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复习课的思考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zh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改变复习课的模式,提高复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也一直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各种尝试。上学期复习阶段我便开展了一次不一样的复习课教学活动。我任教的是二年级语文,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复习的重难点肯定是字词的掌握,于是我便从这里下手,将这节课命名为“生字表里的奥秘”,整节课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课前准备
  我提供给学生的复习资料就是课文后附的那张生字表。上课前一天,就布置学生回家之后仔细观察生字表,去发现这张普普通通的生字表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奥秘,可以把自己找到的奥秘记录下来,比一比谁找到的多。
  这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立刻将孩子们的兴趣激发起来。而我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观察这学期我们所学过的生字词,从而潜移默化地记牢它们,并能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第二,汇报发现
  这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对前一天所布置任务的检查与验收。果然不出所料。这张本来十分单调的生字表,因为我布置的挑战性任务而变成了学生们的“金矿”,许多孩子在生字表里发现了规律。有的学生汇报:“我发现在生字表里藏着许多多音字。”有的汇报:“我发现这张生字表里有些生字长得很像,一不小心就弄错了!”有的汇报:“我还发现这张生字表里有些字的意思正好相反,有些字的意思又很相近。”还有的汇报:“我发现生字表里有些字是另一个字加偏旁或者减偏旁变成的呢!” ……
  他们的汇报一个个都那么精彩,我把他们的发现一条条记录在黑板上。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将生字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这种主动获取的知识不是比老师硬塞给他们的更有价值吗?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第三,小组归纳汇报
  这是课堂上的第二个环节。这节课上课之前,我们就重新排好了桌椅,围成圆桌式,选好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给每个孩子分好工,还制订了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奖惩制度。这些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将学生的发现罗列的过程中,我将他们的发现归纳成八大条。在小组学习前,由每组组长自领任务,从八条中选择一条进行生字归纳。组员要根据自己组里的任务去生字表里找相应的生字。比如:领多音字的小组,组长就要组织大家把这张生字表里所有的多音字归纳在纸上;领形近字的小组,组长就要组织组员把生字表里所有的形近字找出来。
  大概十分钟之后,各小组就完成了归纳总结的任务。我打开实物投影,请各组汇报员将小组总结出来的学习单放在投影上,给大家简单讲解。
  就这样,一节课下来,我没有给学生下发任何复习资料,也没有自己进行知识点的总结,但是我手中的八张学习单却详细而全面地将生字表里的知识点归纳得清清楚楚,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致勃勃。
  这一节不同于以往的复习课尝试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复习重在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巩固而在于知新。复习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过程。
  其次,复习面向全体。和其他的课所强调的一样,复习课也应该是每一个学生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在复习课的设计中关注到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得以弥补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第三,复习尊重学生。在复习课上,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将复习内容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复习内容,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复习课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主动而快乐地开启复习之旅。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溧阳市教学能手。
  (责任编辑:刘俭国)
其他文献
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到底该做些什么”,我的回答是:教大气的阅读,我的阅读我做主。  一、阅读内容应恰到好处  在学习《小草和大树》一文时,一位老师兴之所至,大讲特讲《简·爱》《呼啸山庄》和勃朗特三姐妹,说情节,评人物,甚至将一些生动的段落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诵读,欣赏,不知不觉间,下课的铃声响了。  另一老师在教学《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时,由聂荣臻扩展到共和国十大元帅,又由抗日战争延伸到抗日英雄。读
学生对朗读的内容不感兴趣,而且可以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老师。回想以往的早读,或分析回家作业,或订正练习,或进行思想教育,没什么要讲要做的,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或让学习委员带领大家读。每天十分钟的早读原来一直这样流于形式!回忆语文课堂中,我还是占据着主动权,我的“滔滔不绝”湮没了学生的“书声琅琅”,偶尔蜻蜓点水让学生读走一下形式,根本没给学生真正投入读书的机会。长此以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