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视野下的宗祠文化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sl76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具有祭祀和纪念性质的传统建筑——宗祠,是中国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所特有的产物。宗祠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载体的宗祠文化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广西玉林市容县杨梅镇红石村五卿潘公祠,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宗祠,其深厚的宗祠文化深深影响着潘氏宗族的族人。
  【关键词】宗祠;民族志;五卿潘公祠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杨梅镇红石村五卿潘公祠的空间布局
  五卿潘公祠坐落于容县杨梅镇红石村莲塘片。宗祠坐乾向巽(坐西北向东南),宗祠面宽约13米,进深约为52米,建筑面积约688平方米,整个宗祠占地面积约818平方米。宗祠为两井三进厅堂式、硬山式建筑,为烧砖、瓦木结构,平面分布匀称,采光合理,古香古色,雕梁画栋,题诗作画,建筑艺术精湛。
  走进五卿潘公祠,宗祠的头座为香火堂敬奉祖先,神台上供奉着从入容始祖万禄公起,到入容十世祖的神位。宗祠二座阔约200平米,是整个宗祠的正厅,也就是宗祠的中心。作为宗祠祭拜的中心,也是宗族议事的重要场所,宗祠二座的建筑艺术水平和文化艺术最高、装饰最为讲究的一座,距今220多年仍清晰可辨的题诗作对、雕梁画柱、飞檐斗拱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正厅的后部被两堵墙分为三个部分,中间部分的空间是摆放祖先神位的神台,在两侧的空间是进入头座厅堂的通道。分割空间的墙体的正面书写着入容十六世孙潘方潮提的对联:
  江之西粤之西分别绣水源流由来六百年俎豆重新惟愿子子孙孙勤耕务读好学亲贤毋为君子所不为名也必成利也必成,
  容以南峤以南姒续荣阳世系至今廿一代云仍递嬗伏望绳绳继继敬宗收族饬纪敦伦能发前人所未发报功于斯报德于斯。
  二进和三进之间的正中央有一个亭子,称为“拜亭”。拜亭内部四周的横梁上挂满了潘氏族人在科举考试上所取得的功名。亭内正面就悬挂着三块红底金字的牌匾,最中央的“进士”牌匾是万禄公入容十二世大来公于清朝时期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时所立。在左边的“进士”牌匾是第九世日芳公于明朝万历丙戍科高中进士后所立。在亭中共计有十块匾额,均为潘氏先贤在中举后所立。
  三进是门楼,门楼为廊柱式结构,墙上有壁画,对联,屋顶有飞檐,以龙修饰。中央是大门,两边是耳房,大门上方镶嵌着“五卿潘公祠”的匾,这匾由石灰做成,上面的“五卿潘公祠”是后来请书法家题上去。大门两边有对联:“豫章着绩,容莞流芳”,红底黑字苍劲有力。大门之后就是红色的屏门,屏门有三扇门,中间的一扇最大,这扇门平常不轻易打开,每逢大事才将此门打开。
  二、杨梅镇红石村五卿潘公祠的文化构成
  “宗祠是中国千百年来宗法制度下的乡土社会里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宗祠也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也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吸取宗祠文化的精华有益于社会发展,发扬祖辈优良传统、行孝道、重礼仪、敦和睦等能激发民族认同感,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一)“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
  宗祠建筑是我国典型的建筑模式,它不仅作为一个宗族的活动场所,也是一个宗族的兴旺与荣誉的表现。因此“各家族为确保家运、族运的发达,在宗祠选址上都严格遵循风水法度,讲究山明水秀、藏风聚气,四象毕备、依势造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红石村宗祠的共同特点是:不仅背后靠山,而且两侧和前面的远处都有山峦和流水环绕。五卿潘公祠坐乾向巽,祠堂前面是风水池——莲池。莲塘除了起到抵挡煞气和聚财的风水的重用以外,也起到预防火灾的功用。宗祠背后是屋背山,山上有两棵数人才可以合抱的大榕树,在大榕树的旁边以前还有成片的松树林,据村民说这是他们的风水林;逶迤的大乙山在祠堂的东面,祠堂的东南方是一列起伏的鸡冠山;铜鼓堡在祠堂的正南方;红石河从祠堂的左前方流过,这就是五卿潘公祠的的风水概况。潘方潮是入容世祖潘万禄公的十六世孙,是重修五卿潘公祠的倡导者和祠堂风水方位的设置者, 其所写的“后枕天柱作巽局 巽位高峰次第生 贵人帐坐容可考 天乙本系司文章 俊秀聪明从此出 榜花胡不姓名扬只因旧宅坐下偏 失却应星权不张 戌辰旧回兼正针 正向房房好 若兼左右分苦良 右挨戌兮力已薄 左涉亥兮多损伤 ”说的就是祠堂的风水。
  (二)祠联文化
  五卿潘公祠是红石村众多宗祠当中保存祠联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宗祠。整座宗祠现存长短祠联共十副对联,有的对联是在兴建宗祠的时候由族中的获取功名的有识之士所写,也有一些外族的文达人士的为宗祠所提,这些祠联根据宗祠各个部分不同的功能,并根据各个功能区的含义分布在宗祠的不同地方,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家族后辈的期望和劝勉。
  1.寻根追祖,崇拜故土祖根
  水有源,树有根,寻根溯源是中国人在历史的传统和文化背景中,极为重视自己姓氏、宗族的来龙去脉。因此追根溯源是宗祠楹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红石村的宗祠中,这种楹联颇为常见如:五卿潘公祠中的祠联:
  祠联一:
  由南宋迄大清越历四朝可想宗功祖德,
  从豫章迁容莞相传廿代惟其子肖孙贤。
  祠联二:
  江之西粤之西分别秀水远流由来六百年俎豆重新惟愿子子孙孙勤耕务读好学亲贤误为君子所不为名也必成利也必成
  容以南峤以南婗续荣阳世系至今二十一代云仍娣蟺伏望绳绳继继敬宗收族纪敦伦能发前人所未发报功于斯报得于斯。(万禄公十六代孙方潮撰)
  这些祠联一方面成为人们研究潘氏宗族族源的重要的资料,另一方面,又有体现容县地区的汉族重传统、重宗族、重本源的观念。
  2.表彰先贤,显扬光荣历史
  彰先贤,显扬光荣历史,是堂楹联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祠联三:
  溯先代休风屡荷恩纶五桂家声招祖德,
  异后人济美津新堂构三荆奕叶绍诗书。
  祠联四:
  仰明经世泽鼎甲名扬鄱水吾宗树立文章显文人,
  溯览古家风商贤誉尼山乃祖义行大德克膺大寿。
  这些祠联中,不仅热情地歌颂祖先的功德业绩,而且还反复告诫族中子弟,不能数典忘祖,应时常思念祖先、祭祀祖先。
  3.训勉后人,激励家族不断进取
  堂联的内容有的是从整体上讲述家族往昔的艰难创业和家风名声;有的是直接训勉子孙敬业守职,或是强调正直做人的原则,要求后裔忠厚老实、正直善良、刻苦读书、勤俭持家等。
  祠联五:
  敬所尊爱所亲勿忘木本水源特隆上祀,
  继其志述其事鹜替箕裘弓治永绍前徽。
  祠联六:
  祀蒸尝献新荐熟宏惟木本水源前有辉恰有光创业固难守成易,
  伯叔兄弟幼子童孙聪听租考训敦厥志澠厥立门基抷振世克触。
  (道光十一年岁次辛卯冬月上浣吉旦赐进士出身山东登州府前内阁中书海防同知藤卓谨题)
  祠联七:
  念我祖七岁而孤艰苦备尝竟立志谨身克成家业,
  想吾父双昆式好绸缪尽善翼光前裕后永守祖祧。
  ——十七代保华敬书
  祠联八:
  当恩深木本谊重水源思气派克绳祖武,
  必其敬宗收祖箸纪敦伦庶纪前人所报。
  祠联九:
  品备粢成器陈俎豆重新唯愿子孙耕读,
  苟非务读勤耕谨身节俭便成不肖子孙。
  联作为一个宗族的文化符号所诠释的精神已经深深影响着族人的生活和行为。我们可以通过祠联的内容知道潘氏宗族先祖创业的艰辛,以及先辈们对后代的要求:勤耕务读、勤俭节约、为人正直、孝敬父母。可以说是先贤留给后人的祖训。
  (三)书法绘画文化
  宗祠中保存的大量题字与壁画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起到了观赏性和教育性。在宗祠当中的祠联基本都是用正楷书写,不仅苍劲有力、端端正正,这也是给后代一种警示作用希望后人不仅要学习对联本身所包含的精神,还要像这些字体一样堂堂正正做人。屋檐下的题字内容一般是家庭和睦、夫妻和谐、兄弟团结、宗族兴旺、以及对族人劝勉的句子。宗祠的壁画因为历史久远有的已经模糊不清但是大概还能看得出其轮廓,其主要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和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几何纹样如万字、回形、古钱纹;植物纹样如卷草、莲花、松、竹、梅、兰、菊等;动物纹样如龙、凤、麒麟、狮、鹿、喜鹊等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文字装饰图案如福字、寿字、喜字等,在两个的墙壁上还有龙纹凤纹等图案可以说是寓意深远。这不仅反映了宗族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也是对宗族和睦家庭和睦、夫妻和谐、兄弟团结、宗族兴旺的一种向往与精神寄托。
  (四)忆先人励后代的牌匾
  匾额是附着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特殊文化符号,是宗祠文化的一种物质形式,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与内涵。
  五卿潘公祠悬挂的牌匾数目众多。据统计,五卿潘公祠中总共有16块牌匾,其中有三块为原件。一件是原先悬挂在供奉祖先神主牌的木制神楼之上,这块匾写着宗祠的堂号“馀庆堂”,这块牌匾雕刻精美。第二块是五卿公的儿子大来公在高中进士的时候所立的,牌匾上用正楷书写的“进士”二字苍劲有力;第三块是写着“广东合浦县正堂”,这三块匾均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族人抢救下来加以保护,其余的匾均在“文革”中被烧毁。在改革开放之后,潘氏族人为了纪念祖先的功绩,更是为了激励后人又花钱让木匠师傅又复制了先前的匾。这些牌匾是潘氏宗族的先贤们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之后所立,它们代表着潘氏一族的光辉和荣耀,也体现了潘氏一门书香门第、人才济济。从另一个角度来我们不难看出潘氏宗族对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视,潘氏宗族勤耕务读的优良家风、族风。虽然说在以前阶级社会中,潘氏先贤们在中举之后立匾是为了光宗耀祖、夸耀功绩,以显示祖宗的兴旺发达,但是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其实是潘氏先人们对自己族人后辈的鼓励与劝勉。正如理事会会长良荣阿公和我说:就是在这样一种好学的家风的影响下,在古代红石村的潘氏一族出了“五进士,九举人”,在解放之后从潘氏宗族也人才辈出,其中不乏有考上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的族人,也涌现出一批实业家、企业家。他们在收获个人成就的同时,不忘服务社会建设家乡,多次出资捐助宗祠事业。
  (五)寻根问祖、薪火相传的谱牒
  一个宗族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随着历史的推移宗族的壮大需要拥有一部详细记录其发展的谱典。可以说谱牒就是一部记录宗族的史书。
  堂号是谱牒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宗祠,堂号的物质载体是雕刻着堂号,集语言、书法、雕刻为一体的匾额。在红石村的八大宗祠中每个宗祠都有自己的堂号,如五卿螃公祠的堂号是“馀庆堂”、 惠普潘公祠的堂号是“贻燕堂”、瑞麒彭公祠的堂号为“瑞庆堂”等通过上面上个宗祠的堂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堂号本身都寓含着忠孝节义观念,蕴含着对后代的教化意味和内涵,同时也蕴含着对整个宗族兴旺达的寓意。
  谱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寻根问祖”的谱牒文化不在于祈福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通过血脉流传到现在,这就是谱牒文献的精神价值所在。
  三、宗祠文化的意义
  (一)对宗族的意义
  对于宗族来说宗祠是整个宗族祭祀活动的中心,也是整个宗族精神寄托中心。在一个宗族乃至一个地方的文化之中以宗祠为物质载体的宗祠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宗祠的祭祖功能的虽然弱化,但是优秀的传统观念在新的历史时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家国之上、独慎自省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当今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响起,宗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文化建设所汲取的养分。现在红石村的宗祠已经不是像之前一样紧闭的神圣殿堂,现在的宗祠不仅发挥着传统的祭祖功能,还是族人议事、婚嫁、文化娱乐的场所。也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基地。
  (三)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宗祠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祠文化又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维护宗祠建筑以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宗祠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现代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各种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非物质文化正在村野间渐渐地消失,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相关部门和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建筑精美、又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宗祠就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好场所。
  四、结论
  本论文立足于杨梅镇红石村的五卿潘公祠,以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前人在宗族、宗祠、宗祠文化的研究成果之上对红石村的宗祠经行全景式的文化扫描,主要从民族志的视角下对红石村宗祠经行梳理。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容县杨梅镇五卿潘公祠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文化底蕴丰厚,构成了当地亮丽的文化名片。新中国成立之后,宗祠的祭祀功能呈现着不断减弱乃至消失的趋势,但改革开放之后当地宗祠的祭祀功能得以迅速恢复,可见在族人心中宗祠依旧是宗族的象征、宗族的精神家园。宗祠的基本功能是纪念祖先、敬祖、孝悌、助学、规仪、扶贫、美德、操行等。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强化以宗族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宗祠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对象。
  参考文献:
  [1]周晶,李天.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王静.祠堂中的宗亲神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谢文帅(1992-),男,壮族,广西宾阳,学生,现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宗祠文化;兰庆逢(1993-),女,壮族,广西河池,学生,现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民间信仰。
其他文献
【摘要】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为哈尼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依托梯田稻作促进哈尼族发展是其发展的趋势。然而现阶段由于梯田稻作经济价值较低,猛懂村选择了香蕉种植,香蕉种植破坏了哈尼梯田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本文就挖掘梯田经济价值、保护哈尼梯田文化和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哈尼梯田;香蕉种植;猛懂村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
【摘 要】培智学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个体差异显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其特别关注。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针对过度表现型、情绪抑郁型、无端失控型的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活动表现,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生活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要把握学生学习困难的要点,实行“小步子多循环”策略,采取分层教学法;最后,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摘要】每一个身在科层体制当中的个体都被设计沿着科层向上层流动,然而众多研究发现科层对于普通人而言存在着“看不见的天花板”。本文试图通过深究L的读研动机来追溯L关于普通个体如何定义自我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意义脉络。本文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来解读L个案的生平历程。通过深挖,发现个案L不但具有其个人独特的职业晋升困境,而且将其作为一种类型化的普通人群体来看待,实际上普通人群体面临着无能为力的晋升困境。 
【摘要】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人延续和传承古代文化的直接途径,所以对古曲风格作品的研究和演唱是学习声乐演唱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艺术的直接方式,作者用音符把故事、人物和作者的情感记录在纸上的音乐就是作品的一度创作。表演者必须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才能表现出它的真正艺术价值。本文以古曲“杏花天影”为例,试图对其进行二度创作方面的阐释。  【关键词】《杏花天影》;古曲;声乐;二
【关键词】悦纳自我;自我探索;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5-0061-04  【作者简介】唐婷婷,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初级中学(江苏海安,2266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小学生停课在家,亲子时间增多。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紧张的亲子关系,让一些学生的自我认知发生
华岗(1903—1972),原名华少峰,字西园,浙江衢州龙游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浙江、江苏、顺直(今河北)等省团委书记、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中央组织局宣传部长等职。曾任《新华日报》总编辑、中共南方局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授、校长兼党委书记,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山东大学工作期间,讲授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讲稿以《辩证唯物论大纲》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既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1878—1966)曾说“处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并认为1919年是自己“新道路的起脚点”。考察吴玉章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曲折经历、思念观念的转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五四”的追忆与评论,对于理解吴玉章的“五四”认
【摘要】据自己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些大型建筑广场特别是广州市区高层大型建筑的正门景观广场设计中,古典装饰纹样适用性存在问题。设计师在设计广场的形式,景观搭配和古典装饰纹样的使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导致了广场中古典装饰纹样少之又少,使用的装饰纹样并没有发挥功效的结果。本论文通过对广州市IFC西塔国际贸易中心,花城汇下沉广场和广州天河城广场以及广州市太古汇广场的调查和相互比较,得出其适用性存
【摘 要】随着时代变迁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好习惯的养成是发展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江苏省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为指导,按照设计、实施、检验、改进的流程开发的好习惯养成校本课程,在实践试点中效果显著,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  【关键词】好习惯;校本课程;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ADHD学生的教育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校园安全以及学校整体文化建设高度相关,因此学校要重视对此类学生的教育。首先要帮助家长和教师树立科学的认知,建立尽早识别的意识和理性接纳的心态;其次要引导教育者采取科学的教育行为,找到正向激励的“突破口”,及时关注和表扬ADHD学生,帮助其设定可执行的目标、释放过剩的精力。   【关键词】ADHD学生;融合教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