从未有只言片语提及此事,以至于这家报纸刊登海子诗作的事实
一、问题缘起——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缺失  2010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早在2009年年初,以郭初阳等三位教师为主的研究团队便拟写了一份20万余字的课题报告,《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刊发了其大部分内容。此后,课题组还将该报告的全文发布到网上。2009年8月和9月,一些国内媒体刊发了对这项研究的报道和评论,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