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偶尔翻阅一本1999年的《世界博览》杂志,可能职业习惯使然,浏览目录页时,《印度武术——卡拉里帕亚特之秘》的标题,一下子跳入眼帘,当我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一节“达摩——卡拉里帕亚特”之后,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气,因此,我只有引用该文章作者母晓临先生这一节的原文:“中国人常说‘天下功夫出少林’,又说少林功夫实为天竺僧达摩所传,学术界人士对此多持否定态度。
换一个角度看,这种说法可能自有它的道理。据《高僧传》载,达摩是南天竺香至国的王子。达摩来到登封少室山,面壁九年,可以认为是卡拉里帕亚特修炼的瑜伽功。他所传易筋经,其内容必有与卡拉里帕亚特功夫相同处,印度驻华使馆前一等秘书白先杰先生游历少林寺达摩洞,归来后说面壁石上有达摩练习卡拉里帕亚特的影像。这姑且算是卡拉里帕亚特与中国武术关系的一个佐证吧。”
母晓临先生行文极有分寸,“姑且”二字运用十分得当。《世界博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的刊物,其作者大都是从事世界活动的干练人物,走南闯北,广闻博识。
在《印度武术——卡拉里帕亚特之秘》一文开篇:“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印度境内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西而东出现在印度西北部。他们不断向东、向南推进,攻城掠地,建立了许多王国。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雅利安人同达罗毗荼人之间战争不断。印度的两部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中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历史概况和印度人的武功。此后的3000多年里,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以及蒙古人都曾大举兴兵入侵这里,并先后建立政权,历史上的印度,长期王国林立,战乱频繁,在这种环境里,造就了种类繁多的武术。”
母晓临先生还说:“本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位名叫约翰吉尔比的先生写了一本书,他以亲眼所见介绍了各国行之有效而又杀伤力极大的格斗术。他曾游历了印度各地,领略了拳击术、裆部击打术和勒脖术的厉害。这些格斗术的确都具有很大的威力。但对于追求大道的人来说,它们都只是一种术而已。在印度,真正具有价值能够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武术,乃是卡拉里帕亚特。”
读罢母晓临先生的剀切考论,印度僧达摩与少林武术的关系,远不是近代武学界某些学术人士引经据典,在故纸堆中寻找蛛丝马迹,力图否定所可以比拟的。这些武学界学术人士以偏盖全,对于达摩教习少林僧习武之事,对于《易筋经》著作,要么说成是杜撰,要么便是伪说,甚至说达摩根本不会拳术。他们搬出少林寺唐代碑刻,左一个没有达摩的记载,右一个达摩某某年代也不对的考证,在母晓临先生这篇《印度武术——卡拉里帕亚特之秘》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
关于达摩记载的缺失,以及年代舛误等疑义,不外是历史诸多原因所造成。古时惜墨如金,洛阳纸贵,是木版雕刻印刷的时代,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准时入录的,就是正史,也有记载上的舛误。一千多年前出一本大书,比之于现在盖一幢摩天大楼,还要费时费力。一个云游四海的野和尚,能够在颤进的历史中留下一些有限记载,已是难能可贵了。近代武学界的文人不遗余力,力辟达摩不是传少林武术之人,甚或力辟张三丰不是太极拳创始人,可谓精力过剩。现代武术界学术人士也邯郸学步,接过了这一棒,福兮祸兮?其实,他们大可不必浪费自己的才华,去捡芝麻。如果以他们的文采,在他们那个时代,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中国武术史来,而不必让一个日本人占了先机。因为他们和松田隆智是同一时代人。其实,他们更该学一学母晓临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位美国人,到印度,到达摩的故乡考证一番,大概就不会有达摩不会拳术的定论了。
“武以寺名,寺以武显。”从第一个印度僧跋陀入主少林寺,就对武术情有独钟,他剃度的弟子惠光,可在井栏上反踢五百毽子,僧稠能跃首至梁,拳捷骁武。第二个印度僧人达摩不仅被誉为禅宗初祖,且面壁九年。两位印度僧人,不仅与佛教、禅宗、武术三位一体,从而使少林以拳勇名闻天下,流传至今,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
从达摩见南北朝梁武帝萧衍算起,几经历了1500年,若与亿万之年的天体宇宙行空相比,可说弹指一挥间。人生苦短,1500年岁月悠悠,我们对于达摩的误读,可谓遥远。
考证是作学问,需脚踏实地。不能以故纸堆的片言只语,贸然定论,那岂不成了寻言摘句老雕虫。什么达摩不是拳术家,不懂武术之谈,均是主观臆断,自说白话,达摩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乃禅宗初庭。本文至此,以一段亦庄亦谐,似禅非禅的文字结束:我的西瓜就是你的芝麻,你的芝麻恰是我的西瓜,芝麻是西瓜?西瓜是芝麻?阿彌陀佛,罪过,罪过。
换一个角度看,这种说法可能自有它的道理。据《高僧传》载,达摩是南天竺香至国的王子。达摩来到登封少室山,面壁九年,可以认为是卡拉里帕亚特修炼的瑜伽功。他所传易筋经,其内容必有与卡拉里帕亚特功夫相同处,印度驻华使馆前一等秘书白先杰先生游历少林寺达摩洞,归来后说面壁石上有达摩练习卡拉里帕亚特的影像。这姑且算是卡拉里帕亚特与中国武术关系的一个佐证吧。”
母晓临先生行文极有分寸,“姑且”二字运用十分得当。《世界博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的刊物,其作者大都是从事世界活动的干练人物,走南闯北,广闻博识。
在《印度武术——卡拉里帕亚特之秘》一文开篇:“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印度境内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西而东出现在印度西北部。他们不断向东、向南推进,攻城掠地,建立了许多王国。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雅利安人同达罗毗荼人之间战争不断。印度的两部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中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历史概况和印度人的武功。此后的3000多年里,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以及蒙古人都曾大举兴兵入侵这里,并先后建立政权,历史上的印度,长期王国林立,战乱频繁,在这种环境里,造就了种类繁多的武术。”
母晓临先生还说:“本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位名叫约翰吉尔比的先生写了一本书,他以亲眼所见介绍了各国行之有效而又杀伤力极大的格斗术。他曾游历了印度各地,领略了拳击术、裆部击打术和勒脖术的厉害。这些格斗术的确都具有很大的威力。但对于追求大道的人来说,它们都只是一种术而已。在印度,真正具有价值能够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武术,乃是卡拉里帕亚特。”
读罢母晓临先生的剀切考论,印度僧达摩与少林武术的关系,远不是近代武学界某些学术人士引经据典,在故纸堆中寻找蛛丝马迹,力图否定所可以比拟的。这些武学界学术人士以偏盖全,对于达摩教习少林僧习武之事,对于《易筋经》著作,要么说成是杜撰,要么便是伪说,甚至说达摩根本不会拳术。他们搬出少林寺唐代碑刻,左一个没有达摩的记载,右一个达摩某某年代也不对的考证,在母晓临先生这篇《印度武术——卡拉里帕亚特之秘》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
关于达摩记载的缺失,以及年代舛误等疑义,不外是历史诸多原因所造成。古时惜墨如金,洛阳纸贵,是木版雕刻印刷的时代,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准时入录的,就是正史,也有记载上的舛误。一千多年前出一本大书,比之于现在盖一幢摩天大楼,还要费时费力。一个云游四海的野和尚,能够在颤进的历史中留下一些有限记载,已是难能可贵了。近代武学界的文人不遗余力,力辟达摩不是传少林武术之人,甚或力辟张三丰不是太极拳创始人,可谓精力过剩。现代武术界学术人士也邯郸学步,接过了这一棒,福兮祸兮?其实,他们大可不必浪费自己的才华,去捡芝麻。如果以他们的文采,在他们那个时代,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中国武术史来,而不必让一个日本人占了先机。因为他们和松田隆智是同一时代人。其实,他们更该学一学母晓临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位美国人,到印度,到达摩的故乡考证一番,大概就不会有达摩不会拳术的定论了。
“武以寺名,寺以武显。”从第一个印度僧跋陀入主少林寺,就对武术情有独钟,他剃度的弟子惠光,可在井栏上反踢五百毽子,僧稠能跃首至梁,拳捷骁武。第二个印度僧人达摩不仅被誉为禅宗初祖,且面壁九年。两位印度僧人,不仅与佛教、禅宗、武术三位一体,从而使少林以拳勇名闻天下,流传至今,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
从达摩见南北朝梁武帝萧衍算起,几经历了1500年,若与亿万之年的天体宇宙行空相比,可说弹指一挥间。人生苦短,1500年岁月悠悠,我们对于达摩的误读,可谓遥远。
考证是作学问,需脚踏实地。不能以故纸堆的片言只语,贸然定论,那岂不成了寻言摘句老雕虫。什么达摩不是拳术家,不懂武术之谈,均是主观臆断,自说白话,达摩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乃禅宗初庭。本文至此,以一段亦庄亦谐,似禅非禅的文字结束:我的西瓜就是你的芝麻,你的芝麻恰是我的西瓜,芝麻是西瓜?西瓜是芝麻?阿彌陀佛,罪过,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