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德育切入点,让科学教育与德育双丰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duzh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提醒大家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他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如果不好好利用它来进行道德教育,则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我想科学课就是这样一个巨人,因此通过科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不过小学科学课不像思品课一样提出明确的道德目标,它的道德思想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个教程中。因此,科学课中具体如何渗透实施思想教育,怎样挖掘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使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思想道德双丰收是非常关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加强科学课中的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清头绪,明确德育任务
  新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在内的总体目标,如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态度及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等;“内容标准”部分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相关思想品德的要求,如“珍爱生命”、“乐于合作”等。可以说在科学课中有大量的德育内容,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开展科学活动时系统地研究并准确把握。
  比如科学课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之一,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这一内容科学课中主要是通过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认识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各个部分的内容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形成有层次的框架体系。以“物质世界内容”为例,在这一内容中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一个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过程,并将带领学生走进一块神奇的土地,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在这一目标体系中学生经过探索、实验、分析、独立思考等学习方法,在学习和交流中感悟到严谨、合作、超越等道德品质。
  再如科学道德品质之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等。这些精神可渗透于小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实验学习之中。科学教育要进行大量的课堂实验、课外考察等,这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愿望,发展他们的社会兴趣,增加他们的情感经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对培养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有十分明显的教育作用。
  在科学课中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思想的渗透中,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发展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含着这些思想教育因素,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潜在因素。如科学课生命世界、物质世界等内容利用学生了解植物、动物、矿物知识的机会,让大家体会大自然的美、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的感受。科学教师就要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污染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养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在地球与宇宙中介绍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现代的探月工程等,让学生通过学习,深深为祖国古代杰出的成就和如今的科技进步而自豪。这是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有好处的。
  二、抓住机会,及时渗透德育
  在科学课中思想品德的教育已渗透在各个阶段、各个课时的目标之中,比方说,要求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对自然、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我要学科学”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中进行思想教育就必须找准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点。如果我们了解的知识本身能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那么这种材料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机”材料。比如在六年级下册中有一个知识点——找食物中的淀粉,要求学生准备各种水果、菜、粮食,但有很多学生都是住校的,根本没办法准备,这时每个学习小组的走读同学都主动帮忙,到了上课的时候每个小组都充足的材料。我就抓住时机表扬了他们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表扬了他们对同学的关心,让大家都感受到一次除了科学之外“爱”的教育。特别是在新教材实施后,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内容(六年级中“一天中的垃圾”渗透了环保教育;“宇宙”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向往、追求的情感),很多的课堂的“意外”(观察小蜗牛时,小蜗牛热死了,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伤心,这时我就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命教育,让学生知识小蜗牛也是一个生命,要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是教师教育的绝好时机和材料。可见要加强科学课的德育,只要找到教学与教育的结合点,就能做到渗透自然,有机进行。
  三、找准着眼点,确定德育目标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能够启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课内课外有丰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也喜欢上科学课。但是科学课的德育,并不因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因为在科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已经渗透在整个教材中,它不是纯粹的思想品德课,里面的思想品德内涵要去发掘,因而教师在科学课中要注意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同时注意提升德育艺术技巧。它要求科学教师深入理解教材中潜藏的教育内容,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同时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要对德育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并且在教学中自觉地作出努力,全面体现科学学科的教育性。在教学中,做到渗透自然,恰到好处,不要把科学课上成思想课,要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让学生在“说着有意,听着无意”中感受德育呢?这就需要科学教师精心地准备,在课前的备课设计中就先确定好德育目标,找准每课中德育目标的着眼点,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要瞄准这个着眼点,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避免说教式的方法。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滴水成河,积沙成塔,一个标点、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四、创设条件,建设浓厚德育氛围
  道德情感的产生,要以道德认识作为依据,而道德认识又必须通过感知活动来进行。在科学课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还要重视环境暗示,给学生创造“自觉”接受的条件。比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科学课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专用教室、科学教室(或实验室),专用科学教室不仅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而且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造了一个客观环境。因此,在对科学教室的布置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注意设置道德情境,渲染气氛。如在黑板上方布置上“尊重科学、追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大字,在中间镶嵌上国旗,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意识地感受尊重科学、热爱祖国的思想;在教室两侧贴上科学家的画像,布置科学器材等,让学生心中的爱国、感受他人的良好情感得以激发。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主观环境。一个和谐的学习集体,一个分工明确、配合的合作小组等对于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起到重要作用,也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养成。在教材、教具、教学辅助手段和校外资源的配置方面也都要坚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原则,坚持节俭、长效。
  五、注重表率,用良好的品质感染学生
  科学课中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由教师主持及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教学过程。教学始终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的时空段,科学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了高尚的情操,那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本身是否尊奉并践履着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道德观都显在或隐性地向学生传递着。尤其对于小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言谈行为中表露出的德性品质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表率,思想上要敬业乐业,作风言行一致,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你要求学生做到的,你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善、向善。另外,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我认为宽容与爱应该是教师的从教之德,不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教师都应善待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他们,并且以博大的胸怀、良好的教养、广博的知识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六、强化训练,转化道德行为
  训练是引导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途径。在科学课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还应从学生好奇、乐学、爱表扬的特点提出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诱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使言行合一。在科学课中特别是科学实验课中要强化规则训练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课中要注意学生常规训练,如课前的准备、课堂中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对这些要求要每节课强调,并对检查结果予以评价,给予表扬或批评,并持之以恒,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学习行为;科学实验中注意学生的操作训练,如现在开展的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道德行为。科学的严谨还要求学生在操作中养成仔细观察、反复讨论的良好习惯,在观察实验、小制作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难题,可以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总之,作为科学课的实施者,在科学课上渗透思想教育,不是要我们用思想品德代替科学课,而是要真正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学习科学资源的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资源。因此,科学教师要有高度的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教学中理清德育思路、抓住德育点、找准机会,通过环境的创设、自我表率及强化训练的方法,教师有的放矢,学生无心插柳,水到渠成,顺乎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品行,达到科学教学与德育双赢。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课.2003,(6):23.
  [3]科学课.2005,(3).
  [4]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6大焦点问题.
  [5]小学课堂教学艺术集萃.等.
  [6]肖德明.谈科学课的思想教育.
  [7]吕晓姿.浅议寓德育于科学教学之中.
其他文献
194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指出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
期刊
摘 要: 我国高师音乐函授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师资,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就目前而言,高师音乐函授教育不仅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反而落后于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其现状极不利于高师音乐函授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进行高师音乐函授教育的教学管理,如何提高音乐函授的
一、新时期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现状分析  “留守孩子”指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被寄养在祖辈或亲友家中,常年仅靠祖辈或亲友看管的这部分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民的拼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加之化肥、种子和农药等农用物资涨价,农产品降低,农业利润微薄,不少男女青壮年不愿种责任地,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者愈来愈多,达到了最高峰。他们外出打工,却把还在读书的孩子留在
第七章规章制度rn企业不可一日无制度rn企业不仅要有规章制度,而且必须是完备、健全规章制度.工厂里所有的人在8小时工作之内,都必须按照规章制度活动.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以雕刻大理石为喻:“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实践证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合理地结合,对于教育有着切实的促进作用。  “民工子弟”,一个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如何关爱他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外来民工子弟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这些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个人
高一是塑造学生很好的一段时期,一般学生的心理状态是:自己不再是初中生了,已成为高中生,觉得自己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改变,在心理上希望老师把自己当成人看待。对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改变学生能给予很好的配合,尤其对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表示欢迎。因此,教师若能加强高一学生的能力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从感知开始,有目的的观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阶段。牛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