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遥远的“误读”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huan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偶尔翻阅一本1999年的《世界博览》杂志,可能职业习惯使然,浏览目录页时,《印度武术——卡拉里帕亚特之秘》的标题,一下子跳入眼帘,当我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一节“达摩——卡拉里帕亚特”之后,不禁深深吸了一口气,因此,我只有引用该文章作者母晓临先生这一节的原文:“中国人常说‘天下功夫出少林’,又说少林功夫实为天竺僧达摩所传,学术界人士对此多持否定态度。
  换一个角度看,这种说法可能自有它的道理。据《高僧传》载,达摩是南天竺香至国的王子。达摩来到登封少室山,面壁九年,可以认为是卡拉里帕亚特修炼的瑜伽功。他所传易筋经,其内容必有与卡拉里帕亚特功夫相同处,印度驻华使馆前一等秘书白先杰先生游历少林寺达摩洞,归来后说面壁石上有达摩练习卡拉里帕亚特的影像。这姑且算是卡拉里帕亚特与中国武术关系的一个佐证吧。”
  母晓临先生行文极有分寸,“姑且”二字运用十分得当。《世界博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的刊物,其作者大都是从事世界活动的干练人物,走南闯北,广闻博识。
  在《印度武术——卡拉里帕亚特之秘》一文开篇:“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印度境内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西而东出现在印度西北部。他们不断向东、向南推进,攻城掠地,建立了许多王国。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雅利安人同达罗毗荼人之间战争不断。印度的两部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中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历史概况和印度人的武功。此后的3000多年里,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以及蒙古人都曾大举兴兵入侵这里,并先后建立政权,历史上的印度,长期王国林立,战乱频繁,在这种环境里,造就了种类繁多的武术。”
  母晓临先生还说:“本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位名叫约翰吉尔比的先生写了一本书,他以亲眼所见介绍了各国行之有效而又杀伤力极大的格斗术。他曾游历了印度各地,领略了拳击术、裆部击打术和勒脖术的厉害。这些格斗术的确都具有很大的威力。但对于追求大道的人来说,它们都只是一种术而已。在印度,真正具有价值能够令全世界为之瞩目的武术,乃是卡拉里帕亚特。”
  读罢母晓临先生的剀切考论,印度僧达摩与少林武术的关系,远不是近代武学界某些学术人士引经据典,在故纸堆中寻找蛛丝马迹,力图否定所可以比拟的。这些武学界学术人士以偏盖全,对于达摩教习少林僧习武之事,对于《易筋经》著作,要么说成是杜撰,要么便是伪说,甚至说达摩根本不会拳术。他们搬出少林寺唐代碑刻,左一个没有达摩的记载,右一个达摩某某年代也不对的考证,在母晓临先生这篇《印度武术——卡拉里帕亚特之秘》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
  关于达摩记载的缺失,以及年代舛误等疑义,不外是历史诸多原因所造成。古时惜墨如金,洛阳纸贵,是木版雕刻印刷的时代,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准时入录的,就是正史,也有记载上的舛误。一千多年前出一本大书,比之于现在盖一幢摩天大楼,还要费时费力。一个云游四海的野和尚,能够在颤进的历史中留下一些有限记载,已是难能可贵了。近代武学界的文人不遗余力,力辟达摩不是传少林武术之人,甚或力辟张三丰不是太极拳创始人,可谓精力过剩。现代武术界学术人士也邯郸学步,接过了这一棒,福兮祸兮?其实,他们大可不必浪费自己的才华,去捡芝麻。如果以他们的文采,在他们那个时代,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中国武术史来,而不必让一个日本人占了先机。因为他们和松田隆智是同一时代人。其实,他们更该学一学母晓临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位美国人,到印度,到达摩的故乡考证一番,大概就不会有达摩不会拳术的定论了。
  “武以寺名,寺以武显。”从第一个印度僧跋陀入主少林寺,就对武术情有独钟,他剃度的弟子惠光,可在井栏上反踢五百毽子,僧稠能跃首至梁,拳捷骁武。第二个印度僧人达摩不仅被誉为禅宗初祖,且面壁九年。两位印度僧人,不仅与佛教、禅宗、武术三位一体,从而使少林以拳勇名闻天下,流传至今,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
  从达摩见南北朝梁武帝萧衍算起,几经历了1500年,若与亿万之年的天体宇宙行空相比,可说弹指一挥间。人生苦短,1500年岁月悠悠,我们对于达摩的误读,可谓遥远。
  考证是作学问,需脚踏实地。不能以故纸堆的片言只语,贸然定论,那岂不成了寻言摘句老雕虫。什么达摩不是拳术家,不懂武术之谈,均是主观臆断,自说白话,达摩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乃禅宗初庭。本文至此,以一段亦庄亦谐,似禅非禅的文字结束:我的西瓜就是你的芝麻,你的芝麻恰是我的西瓜,芝麻是西瓜?西瓜是芝麻?阿彌陀佛,罪过,罪过。
其他文献
教我戴家拳的老人用他的一生,写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他给我留下的是一个谜、一个困惑。  想起老人,我没有悲哀,只有负疚和歉然之感。我的功夫达不到他那种境界,可我不脸红,以我愚钝的资质,恐怕终生求取,也难登心意拳堂奥,又何必自责呢。我感谢老人的睿智,他并没有寄望我这个笨蛋为他或者为戴家心意拳发扬光大什么,所以说这些年根本就没有什么责任类的阴影笼罩着我。一直是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心情十分轻松。
期刊
研习道家太极拳离不开探求其哲理。因为它的拳理拳法和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弄通基本理论,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如同有了钥匙,才能打开大门,登堂入室。太极阴阳学说就是本门功法的金钥匙,太极拳爱好者应该下工夫钻研,循理求道,则可技高一筹。  各类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必然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去遵循。道家太极拳是以内外兼修为特点的拳法,内与外其实就是阴和阳。从总的方面着眼。阴阳一体,是完整的、统一的
期刊
问:韩先生异常强调对抗训练,认为拳术技能必须经过对抗训练才能在技击中熟练使用,请问您的依据来自哪里?  答:我的依据,其一来自运动科学,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其二来自事实。  拳术技能之所以必须经过对抗训练才能在技击中熟练使用,乃受制于拳术技能的特殊性,要解释拳术技能的特殊性,涉及到运动技能的分类,在运动生理学或者运动心理学里,把运动技能分为“开式运动技能”和“闭式运动技能”两种(此外还有其他
期刊
读《精武》2008年第1期中的《学术争鸣还是人身攻击》一文(以下简称郭文),作者乃郭瑞祥哲嗣郭铁良、郭桂德两位小郭先生。  为了对不少关注静海、独流、刘传“合一通背拳”情况的读者及该文作者(或“捉刀人”)做一个交代,做一个答复,特撰文如下:    “羊公”乃笔名耳    《郭文》开篇即曰“羊公终于露相了,原来真名叫杨善耕……”怎么了?有什么好惊讶的?不要说假话了,事实上,你们在看到《武魂》2005
期刊
中老年修炼养生太极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多求快,浅尝辄止,学的门类多,有拳、剑、扇,学的套路多,动作多,求师也多,内容与方法都很杂,一天数招式,几日一套路,一练好几年,还不能通太极之道的大有人在。其精神可取,但效果甚微,实为可叹。其原因是没有深研、细究、精练。  古拳俗语曰:拳打半步巧。如同一个医生,欲知一个人的血型,只需抽血化验即可。欲知一个人的拳理、拳势、拳架、拳法,只从半步招式里便可探知。这是因为
期刊
以点为中心划圆  大山总裁的圆形逆突击(图1~图7)。以点为中心划圆作为交手的代表性动作经常被总裁作为例子展示给大家。    这个是像图7一样将手放到胸前,两手柔软的做划圆运动,作为防止对方突然踢出的脚——对策之拳。  这个是在刚柔流派中的转掌里面经常运用的动作,一样,用小指侧将对方的腕部卷住,再用另外一只手正拳向对方击出(图8,图9)。如果能够抓住对方的道服,动作会更容易进行,总裁也是在近战时常
期刊
陈守孚老师9岁的时候,因为身体病弱,长年生病,他父亲请来了心意拳大师铁官成先生,铁老时年七十多岁,身如铁塔,音若洪钟。老先生看到童年陈守孚,捏捏他的手,笑道:“好,这个徒弟我收下了。”  铁老教拳的场地在静安公园,童年陈守孚每天都要到铁老那里报到。铁老对拳架要求很严,如果看到守孚偷懒,他会用脚轻轻一踢以示警告。起先的时候,心意拳的练习是很枯燥的,铁老有时会露几招绝活让学生们提高兴趣。他站一个高马步
期刊
赵道新的性格  赵道新爱批评武林,批评,是赵道新身上两个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另一个是求实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融合)。有很多人一听到赵道新的名字,脑子里立刻有轰隆隆的激昂之声炸响。  他的批评,应该说是来自他的性格。面对同样的弊端,有的人沉默,有的人只在私下里骂一骂,赵道新却把它公开说出来,而目,措辞毫无顾忌,态度异常激烈,这不能不说是性格所致。当然,对武术超乎寻常的感情,也导致他眼里不容沙子。  哲学家
期刊
长春市被誉为八极拳“第二故乡”,霍公殿阁首传之后,霍庆云和陈金财两位先生成为中流砥柱。长春市众多习练八极拳者,所得之艺均出自霍氏,即霍公殿阁、霍师庆云。  在长春从师霍公殿阁“系统”学习八极拳外姓徒弟中,最优秀者当属陈金财先生。陈金财先生当年是长春周馨武前辈开设的三马路把势房顶门大弟子。陈金财先生是尊师爱徒的典范,他的徒弟们也都是尊师重道的义徒。陈先生逝世后,长春市武术协会为其举行了追悼会,高度评
期刊
赵连和简介 赵连和(1883~1945年,一说为1901~1970年),字芝莲,著名武师,河北景县人。赵连和少年即学弹腿,又精习功力拳、节拳、十字战等,1910年被上海精武体育会聘为武术教师,为该会最早期的教师。在会教学长达三十余年,为该会作出了卓越贡献。1928年、1929年任上海市国术考试及1936年上海市运动会国术评判员。因其在弟子中精心传授,弹腿拳技始在南方各省广为传播。著有《潭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