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背景,分析游仙区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绵阳市游仙区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参与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反哺游仙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游仙区实现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
绵阳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科技城,拥有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和大量科研人才储备。绵阳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在游仙区。截至2021年2月,游仙辖区内有国家级科研院所3家、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高等院校4所,吸引国家“万人计划”等各类领军人才80余名,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个。
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
2010年成立的游仙高新区,2015—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20.3%,现已成长为省级高新区、四川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四川省首批院士产业园,已形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并且高新技术产业种类丰富。游仙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7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1%,区域集中度达到75.24%。同时,游仙在核技术应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具有强大的承接和配套能力。
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早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实施之前,绵阳科技城科技城先后获批执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四川省政府给予了10项特殊支持政策,先后下放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政策支撑体系。2020年游仙区确定为全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9个首批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县之一,无疑使游仙区在享受中央、省、市的政策支持和争取改革试点项目上占据明显优势。
地理交通优势明显
绵阳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腹心地带,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部和连接线上的重要支点城市,辖区范围内已有多条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绵阳机场开通有直达北京、上海等39个城市的航线,2019年旅客吞吐量415万人万人次,是四川第二大机场和国家中型民用机场。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果不明显
目前游仙高新区分南、北、东三区,部分企业加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是希望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三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在空间上的聚集,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没有形成产业网络。龙头企业配套的产业链较少,建链、强链、补链仍需加强。同时,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少,能够引领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较少,集群优势没有体现,产业总体竞争力弱。
“创新金三角”产业类型趋同带来挑战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城市主导产业对比来看,游仙区集中发展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核医学、节能环保六大主要产业中,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四大产业与重庆、成都的主导产业重叠,相对竞争力不强。所以游仙区必须在核医学产业、节能环保上做大做强,以形成发展竞争优势。
“产学研”合作机制尚待完善
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内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的依赖较高。我区虽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但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我区的科研院所大多是军工科研院所,保密要求高,导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不能很好利用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所产生的溢出效应。除少数企业外,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还没有建立起相关互动机制。
企业发展瓶颈切实存在
我区的人才优势主要得益于科研院所的存在,并不能合理地布局到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普遍缺少技术研发和转化技术的人才,留住人才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风险大,创新项目成本高、偿还期长。不少企业难以获取先进成果信息,对成果的市场前景把握不准,缺少同外界合作的机会。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等问题。此外,还存在竞争环境不公平、价格战、侵权、公司位置偏远、配套差等问题。
规划先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保障服务机制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目标、着力点及保障措施等,合理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主导产业信息安全、核医学产业的引领和集群功能。科学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库,促进资源共享,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成果掌握、市场把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强化政策倾斜。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制度安排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的作用更显著。在某种意义上,制度的安排比技术还要重要。[1]进一步优化政府投入结构,在融资贷款、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方面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相应扶持政策,形成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成长的机制与模式。
明确定位,争做“创新金三角”发展主力军
一是要以争做科技城建设主力军为突破,充分整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源要素,助推绵阳在“创新金三角”中形成核心竞争力。要以绵阳与北碚缔结友好城市为契机,促进游仙区与成都、重庆相关区域建立合作关系。二是应充分学习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经济圈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上经验,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绵阳同类城市。通过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区域城市的GDP占各自区城比重、在规划区域所属位置、市区建成区面积、与中心城市平均直线距离等数据对比,发现我们可以汲取类似的温州、珠海等地的先进经验,也要规避发展陷阱。
点面结合,合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一是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推动企业联合,促进资源整合,积极引导相关联企业互联互通,构建一批上中下游相互承接,自主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优势产业体系,实现政策、技术和市场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要素分配和发展辐射作用,加强与其他县、市、区的抱团合作,争取价值链高端位置。二是树立“功能集群”发展理念。以趋同产业增强竞争力、不同产业广泛合作发展为思路,既要发挥自身在核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产业发展、新材料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又要以求同存异为原则,主动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兄弟县市区寻求合作、共谋发展,让高新技术产业和品牌开花结果。三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强龙头企业,有条件及意愿的企业,可以通过项目整合或资产重组,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做好现有龙头企业的服务,加强对等龙头企业的产业链、资金链、配套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强化品牌意识,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形成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增强竞争力。
强化支撑,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机制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依托当地科技力量。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建成区和高校密集区,这样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形成明显的集聚规模和吸引效应。[2]政府要在改善营商环境的同时改善产学研合作环境,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强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布局建设重大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对符合条件进入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业,给予优先支持。二是借鉴优秀案例和模式。借鉴、学习苏州、南阳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学研合作经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可通过技术攻关合作、成立公司、打造服務平台、成立研发机构、引入新的研发机构、引进与购买技术等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增强本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中共绵阳市游仙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2] 关伟,胡艳慧.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网络化模式[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84-88.
绵阳市游仙区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参与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反哺游仙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游仙区实现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游仙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分析
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
绵阳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科技城,拥有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和大量科研人才储备。绵阳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在游仙区。截至2021年2月,游仙辖区内有国家级科研院所3家、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高等院校4所,吸引国家“万人计划”等各类领军人才80余名,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个。
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
2010年成立的游仙高新区,2015—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20.3%,现已成长为省级高新区、四川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四川省首批院士产业园,已形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并且高新技术产业种类丰富。游仙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7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1%,区域集中度达到75.24%。同时,游仙在核技术应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具有强大的承接和配套能力。
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早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实施之前,绵阳科技城科技城先后获批执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四川省政府给予了10项特殊支持政策,先后下放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政策支撑体系。2020年游仙区确定为全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9个首批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县之一,无疑使游仙区在享受中央、省、市的政策支持和争取改革试点项目上占据明显优势。
地理交通优势明显
绵阳位于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腹心地带,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部和连接线上的重要支点城市,辖区范围内已有多条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绵阳机场开通有直达北京、上海等39个城市的航线,2019年旅客吞吐量415万人万人次,是四川第二大机场和国家中型民用机场。
游仙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果不明显
目前游仙高新区分南、北、东三区,部分企业加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是希望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三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在空间上的聚集,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没有形成产业网络。龙头企业配套的产业链较少,建链、强链、补链仍需加强。同时,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少,能够引领产业链的龙头企业较少,集群优势没有体现,产业总体竞争力弱。
“创新金三角”产业类型趋同带来挑战
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城市主导产业对比来看,游仙区集中发展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核医学、节能环保六大主要产业中,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四大产业与重庆、成都的主导产业重叠,相对竞争力不强。所以游仙区必须在核医学产业、节能环保上做大做强,以形成发展竞争优势。
“产学研”合作机制尚待完善
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内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的依赖较高。我区虽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但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尤其是我区的科研院所大多是军工科研院所,保密要求高,导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不能很好利用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所产生的溢出效应。除少数企业外,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还没有建立起相关互动机制。
企业发展瓶颈切实存在
我区的人才优势主要得益于科研院所的存在,并不能合理地布局到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普遍缺少技术研发和转化技术的人才,留住人才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风险大,创新项目成本高、偿还期长。不少企业难以获取先进成果信息,对成果的市场前景把握不准,缺少同外界合作的机会。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等问题。此外,还存在竞争环境不公平、价格战、侵权、公司位置偏远、配套差等问题。

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规划先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保障服务机制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目标、着力点及保障措施等,合理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主导产业信息安全、核医学产业的引领和集群功能。科学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库,促进资源共享,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成果掌握、市场把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强化政策倾斜。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其中制度安排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的作用更显著。在某种意义上,制度的安排比技术还要重要。[1]进一步优化政府投入结构,在融资贷款、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方面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相应扶持政策,形成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成长的机制与模式。
明确定位,争做“创新金三角”发展主力军
一是要以争做科技城建设主力军为突破,充分整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源要素,助推绵阳在“创新金三角”中形成核心竞争力。要以绵阳与北碚缔结友好城市为契机,促进游仙区与成都、重庆相关区域建立合作关系。二是应充分学习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经济圈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上经验,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和绵阳同类城市。通过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区域城市的GDP占各自区城比重、在规划区域所属位置、市区建成区面积、与中心城市平均直线距离等数据对比,发现我们可以汲取类似的温州、珠海等地的先进经验,也要规避发展陷阱。
点面结合,合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一是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推动企业联合,促进资源整合,积极引导相关联企业互联互通,构建一批上中下游相互承接,自主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优势产业体系,实现政策、技术和市场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要素分配和发展辐射作用,加强与其他县、市、区的抱团合作,争取价值链高端位置。二是树立“功能集群”发展理念。以趋同产业增强竞争力、不同产业广泛合作发展为思路,既要发挥自身在核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产业发展、新材料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又要以求同存异为原则,主动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兄弟县市区寻求合作、共谋发展,让高新技术产业和品牌开花结果。三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强龙头企业,有条件及意愿的企业,可以通过项目整合或资产重组,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做好现有龙头企业的服务,加强对等龙头企业的产业链、资金链、配套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强化品牌意识,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形成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增强竞争力。
强化支撑,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机制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依托当地科技力量。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建成区和高校密集区,这样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形成明显的集聚规模和吸引效应。[2]政府要在改善营商环境的同时改善产学研合作环境,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强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布局建设重大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开发、企业孵化和产业培育。对符合条件进入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业,给予优先支持。二是借鉴优秀案例和模式。借鉴、学习苏州、南阳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学研合作经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可通过技术攻关合作、成立公司、打造服務平台、成立研发机构、引入新的研发机构、引进与购买技术等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增强本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中共绵阳市游仙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2] 关伟,胡艳慧.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网络化模式[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