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经肛一期直肠内拖出术(TOSEPT)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排粪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1年4月间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接受TOSEPT的5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按手术年龄分为新生儿组(21例,手术年龄在出生后1个月以内)和非新生儿组(4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56例患儿手术时间(121.5±39.2) min,切除
【机 构】
:
510150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普通外科,510150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普通外科,510150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普通外科,510150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普通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肛一期直肠内拖出术(TOSEPT)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排粪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1年4月间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接受TOSEPT的56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按手术年龄分为新生儿组(21例,手术年龄在出生后1个月以内)和非新生儿组(4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56例患儿手术时间(121.5±39.2) min,切除肠段(17.6±4.2) cm,术中出血(34.6±5.2) ml,术后住院时间(7.2±3.6)d,术后6例(10.6%)患儿出现并发症(小肠结肠炎4例,便秘复发2例),其中接受再次手术的2例和长期便秘尚未解决的1例患儿视为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的53例患儿术后经(9.2±5.8)周的排粪过渡期均最终恢复正常排粪.与非新生儿组相比,新生儿组患儿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但术后排粪过渡期显著延长(均P<0.05);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SEPT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安全、有效,但术后需要一个排粪过渡期来恢复正常排粪.尽管相对于婴幼患儿,新生患儿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但在疗效评价时应同时考虑其显著延长的排粪过渡期。
其他文献
患者,男性,52岁.因“排柏油样粪便3d”于2003年5月17日入院.3d前无明显诱因排柏油样粪便,2~3次/d,每次量约200 ml.1d前排粪次数及量明显增加,粪便性状同前;并伴有头晕、乏力、心悸、气短.既往健康.入院查体:呈重度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脐周可扪及一约8.0 cm×6.0 cm×5.0 cm的包块,质韧,表面光滑,活动度大,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当进展期结直肠癌可疑膀胱侵犯时,经常会采用膀胱整体切除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87年7月至2004年12月间,72例因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侵犯膀胱而接受了膀胱整体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肿瘤学预后。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4.3个月。术后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原发肿瘤侵及膀胱内的患者共有34例(47%)。40例患者(56%)在完整切除病灶后一期缝合残余膀胱,余下32例(44%)患者接受不同的泌尿系统重
目的 探讨肿瘤芽孢与T2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1 -2005年间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23例T2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其直肠癌标本进行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镜下肿瘤芽孢计数获得芽孢最大值及其平均值.将芽孢最大值及其平均值均分为1级(芽孢数小于或等于5)、2级(芽孢数介于5和10之间)和3级(芽孢数大于或等于10).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
目的 探讨经腹经裂孔行扩大近端胃或全胃切除术后,在纵隔内完成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的方法.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对15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在施行开放经腹膈肌裂孔扩大胃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后,采用腹段食管逆向置人抵钉座、弧形吻合器切断食管、利用缝线牵出抵钉座的方法予以双吻合技术完成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其中9例为近端胃大部切除行食管-管状胃端端吻合,6例为全胃切除术行食管-空肠
患者,女性,60岁,因"发热伴寒战3d"于2011年5月3日人院.既往有腹部外伤史,间断便血1年.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贫血貌,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周身皮肤无出血倾向,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部查体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3.0x 109/L,血红蛋白84 g/L,血小板54×109/L.骨髓穿刺结果正常.关键词:动静脉瘘;肠系膜;乙状结肠切除术
目的 探讨止血药对腹部手术后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1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6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胃癌20例,结肠癌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使用与不使用止血药两组,每组30例.止血药组于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应用巴曲亭2 U/d.检测手术前、后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凝血酶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术后总体生存率目前已有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在下降.这些应归功于胃癌的早期发现、根治性手术和麻醉的进步、围手术期的管理以及营养支持的实施.良好的围手术期管理直接影响着胃癌手术的效果.目前在胃癌围手术期管理上仍有许多争议,比如说胃肠减压与否或具体实施营养支持的相关问题等。
目的 探讨KLF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4+2009年胃癌根治性手术标本264例.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KLF4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KLF4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2%(114/264)和79.2%(209/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LF4表达与浸润深度(P〈0
目前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往往需要通过腹部小切口取出标本,弱化了腹腔镜手术微创的优势,并增加了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设计了完全离断隔离经肛门取标本法,应用于部分行腹腔镜高位直肠前切除术的乙状结肠癌或直肠癌患者,至今共完成18例,疗效满意.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手术;直肠前切除术
吻合口瘘是胃肠道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是镇痛三阶梯用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应用于胃肠道手术后的镇痛,通过抑制炎性反应间接地减少术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