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他者的文化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学家是什么人 在很多人第一印象中是这样一群人:前半辈子躲在非洲深处或者南太平洋上的偏僻小岛,埋头融入某个部落族群的生活,体察当地风俗与宗教仪式,从日常田猎婚丧到比较奇异的“割礼”之类;然后,用下半生写出一本书——这类书往往在专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却很少受到大众关注。
  当然,这只是关于人类学家的刻板印象。人类学家有不同的定位,并不是所有人类学家都需要进行这样长期的人类学实验。尤其,当都市生活成为人类生活的重心之后,人类学家的视野也在发生改变。张经纬,就是一名博物馆里的青年人类学者,普及人类学是他这些年的一大标签,新书《与人类学家同行》就是其人类学书评成果。
  人类学的官方定义,就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之所以公众对他们存在刻板印象,其实也因为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很依赖田野调查,也就是实地进行调查研究。一般人會好奇,人类学家为什么这样喜欢折腾,上天入地满世界搞调研 受畅销书《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的启发,张经纬提出了一个新视角:因为伦理。社会科学不能如同自然科学那样随时随地做实验,这种情况下,生活在海岛丛林、与外界联系较少的各类人群,就天然地成为人类学家的替代性观察对象。

  可以说,人类学家都有一颗好奇心,或者就像一本书的名字所说,是“天真的人类学家”。某种意义上,好奇心是驱动所有研究的动力,提供了想象力的可能,也是分享的来源。张经纬认为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核心问题在于“我们究竟能否理解他者的文化”——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个根本前提:“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成员,都是源自同一祖先,因而天然具有平等的地位,以及对人类文化共有的理解方式(我们之所以拥有如此众多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只因我们身处地表不同的生态环境)。”
  这些年,张经纬一方面自己做了很多田野调查,写出《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这样的专著,另一方面则一直在为公众普及各类人类学知识,书评就是其中的主要途径。在《与人类学家同行》《从考古发现中国》等书中,他不仅梳理了马林诺夫斯基、马塞尔·莫斯、列维·斯特劳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费孝通等学术大家的方方面面,也介绍了不少相对前沿的研究,甚至不乏立足中国视野的思考。他强调,人类学作为一门闻者甚少的学科,书评更是肩负向公众普及学科知识的重任。有意思的是,这两本书更多是作者作为人类学书评者的告别。也就是说,经过了十年的人类学书评生涯,作者觉得可以开启自己学术生涯的下一段了——可以猜想必然是更大的学术规划。
  张经纬写作《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接近十年,八易其稿,在这样漫长的写作岁月中,书评的写作与反馈显然给予他不少安慰——甚至,如果说专著是研究者一刀刀苦心雕塑出来的,那书评可能就是雕塑成型过程中零落的石屑碎块。
  那么,作为读者,可以从作者的告别或者这些“碎屑”中看到什么 我想,是人类学的脉络。张经纬的专业训练、文章的深入浅出,可以让门外汉路过人类学大门时至少停下片刻,张望一下。这对于知识普及而言,显然利大于弊,毕竟,这是一个知识也不得不为自身吆喝的时代。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张经纬的阅读与思考始终围绕着人类学而展开,但是因为书中涉及不少历史问题,他也不时被误认为历史学者。我曾经请教他,人类学和历史学有什么区别 他认为,人类学和历史学都需要处理大量数据,但是历史学要面对过去,人类学则需要直面当下不断变化的文化。
  这背后体现了深刻的观察。有人曾说,我们去看历史,应该当做去异国,因为历史已经变化太多,今天很多我们视为定见的,在过去完全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人类学的启发超出了人类学范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方法论,那就是抛弃先入为主的成见,不戴有色眼镜去观察不同人群、国家以及事件——他们或者他们的文化,必然存在与我们不同的面相,同时也必定有我们经过努力可以理解的一面。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6期)
其他文献
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经过前两届的成功举办,进博会正成为在全球广受欢迎的贸易盛会。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饱受冲击,全球贸易期待复苏契机,中国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在此情形下,第三届进博会如期召开,是中国所需,更是世界之盼。“四大平台”作用凸显  第三届进博会是中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办的一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进博会可谓意义特殊、作用重大。
今年以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第三届进博会上,“新发展格局”也成为外企高管口中的一个热词。  “中国内需潜力巨大,利好政策频出,国内大循环孕育的市场潜力为外企在華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外企高管们普遍认为新发展格局给在华外企带来了很多新机遇,都在思考如何适应新形势,把新机遇抓得更牢。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许多在华外企早已深深融入
我曾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工作多年,具体负责北京市大型群众活动的组织工作,多次有机会与周恩来总理接触,直接向他请示、汇报工作,聆听他的谆谆教导,感到十分荣幸。现把我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纪实如下,以表达对周总理的缅怀之情。    批示同意外国在华留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会开幕式    周总理国事繁忙,日理万机,但对小事仍非常重视,能以点见面,以小见大。记得1972年秋,国家体委在北京举行一次重要的国际体
点开支付宝,看一看自己每天贡献的碳减排量,再去好友的“森林”里逛上一圈,“偷”几个“绿色能量球”,已经成了许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趣。  当蚂蚁森林的“能量积分”达到一定标准之后,便可以解锁不同的树种,在生态脆弱地区种下一棵真正的树苗。而少用一个一次性纸杯,则能为植树造林贡献一分钱善款;多几公里“以步代车”,就可以为防风固沙一线的小树苗多浇一次水……  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蚂蚁森林带起了数亿用户
《流氓的盛宴》出版后,朱大可在自己的博客上不无欣慰地写道,“这部著述的出版,历经3年,走了将近60家出版社,最后才在作者对书稿充分自阉之后,由新星出版社接纳,获得出生证。”但是朱大可先生的这种欣慰好像也是太早了些,《流氓的盛宴》出版的时间正值2006年年末,各大图书媒体正忙于整理、评点和举办2006年十大好书、2006年十佳或百佳图书,甚至2006年十大被忽略的好书之类的活动。评论界更是好像提前通
日本职场一向是个不讲情面的大熔炉。职员从考入企业那天起,就自动变成一块小黑炭,入门即入土,燃烧即生存。20多岁进公司,打杂、背锅、下跪都过一趟,一熬熬到四十几,运气不好就被打发到角落,彻底边缘化,上司不爱、下属不听,人称“等裁员的窗边族”。  职场太苦了,于是日本电视人总爱给大众打造一些美梦——看这些年的职场剧,哪部不是爽到底 现实“996”,就有了《我要准时下班》,女主雷打不动6点回家;外包员工
上海出台户籍新政,持有居住证的常住人口如果符合若干条件,有机会获得上海户籍。此举被一些学者誉为“冰融”。户籍新政出台之前,不仅440万在沪持证人士翘首以待,中国其他地区也十分关注。最后公布的方案与一些人的期望还是有落差的,“几家欢乐几家愁”,肯定与非议兼而有之。  平心而论, “一步到位”是一种思路,“得寸进寸”也是一种思路,如果“一步到位”不太可能,“得寸进寸”也算得上一种进步。改比不改要好。改
郑永年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校长讲座教授  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  《中国政策丛书》主编  他是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85) 、法学硕士(198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1992) 、博士(1995) 。1995至1997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中国内部轉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  历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
叶嘉莹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9月10日,96岁的她例行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坐在轮椅上,她中气十足,调侃自己的头发竟变黑了一些。  她习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但现在,她从家里的沙发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搀扶。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则已”那一刻。她每天手写论文、指导学生整理超过2000个小时的讲课录音。  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她讲课的身影。刚回
1995年9月,第四届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下文简称“95世妇会”)在北京举行,这场延续10天的会议,在之后的25年間,不断被社会回顾和纪念。  世界妇女大会(World Women Conference)又称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迄今举办了四届。首届大会于1975年在墨西哥举办,1980年在哥本哈根、1985年在内罗毕分别召开。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