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尺度:大跨壳体建筑的微结构仿生设计研究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壳体结构在自由曲面与网格布置方面的研究与设计相对成熟,却与新时期下大跨建筑工程向性能化、可持续、交叉创新发展等需求存在鸿沟.针对这一矛盾问题,提出大跨壳体建筑的微结构仿生设计新思路,首先是从复杂性科学与数字化技术两个维度对大跨壳体形态系统进行解读和层级化重构;进而尝试在微结构层级中引入仿生学,从涌现主体、生成逻辑、环境响应3个方面对微结构的仿生设计流程进行建构.最后提出未来壳体建筑发展途径,试图实现微观与宏观的融合和超越.
其他文献
岩溶地区工程场地的稳定性一直备受关注,塌陷和沉降等灾害给工程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原位测试等方法对广州某建筑工程场地进行了地基土评价,结果表明场地地基土均匀性较差,且可能对浅基础产生沉降或差异沉降,不利于桩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及桩长控制.在系统分析各种方案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性提出了根据建筑物特点采取多种方案混合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提供了参考.
马道街39号为许家私宅,是一处自主更新的案例.许家自清光绪年间购置此地,至今7代,历经沧桑,目前仅余沿街两处不规则地块.其中,南侧地块为老许个人所有,主要用于出租存货,北侧地块是许家祖产,改造前老许夫妻二人居住于此,经一条狭窄小弄与南侧街道相连.两个地块内棚屋连片且破败不堪,基本的通风、采光和厨厕需求皆无法保障.rn经多次走访调研,历保集团和设计团队为老许坚守祖宅的信念而动容,选其为私房自主更新的实验项目.该项目前后修改方案10余轮,与老许夫妻沟通交流20余次.在政府职能部门、实施主体、设计师和户主共同努
期刊
从入户调研、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程设计4个方面呈现了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的系统方法和技术;从土地征收、自主更新、资金筹措、工作协同4个方面总结了其中的政策与机制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历史地段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辩证关系、物质空间外在表象与内隐结构的机理认知、城市更新实践与既有规则体系的矛盾冲突等问题,提出了辩证性的思考与建议.
本案为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实践中确定的首批重点实施院落之一,地处街区两条主要街巷相交的核心位置,是南北和东西人行交通的交汇点.小西湖29号和31号是整个街区较早腾空的两栋平行相对的公房,最初的规划意在营造青年社区,将其定位于面向背包客的青年旅舍和面向年轻人的创客空间,以求为传统街区带来多样化的人群和活力.改造过程中,因承租的经营主体逐步确定,以及相邻院落建筑的渐次腾空,南侧的两组平房院落也被整合到一起,设计重新定位为面向年轻人的精品民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