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被时光遗忘的“加勒比明珠”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国家、卡斯特罗、切·格瓦拉、导弹危机、海明威、雪茄、朗姆酒、萨尔萨舞,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道道标签张贴在这片加勒比海群岛上,散发出一种神秘气息。老哈瓦纳街道两旁的西班牙阳台、特立尼达的碎石小径、西恩富戈斯的法式街道,交融在一起,给旅人一种特别的诱惑。
  古巴的货币
  古巴货币单位是比索Peso,分为红币CUC(Peso Cubano Convertible)和土币CUP(Moneda nacional)两种,红币是可兑换的外币(相当于我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外汇券),和欧元的兑换比例基本是1∶1,外国人在古巴只能使用红币,酒店和机场、银行都可以兑换,机场稍微贵一些。土币是当地人使用的货币,也可以和红币兑换,比例是25∶1。古巴的消费水平内外差别很大,如果本地人花十个土币打车,那么外国人就是十个红币,相差二十多倍。对于外国游客来讲,旅行消费还是蛮高的。
  Wifi网络
  古巴政府仍禁止個人安装家庭网络,街边热点成了人们上网的主要途径。2015年3月,哈瓦那才出现首个提供无线网络的公共场所,Wifi密码是革命口号“在这里,没有人投降”。国有电信公司Etecsa在古巴建了35个Wifi热点,在此之前,互联网属于特权人群,比如官员、工程师、医生、大学教授,还有外国游客等。但是付费Wifi十分昂贵,每小时上网费用两美元,如果从“黄牛”手中购买上网卡,每小时是三美元,所以每次上网后一定要记得断网下线。
  交通出行
  当地人的公共出行主要依靠两种交通工具,一种是公共巴士,但几乎没有站台和站牌,需要依靠记忆在固定的地点等车,这样的交通对当地人不是难事,对于游客来说基本无法采用。第二种便是按照固定线路行驶的分享出租车,在线路上招手即停,时常会非常拥挤,但费用也相对便宜。街边经常会见到要求搭车的当地人,古巴政府规定,只要是公家车,路遇要求搭车的人不可以拒绝,而且免费。
  哈瓦那 迷失之城
  哈瓦那,我的镜头从古迹建筑转向生活在里面的人们,一幅幅浓厚生活气息的画面跃然而出:杂货店前的长队,坑洼不平路面上穿梭的三轮车与老爷车,街道上玩耍的孩子们,工艺品店里的切·格瓦拉肖像,巴洛克古典建筑的阳台上晾着的各色被单……
  哈瓦那分为两个部分,西班牙殖民时期修建留存下来的老城(当地人称“老哈”)和美国管控时代修建的新城。然而无论是老城还是新城,1959年古巴革命以后基本都没有新建建筑。这些老建筑物的破损状况非常严重,昔日那些美丽的浮雕装饰的墙壁古典韵味十足,然而岁月太无情了,不少建筑物上长满了野草,甚至从顶楼生出大树,昭示着这里已经走远的历史。
  游走在老哈的窄小街巷里,街角飘出的欢快音乐将我带进了昔日美国大文豪海明威经常光顾的地方——“五分钱小酒馆”。不过几平米的小酒馆儿挤满了游客,点上一杯古巴鸡尾酒“莫希托”(Mojito),海明威的最爱。导游小声说,这家的Mojito其实味道很差,就是名气响,我心领神会。不过小乐队还是不错的,热情的笑容,很有感染力。
  老城的色彩是丰富的,也是陈旧的,炫目而憔悴。每当看着那些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便心生惋惜,如果搁在别处,好好维护,一定非常美丽。哈瓦那,或许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连锁快餐厅的国家首都,也见不到铺天盖地的巨幅广告,墙上的领袖像和革命壁画无声地拉开了古巴和其他美洲国家的距离。
  “这些都是在旧报纸上画的油画。”街边的小贩向我兜售着粗糙的工艺品,报纸上画着色彩艳丽的老爷车和窈窕女郎,革命古巴的另一面。除了老爷车,最常见的贩卖元素还有切·格瓦拉。如果说其他国家使用这位偶像级的革命家形象还有些矫情的话,古巴,最理直气壮,然而格瓦拉在自己的祖国阿根廷无人问津。
  现在的古巴人口中,白人占73%,主要是西班牙人后裔;黑人占13%,是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被贩卖到古巴的60万非洲奴隶的后代;此外印欧、黑白混血和其他人种占14%。人种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丰富和多元。
  城虽破,但生活在里面的古巴人的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孩子们在街道上玩耍着,享受着物质贫乏的快乐童年;大人们三五成群在路边闲聊,街边经常可以看到围着桌子打牌的人,这种牌很像中国的麻将,只是游戏规则要简单许多。我诧异于他们的这份淡定和怡然自得,甘心于物质生活的贫乏,愉快的面貌和破烂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反差一方面我归结于海岛人的性格,有音乐和阳光,加上基本的生活保障,日子还是可以过下去的;另一方面,便要归功于老卡的领导了,古巴有一种顽强的精神,经受住了时间的挑战,不是十年八年,而是半个多世纪,政权依旧稳定,虽然改革迫在眉睫。
  特立尼达 一日百年梦
  特立尼达是古巴的一面镜子,你可以看到過去、现在和未来。
  特立尼达(Trinidad),古巴第三古老的城镇,这是仅次于哈瓦那的最吸引摄影师的人文古城了。
  四通八达的鹅卵石街道凹凸不平、坑坑洼洼,自19世纪延用至今,完全没有修缮过,早都被岁月磨得光滑,在黄昏的暖光下映射着迷人的光泽。这样的街道搁在别处,早就围挡起来,禁止行人踩踏了。然而,这里,汽车、马车、三轮车照驶不误,完全不在意脚下珍贵的历史古迹。其实走在上面并不舒服,还有些硌脚,但立刻把人拉回百年前,那种感觉还是很特别的。
  受益于蔗糖贸易的繁荣,这里曾经繁华一时。19世纪特立尼达涌现了一批带有殖民风格的巴洛克式或新古典主义的大型建筑,建于17、18世纪的老旧房屋也被重新改造,这里变成了古巴人均石瓦房最多的城市。1868年,古巴独立战争开始,持续三十年的战乱摧毁了大部分的蔗糖种植园和制糖作坊,城市走向衰落。钟摆也停在了这个时期,此后的特立尼达再无更多发展,于是完好地保留了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殖民地建筑风貌,21世纪的高科技似乎被一种力量隔绝在外,一切都没有改变。   游走在小城各個角落,我试图捡起百年间碎片式的记忆。站在大广场(Plaza Mayor)前,立刻有种回到鼎盛时期的西班牙殖民王国的感慨。圣蒂斯玛·特里尼达教堂(Santísma Trinidad church)和Palacio Brunet宫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建筑了,尤其是后者,现在改成了博物馆,不知谁起的名字——Museo Romántico(浪漫博物馆),其中之陈列却并非什么浪漫爱情之类的物件,而是特立尼达自建立以来所走过的历史轨迹。博物馆的钟楼是特立尼达的最高建筑,耀眼的黄色很醒目。我爬到顶上,俯瞰小镇全景。远处起伏的山,近处优雅的建筑,红瓦白墙,尽收眼底。
  漫步在夕阳余光下的小巷,穿梭在浓浓殖民风的建筑之间,身边来来往往那些刻画着沧桑的面庞,这座昔日的蔗糖重镇,如今的旅游大热门地,也是一个充满色彩、冲突和变化的地方。
  海明威故居行
  古巴,参观海明威故居,走进大文豪昔日的生活,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大作家可以像海明威一样,过得如此活色生香,丰富多彩。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走进哈瓦那郊外San Francisco de Paula的瞭望山庄(Finca Vigía),大文豪海明威的故居。海明威在古巴生活了二十二年,刚来的时候,他一直住在酒店,直到同第三任妻子玛瑟结婚,玛瑟不愿意住酒店,在报纸上发现了一则出租庄园的广告,于是她说服了丈夫,1939年以每月100比索(与美元等值)的价钱租下了瞭望庄园,一年以后又用1.85万比索买下了庄园的产权。
  海明威去世后,古巴政府说服他的遗孀“捐献”出故居,之后被妥善保护起来,1962年成为博物馆。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个是書多,七千多册书分散在各个书柜中,书房一隅有架老式的“罗亚尔”牌打字机,海明威便是用它完成了《老人与海》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据说他喜欢站着写作,通常脚穿一双特大号运动鞋,踩在一张羚羊皮上,对着打字机和齐胸高的读书板就开始工作了。
  另一处则有些不太符合他的文人身份,墙上一个巨大的羚羊头吓了我一跳,仔细一看,屋内还挂着不少战利品:野牛头、豹子头、老虎头等,都是他数次去非洲打猎的“战果”。谁说文学家一定是个文弱书生?海明威就“文武双全”,他喜欢冒险,钓鱼、斗牛、打猎样样在行,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还有西班牙内战,获勋章无数;战场上受伤,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到英国乘轰炸机升空助战,到中国深入陪都重庆采访助战,在古巴驾船追逐纳粹潜艇助战;口诛笔伐德国纳粹、西班牙的“第五纵队”;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有过四任妻子和众多年轻貌美的情人,他笔下塑造了一系列打不垮的硬汉英雄,最终却用心爱的双管猎枪自杀。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硬汉”的含义。
  海明威在古巴的生活多姿多彩,庄园里,他饲养斗鸡、猎犬和猫,苦练拳击,与附近的孩子们组织了一支棒球队;他大抽雪茄,痛饮朗姆酒;他经常身着瓜亚维拉衫(一种加勒比地区流行的绣花衬衣)、脚踏软鞋驱车前往“小佛罗里达餐馆”、“街中小酒馆”,或前往柯希玛尔乘上自己的“皮拉尔”号游艇出海钓鱼。当然,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迎来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他甚至把诺贝尔奖章赠给了古巴城市圣地亚哥,放在当地的圣徒贞女的神龛里。他一方面尽情享受生活,另一方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公与不义也从不曾置身事外。但他从不愤愤然,从不吐槽抱怨,始终保持着一个记者的冷静,以及一点儿那个时代才有的自嘲与冷幽默。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站在这个上世纪传奇人物的故居里面,这一点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摘自《女友·家园》)
其他文献
一个男人的耻辱  同一顶绿帽戴两次  时间回溯到1998年春节前,四川宜宾男子唐攀,怀揣着攒了两年多的工资,踏上了从温州开往成都的火车。他已经连续两个春节没有回家了,飞驰的列车泼洒着那蒙尘的情事。  时年39岁的唐攀,是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人。父母早逝,他和大他6岁的哥哥唐峰相依为命。  上世纪80年代末,哥哥唐峰与县城一名幼儿园老师结婚生子。四年后,28岁的唐攀也成了家,妻子何丽来自农村,婚后生了
期刊
办案人员在案发现场取证  2017年1月10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全部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意见,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杜胜华死刑立即执行。  “18年了,总算有了妈妈的下落!”被害人王梅的儿子刘玉刚眼里噙满泪水。18年前,妈妈离开家的时候,他刚上小学,如今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办案检察官锲而不舍,执着追寻案件真相,最终查明案件被害人身份信息,形成证据锁链,让这起18年
期刊
一些职业“黑粉头”会拉一些下线,接单后先由粉头编好文案,再通过微信群分发到各个下线手中,双方根据工作量按日结算工资。  近年来,随着网红文化的不断发展,“黑粉”这一群体也越来越被大家所熟悉,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此盈利的团队。这些人被称为职业“黑粉”,也被普通“粉丝”简称为“黑子”或“职黑”。  经调查发现,一些职业“黑粉头”会拉一些下线,接单后先由“粉头”编好文案,再通过微信群分发到各个下线手中,双
期刊
姚敏倩原是福建一所大学的音乐讲师,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在结识已婚的公司高管刘栋后,他俩相爱了,姚敏倩离婚后带着女儿净身出户,并很快怀上刘栋的孩子。育有一女的刘栋,希望她生个男丁延续香火,又担心影响仕途,最终想出一个“曲线救国”的离奇办法——让姚敏倩暂时嫁给自己的弟弟,等她“名正言顺”地生下孩子后,他再与妻子离婚,与姚敏倩重组家庭。姚敏倩在得到刘栋的许诺之后,违心地接受了这一荒唐的安排。谁料,事
期刊
在日本,服务正逐年向过度付出发展,给服务业从业人员造成了巨大负担,消费者却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些服务。  被滥用的定点配送  晚8点半,一位东京的38岁白领看了看办公电脑屏幕上的时钟说:“取消大米的配送吧。”  她从公司回到家大约需要一个小时。昨天她在网上订购了10公斤大米,预约配送时间为今晚8点到9点之间。可是她手头的工作还没做完,丈夫也要晚些才能回家。  “明天早晨就吃面包吧,
期刊
人生一世,难免会碰到些意外,如何面对和解决,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担当、智慧与耐心。而有的人竟拿着一生的幸福去交换一时的风平浪静,终归为自己的人生埋下巨大的隐患。  2017年1月7日,31岁的吉林省长春市瘫痪女子刘新颖,在家里吃过面条后上吐下泻,她趁意识清醒之际拨打急救电话,被救護车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为氰化汞中毒。医院报案后,长春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刘新颖的丈夫刘鹏与保姆林姗均被列为嫌疑对象。经缜密
期刊
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拼,他们的父母也纷纷跟着儿女漂泊异乡,这些老人被称为“老漂族”。在兰州,有一对“老漂”父母为儿女看娃而分居两地,多年后老夫妇重聚首,却因为长期分离生出许多隔阂,矛盾加剧。为解决父母的矛盾,儿女让母亲留在家里,把父亲送进当地一所高档养老院。然而,子女的“孝心方案”不但没能换来一家人的宁静和谐,还引发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  “老漂”父母重聚矛盾多  20
期刊
历经多年的广播体操,你可以把它看做一种简单的健身方式,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集体美学政治需要。  上世纪70年代,用的是第五套广播体操,北京厂桥小学有一名小学生,因做广播体操姿势十分标准优美,被选为全校的领操员,还上了当时相当稀罕的新闻纪录片。在纪录片的这次露脸,让什刹海体校的老师发现了这个很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他被选拔进了什刹海体校,专门练习武术。这个孩子叫李连杰。  广播体操改变了李连杰的一生,但对
期刊
今年25岁的聂凤是重庆市的一名女理发师,因为对美发事业的热爱,她在看似普通的洗剪吹工作中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两次代表“国家队”出征世界技能大赛,成为首位获得该大赛美发组冠军的中国人。后来,她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实现了青春的逆袭。面对蜂拥而来的赞誉,她却悄悄地在“朋友圈”中写下:“即使前途光明,也要脚踏实地。”  叛逆女孩的心声  我想成为“美发师”  2015年8月16日
期刊
李宏烨和郑钰是上海交通大学一对85后博士夫妻。3年前,他们放弃了研究12年的工科专业,创办了一家相声俱乐部,专职做起了相声演员。今年2月,他们又把相声说到了央视《欢乐中国人》栏目,两人彻底火了。博士夫妻为什么选择了讲相声?下面是他们的故事。  两个学霸是这样炼成的  从小到大,李宏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不仅成绩棒,还多才多艺。2003年9月,17岁的李宏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