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是以语言媒介来构造的,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相当程度上禁锢了观众的想象。看影视作品与读原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影视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改编 审美体验 差异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视、电脑的普及,影视进入普通人家,读书特别是看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现在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看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效果是一样的。”这种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创作基础就是作品本身,其反映的主题思想及其审美、娱乐功能和作品本身在观众和读者中的影响是相同的,认为二者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虽然改编的影视作品,其依据是文学作品原著,但它并不能代替文学语言创造审美意象的特殊作用。文学作品能以极少的笔墨,反映出更为广泛的社会内容,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赋予文本新的阐释,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得到不断的开拓与建构。这是一切影视作品无法不折不扣地去独立完成的。所以,欣赏原著和观看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其效果是有差异的。
一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审美意象的构成方式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同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靠语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未定型性。影视作品是一种可视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1 文学作品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艺术媒介,创造的审美意象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的浓缩的“典型”,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提炼出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方式委婉含蓄,给欣赏者提供了进行想象的广阔天地,能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再创造的积极性,使之获得一种更高的审美愉悦。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禅、杨贵妃倾国倾城。人们是用这样的文字来描写她们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凡是欣赏过这些文字的人,没有一个不被她们的美貌所折服。因为每个人的脑海里所涌现出来的“美女”是符合他们各自的审美想象的,也正是语言文字表达出的这种“美女”形象的不确定性,给了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的感觉更能令人陶醉其中。
乐府诗《陌上桑》中对邯郸美女秦罗敷的描写手法更为绝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无一字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丽,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 影视作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审美想象
影视剧是以影视屏幕上的视听形象作为媒介的艺术,它是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来创造审美意象,在画面上通过各个镜头反映现实生活的。它的审美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在观众面前突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有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可感知的画面,简化了语言描写,让人们用眼睛看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但同时由于其过于直白、受时空限制的表达方式,也相当程度上禁锢了观众的想象,限制了观众的思维空间,使观众不能以自己的视角去欣赏原著所塑造的审美意象,这在一定意义上损伤了意象的审美作用。
《卧薪尝胆》、《昭君出塞》、《三国演义》、《杨贵妃》等影视剧,已把我国四大美女搬上荧幕,但观看过这些影视作品的很多观众却感到遗憾:“四大美女也不过如此”。“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毫无疑问,影星们所饰演的这几个影视形象,有哪一个能完美无缺、完全符合众多观众心目中理想的“美女”形象呢?可以说影视美女从某种程度上,“毁掉”了我们心中的偶像。俗语说:看景不如听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作品既表现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
二 影视作品是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其中融入了许多“非作品”的因素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而由于读者性格、经历、文化素养等的千差万别,鉴赏同一作品,同一意象时,其体悟也必然大相径庭。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为了提高收视率,扩大票房,导演还要去迎合观众的好恶,再加上一些时代元素,有时甚至背离了作者创作的初衷。而且作为影星演绎的影视作品,也会有演员的影子,所以文学作品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中,也就增添了许多“非文学作品”的因素。
1 影视作品融入了导演的审美体验,是导演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文学欣赏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体验重新创造形象的,不同的欣赏者再创造的形象,肯定也是有差别的。农人说:“一花一世界。”佛家说:“一叶一菩提。”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不同的导演所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中,都会有他们自己再创造的“非作品元素”,并非是文学作品的原貌。
(1)细节改变人物性格
《红楼梦》原著“宝玉挨打”中,“探病”这个环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宝钗这一封建家族大家闺秀端庄、贤良、理智的人物性格特点。宝玉被抬回怡红院之后,宝钗是最先来探病的。宝钗嘱咐袭人如何用药之后才与宝玉说话,先规劝宝玉,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一个封建社会理想的妇女的角色,体现出了她的“非礼勿行”的处事原则。然后话题才转入对宝玉的关心上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心疼的话差一点儿就说出来了,只是因为她从不越礼法半步,更是非礼勿言,所以欲言又止。这一细节描写,巧妙地体现了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而电视剧《红楼梦》中宝钗的语言略有改动,她对宝玉说的那句话是:“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心疼。”“心疼”二字一出口,宝钗的含蓄就荡然无存了,这也不符合宝钗心中的“礼法”规范,她是不会在人前这样冲动地表达自己对宝玉的“爱情”的,何况她虽心疼打得狠了,但也认为这是因宝玉自己的错误而招致的,这点我们可从前面的语言中看到。这里由原文改编而成的宝钗“探病”,已融入了导演再创造的“非作品”因素,对宝钗这一人物性格的表现就同原著有了差别,就不如原来的那半句话更符合宝钗这一人物性格特点。
(2)剧情改变作品主题
我国古代魔幻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描写了纣王荒淫亡国的故事。由郭信玲导演的电视剧《封神演义》,基本上是遵从原著主题的。由傅艺伟饰演的苏妲己和达奇饰演的纣王的荧幕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符合欣赏者对书中人物形象的认识。而由金国钊导演,范冰冰、马景涛等出演的新版电视剧《封神演义》,给了妲己新的定位,把苏妲己和狐妲己人性化,体现了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但剧中许多人物形象都与原著有较大出入。特别是姜王后这一人物形象,原著和老版电视剧中,都表现了她善良、贤德、豁达大度、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国母形象。而新版电视剧《封神演义》中的姜王后,却变成了心胸狭窄、争风吃醋、猜忌排挤妲己的妒妇。而妲己迫害她也变成了被动反抗,但这样一个王后竟那样深得人心,遇难之时朝野震动,让人匪夷所思!而故事主题也由国之兴衰变成了一出爱情悲剧,擅长演情感剧的马景涛,也把纣王演成一个重爱情、内心孤寂值得同情的人物。特别是结局的安排:女娲娘娘和纣王对话中说:“这是你的命,也是我的错,你走入了极端,在放荡中变坏,在骄淫中变态。”并且还去给纣王拭泪,而纣王用力甩开了她……这些情节的安排,使纣王更具“正面”色彩,也颠覆了女娲娘娘的神圣形象。这些非作品因素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
2 影视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人们的思想逐渐趋向多元,对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孙道临导、演,由曹禺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雷雨》中,矛盾冲突激烈,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侍萍和鲁大海,与资本家周朴园之间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所以剧中人物的命运是那样的惨烈和震撼。剧情合乎人物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而1997年新版的电视剧中,就淡化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符合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现实。因为现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矛盾,在现代人眼中,周萍和四凤的不伦行为是无辜的,应当有办法解决,而周朴园也有其可同情之处,就像导演李少红女士说的:“我们的改编是要把人物的情感经历细腻地展现出来,让观众看得比较过瘾。”并要“给周朴园一点理解,给繁漪一点敬意,给周萍一点青春的光彩”。其结局具典型的时代特色,剧中主要人物除繁漪自杀、周朴园中风之外,并没有像原文和电影中那样悲剧结束。
现代社会压力增多,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向自我,转向情感,也更注重于影视的娱乐、休闲化。这些现象也折射在作为时代产物的影视作品中。诸如上文提到的新版《封神演义》中爱情主题的出现,时代语言的介入,人性化的表现方式……在当代的影视作品中更是比比皆是。甚至于许多新版影视剧中涌现了大批的穿着古装、说着流行语的现代人。这些非作品的时代元素的出现,无不体现着新时代的鲜明烙印,同时也颠覆着原作的内容与主题。
三 影视作品扩展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
影视作品是通过影视和电脑屏幕这些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来传播的,观众靠视觉和听觉就能获得审美体验,这就决定了它的受众对象的广泛性,即使文盲也不例外。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在无形中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我国影视剧的创作领域,《雷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围城》和四大名著等名作,被成功地搬上屏幕后,使众多的人通过电影、电视认知了这些名著。而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历史剧的热播,无论是二月河的《康》、《雍》、《乾》王朝系列,还是《汉武大帝》、《成吉思汗》、《孝庄秘史》等鸿篇巨著,都让那些尘封的历史传遍了大街小巷,妇孺皆知。还有一部分人,因受热播的电视剧影响,也来重新关注古、现(当)代作家们的著作,细读体味,而观众的热情又能促使作家和编剧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对文学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学作品则不然,它是通过印在书上的语言文字来传播的,它的受众对象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否则就无法在阅读中深切感悟,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这就限定了读者群的范围。
另外,央视的“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出现,易中天、曾仕强等教授生动形象的讲解,使许多人也研究起以前从不问津的《论语》、《道德经》、《易经》等古文学,也是影视传播所带来的文学新现象。
综上所述,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虽然与原著有差异,但对文学作品的传播有着促进作用,如果编导们能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特长,把握受众群体观赏时的审美心理,合理改编,就能拍出雅俗共赏的影视精品,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当然,即便这样,影视作品也会带有编导们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欣赏者想要品味作品原貌,获得个性审美体验,还是需要研读原著的。
参考文献:
[1] 张芹、郭玲珍:《浅析媒介化时代的影视消费特点》,浙江大学网站,2009年5月7日。
[2] 李良:《传媒新形态对当代文学书写的影响》,《传媒观察》,2008 年第3期。
[3] 郭炎武:《论网络传媒对文学创作者的三种影响》,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版。
[4] 谢筠:《电视剧名著改编的审美特点与适度原则》,《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5] 《宝玉挨打》,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作品赏析,2009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康莉霞,女,1968—,河北邯郸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现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省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改编 审美体验 差异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视、电脑的普及,影视进入普通人家,读书特别是看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现在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看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效果是一样的。”这种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创作基础就是作品本身,其反映的主题思想及其审美、娱乐功能和作品本身在观众和读者中的影响是相同的,认为二者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虽然改编的影视作品,其依据是文学作品原著,但它并不能代替文学语言创造审美意象的特殊作用。文学作品能以极少的笔墨,反映出更为广泛的社会内容,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赋予文本新的阐释,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得到不断的开拓与建构。这是一切影视作品无法不折不扣地去独立完成的。所以,欣赏原著和观看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其效果是有差异的。
一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审美意象的构成方式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同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靠语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未定型性。影视作品是一种可视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
1 文学作品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艺术媒介,创造的审美意象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的浓缩的“典型”,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提炼出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方式委婉含蓄,给欣赏者提供了进行想象的广阔天地,能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再创造的积极性,使之获得一种更高的审美愉悦。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禅、杨贵妃倾国倾城。人们是用这样的文字来描写她们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凡是欣赏过这些文字的人,没有一个不被她们的美貌所折服。因为每个人的脑海里所涌现出来的“美女”是符合他们各自的审美想象的,也正是语言文字表达出的这种“美女”形象的不确定性,给了读者以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的感觉更能令人陶醉其中。
乐府诗《陌上桑》中对邯郸美女秦罗敷的描写手法更为绝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无一字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丽,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 影视作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审美想象
影视剧是以影视屏幕上的视听形象作为媒介的艺术,它是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来创造审美意象,在画面上通过各个镜头反映现实生活的。它的审美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在观众面前突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有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可感知的画面,简化了语言描写,让人们用眼睛看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但同时由于其过于直白、受时空限制的表达方式,也相当程度上禁锢了观众的想象,限制了观众的思维空间,使观众不能以自己的视角去欣赏原著所塑造的审美意象,这在一定意义上损伤了意象的审美作用。
《卧薪尝胆》、《昭君出塞》、《三国演义》、《杨贵妃》等影视剧,已把我国四大美女搬上荧幕,但观看过这些影视作品的很多观众却感到遗憾:“四大美女也不过如此”。“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毫无疑问,影星们所饰演的这几个影视形象,有哪一个能完美无缺、完全符合众多观众心目中理想的“美女”形象呢?可以说影视美女从某种程度上,“毁掉”了我们心中的偶像。俗语说:看景不如听景。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作品既表现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
二 影视作品是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其中融入了许多“非作品”的因素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而由于读者性格、经历、文化素养等的千差万别,鉴赏同一作品,同一意象时,其体悟也必然大相径庭。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为了提高收视率,扩大票房,导演还要去迎合观众的好恶,再加上一些时代元素,有时甚至背离了作者创作的初衷。而且作为影星演绎的影视作品,也会有演员的影子,所以文学作品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中,也就增添了许多“非文学作品”的因素。
1 影视作品融入了导演的审美体验,是导演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文学欣赏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体验重新创造形象的,不同的欣赏者再创造的形象,肯定也是有差别的。农人说:“一花一世界。”佛家说:“一叶一菩提。”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因此,不同的导演所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中,都会有他们自己再创造的“非作品元素”,并非是文学作品的原貌。
(1)细节改变人物性格
《红楼梦》原著“宝玉挨打”中,“探病”这个环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宝钗这一封建家族大家闺秀端庄、贤良、理智的人物性格特点。宝玉被抬回怡红院之后,宝钗是最先来探病的。宝钗嘱咐袭人如何用药之后才与宝玉说话,先规劝宝玉,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一个封建社会理想的妇女的角色,体现出了她的“非礼勿行”的处事原则。然后话题才转入对宝玉的关心上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心疼的话差一点儿就说出来了,只是因为她从不越礼法半步,更是非礼勿言,所以欲言又止。这一细节描写,巧妙地体现了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而电视剧《红楼梦》中宝钗的语言略有改动,她对宝玉说的那句话是:“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心疼。”“心疼”二字一出口,宝钗的含蓄就荡然无存了,这也不符合宝钗心中的“礼法”规范,她是不会在人前这样冲动地表达自己对宝玉的“爱情”的,何况她虽心疼打得狠了,但也认为这是因宝玉自己的错误而招致的,这点我们可从前面的语言中看到。这里由原文改编而成的宝钗“探病”,已融入了导演再创造的“非作品”因素,对宝钗这一人物性格的表现就同原著有了差别,就不如原来的那半句话更符合宝钗这一人物性格特点。
(2)剧情改变作品主题
我国古代魔幻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描写了纣王荒淫亡国的故事。由郭信玲导演的电视剧《封神演义》,基本上是遵从原著主题的。由傅艺伟饰演的苏妲己和达奇饰演的纣王的荧幕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符合欣赏者对书中人物形象的认识。而由金国钊导演,范冰冰、马景涛等出演的新版电视剧《封神演义》,给了妲己新的定位,把苏妲己和狐妲己人性化,体现了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但剧中许多人物形象都与原著有较大出入。特别是姜王后这一人物形象,原著和老版电视剧中,都表现了她善良、贤德、豁达大度、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国母形象。而新版电视剧《封神演义》中的姜王后,却变成了心胸狭窄、争风吃醋、猜忌排挤妲己的妒妇。而妲己迫害她也变成了被动反抗,但这样一个王后竟那样深得人心,遇难之时朝野震动,让人匪夷所思!而故事主题也由国之兴衰变成了一出爱情悲剧,擅长演情感剧的马景涛,也把纣王演成一个重爱情、内心孤寂值得同情的人物。特别是结局的安排:女娲娘娘和纣王对话中说:“这是你的命,也是我的错,你走入了极端,在放荡中变坏,在骄淫中变态。”并且还去给纣王拭泪,而纣王用力甩开了她……这些情节的安排,使纣王更具“正面”色彩,也颠覆了女娲娘娘的神圣形象。这些非作品因素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原作的主题。
2 影视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人们的思想逐渐趋向多元,对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孙道临导、演,由曹禺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雷雨》中,矛盾冲突激烈,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侍萍和鲁大海,与资本家周朴园之间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所以剧中人物的命运是那样的惨烈和震撼。剧情合乎人物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而1997年新版的电视剧中,就淡化了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符合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现实。因为现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矛盾,在现代人眼中,周萍和四凤的不伦行为是无辜的,应当有办法解决,而周朴园也有其可同情之处,就像导演李少红女士说的:“我们的改编是要把人物的情感经历细腻地展现出来,让观众看得比较过瘾。”并要“给周朴园一点理解,给繁漪一点敬意,给周萍一点青春的光彩”。其结局具典型的时代特色,剧中主要人物除繁漪自杀、周朴园中风之外,并没有像原文和电影中那样悲剧结束。
现代社会压力增多,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向自我,转向情感,也更注重于影视的娱乐、休闲化。这些现象也折射在作为时代产物的影视作品中。诸如上文提到的新版《封神演义》中爱情主题的出现,时代语言的介入,人性化的表现方式……在当代的影视作品中更是比比皆是。甚至于许多新版影视剧中涌现了大批的穿着古装、说着流行语的现代人。这些非作品的时代元素的出现,无不体现着新时代的鲜明烙印,同时也颠覆着原作的内容与主题。
三 影视作品扩展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
影视作品是通过影视和电脑屏幕这些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来传播的,观众靠视觉和听觉就能获得审美体验,这就决定了它的受众对象的广泛性,即使文盲也不例外。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在无形中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我国影视剧的创作领域,《雷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围城》和四大名著等名作,被成功地搬上屏幕后,使众多的人通过电影、电视认知了这些名著。而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历史剧的热播,无论是二月河的《康》、《雍》、《乾》王朝系列,还是《汉武大帝》、《成吉思汗》、《孝庄秘史》等鸿篇巨著,都让那些尘封的历史传遍了大街小巷,妇孺皆知。还有一部分人,因受热播的电视剧影响,也来重新关注古、现(当)代作家们的著作,细读体味,而观众的热情又能促使作家和编剧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对文学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学作品则不然,它是通过印在书上的语言文字来传播的,它的受众对象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否则就无法在阅读中深切感悟,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这就限定了读者群的范围。
另外,央视的“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出现,易中天、曾仕强等教授生动形象的讲解,使许多人也研究起以前从不问津的《论语》、《道德经》、《易经》等古文学,也是影视传播所带来的文学新现象。
综上所述,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虽然与原著有差异,但对文学作品的传播有着促进作用,如果编导们能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特长,把握受众群体观赏时的审美心理,合理改编,就能拍出雅俗共赏的影视精品,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当然,即便这样,影视作品也会带有编导们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欣赏者想要品味作品原貌,获得个性审美体验,还是需要研读原著的。
参考文献:
[1] 张芹、郭玲珍:《浅析媒介化时代的影视消费特点》,浙江大学网站,2009年5月7日。
[2] 李良:《传媒新形态对当代文学书写的影响》,《传媒观察》,2008 年第3期。
[3] 郭炎武:《论网络传媒对文学创作者的三种影响》,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版。
[4] 谢筠:《电视剧名著改编的审美特点与适度原则》,《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5] 《宝玉挨打》,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作品赏析,2009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康莉霞,女,1968—,河北邯郸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现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省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