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让童谣“活”起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nhui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分析]
  童谣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口口相传,千年璀璨,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也难掩其美。如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书包,一心只读“圣贤书”,空闲时就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缺乏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体质也普遍下降。童谣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它是天籁之音,文化之根。一起哼唱童谣,蹦蹦跳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孩子们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加深童年记忆;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灵。我们应让孩子加强对民间文化的学习,让孩子们做永远的中国人,传承根的文化。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快乐地说唱童谣,根据童谣内容进行游戏,并体验游戏时的快乐。
  2.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搜集各种形式的童谣,各地方的童谣。
  3.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寻找童谣创作的题材,学习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创作童谣。
  4.主动邀请父母来校教授幼时童谣游戏,并回家和父母一起游戏,亲子共乐,增进与父母的感情。
  5.积极参与童谣游戏,发展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尊重、关心同伴,能与同伴友好地合作游戏,有较强的集体观念;能体验合作、竞争的愉悦。增强体质,活跃身心,丰富课余生活。
  [内容与实施]
  第一阶段:唱童谣玩游戏
  1.教师搜集民间的童谣游戏,删选整合,选择易于取材、适合学生的游戏,编印成教材。跳皮筋、踢毽子、木头人、造房子、搓铃……这些曾经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间传统游戏,在今天的城市里已很难寻觅。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放学后或双休日里背着大书包在各种补习班、特色班之间奔走的孩子。当越来越多的孩子机械而孤独地摆弄手中的变形金刚、游戏机的时候,老师们经过收集、整理,使这些从前风靡弄堂小巷的游戏重又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在游戏的浸润下,孩子们体味着童年的乐趣。
  2.指导学生唱童谣。童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要指导学生唱出音律美。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到童谣的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学习诵读童谣的方法,感受诵读童谣的乐趣。从诵读中认识到童谣的贴近生活,花鸟虫鱼、山川河岳都可成为童谣描摹的对象。教师应为链接部分指导学生搜集童谣指明方向,使阅读板块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性阅读的“导火索”和“奠基石”。
  3.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组织学生游戏,讲解游戏规则,教授游戏动作。
  第二阶段:亲子共享游戏之乐
  1.家长资源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利用校信通倡议家长回忆幼时游戏,并邀请热心家长来校为孩子们做指导。童谣游戏绝大部分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故应回到大众中去寻找。让家长也融入搜集资料的工作中来,这样不仅扩大了搜集范围,也提高了效率。同时向家长宣传童谣游戏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对童谣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以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2.邀请爷爷奶奶进校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唱童谣。在农村流传的民间游戏中通常配有儿歌,并在游戏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更能激发儿童游戏的欲望和兴趣,现在能说上几句的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长者。因为他们在没有音像的世界里,玩着游戏伴着童谣长大,他们的童谣知识更多。请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来学校,请他们来说说那些他们曾经玩过的游戏、念过的童谣,再现他们当年的童年生活。
  3.小手拉大手,提议孩子回家和父母唱童谣玩游戏,丰富家庭生活。可以一起拍手唱童谣,也可以一起唱着童谣玩游戏。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享受游戏本身带来的欢乐,也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第三阶段:创编童谣游戏
  1.学生通过有趣的课堂学习培养了学习兴趣,能够自主地在课下查找童谣资料,并且把通过查找总结出的童谣带到课堂中,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是为了创造,我们要继承,我们也要创新。教师引导学生在吟唱中学习童谣的写法,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创作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校园生活的现代游戏童谣,并评比“童谣小作家”。
  2.由教师教授到从旁指导再到学生自己表演,整堂课体现了教师“教”“扶”“放”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创新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根据编写的童谣,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定好小组长,由组长组织开展组员想动作,定规则,自己编游戏,比一比哪一组的游戏最好玩。
  3.鼓励学生在课间对自己创编的游戏进行实践,并进行修改,整合后编进教材。童谣游戏自身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游戏的创编,不仅可以丰富游戏活动的内容,提高学生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童谣游戏的创编过程中,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童年受到压抑的人,他长大后会有心理疾病;童年得不到快乐的人,长大后也会郁郁寡欢。是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儿歌和童话故事滋养的童年,总是缺少了点什么。童谣用最质朴的语言记录着人生的美好,是有生命的东西。唱着童谣玩游戏,快乐童年乐悠悠,不知不觉就传承了祖辈留下的艺术珍品。
其他文献
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日益“热”起来: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另一方面,近年来,关于综合实践的各类检查评比验收,也使得学校常态化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再者,各类综合实践教学观摩评比,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比,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定,此类活动如雨后春笋,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注入了动力与活力。我们在看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势推进的同时,也应当进行理性的思考
“互联网 ”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式的改变,而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应用上,更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理念及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2013年是沈阳铁路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年,历经四年的“导学助学拓学”教学模式实现了与数字化的对接与融合,“变化”与“成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词。  课堂之变一:教师去哪了  改变,教师是根本。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开放式的学习空间,自由学习的无边界
数感,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顾名思义,是人们对数以及数的运算的感觉乃至情感。郑毓信认为:“建立好的数感可以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  数感,是一个既陈旧又全新的概念。它和“语感”一样为人们所认知,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却第一次把它明确地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并将之摆在了六个核心概念之首
刘勰在《情采》中强调“文采”,追求物、情、辞和谐的美。王国维又进一步指出“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古诗词篇幅短小精悍,用词凝练生动,有着独特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品读的过程需如慢火微炖,才能闻其香,知其昧。  一、读节奏音韵美。让儿童悦耳悦目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
政治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理论性强。由于内容的限制,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因而学生兴趣索然。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工具和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就能有效改变政治学科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真正实现课堂高效。那么,如何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这一催
银色缠绕耳环、银色竹节耳夹均为CoughinVain藍色抽绳连衣裙Bottega Veneta黑色装饰性衬衫OudeWaag闪亮的双眸是让人印象深刻的,Giorgio Armani轻成萦彩丝光塑眸液可以根据妆容的不同需求叠加使用,打造明亮闪耀的眼妆。十字形珍珠腰带(用作项链)、多层珍珠.项链均为Chanel黑色金属球装饰连衣裙Alexander McQueen厌倦了干篇一律的哑光唇膏,可以用不同质
【写作点拨】  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自然景观,单独写雨的文章往往是状物类文章,而绝大部分文章中雨景一般是作为自然环境的描写出现,起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情的作用。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出现,要描绘好雨景必须细致观察、用心聆听,抓住景物特征,抒发内心真实感受。  一、调动感官,多角度绘雨景  任何景物描写,写作者都需要深入其境,充分调动自己感官,从多角度来加以描绘,让读者对雨景有全方位的了解。  忽然,雷阵雨
Givenchy的设计师将自己的秋冬系列形容为“冬天的伊甸园”,想象一下枯萎的玫瑰呈现出的深沉的红色吧。Alexander McQueen秀场男装廓形结合破碎、多刺的玫瑰樱花图案,Prada秀场大量出现的花朵装饰……大量的玫瑰花图案带来浪漫感觉,但是深红、深紫、黑色唇妆和眼妆又让人觉得这个女孩不好惹。又酷又美,正是今年秋冬谱写的暗黑浪漫曲。  “某种暗黑的浪漫已经深入人心。”SallySinger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中高年级的老大难问题,教师怕教习作,学生怕写习作。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对这“想说爱你不容易”的习作,一线老师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随波逐流型。这类老师只管照教学参考书上课,他们往往把教材上规定的习作内容往黑板上一写,请几个优秀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说说要注意的几个要求,然后一声令下,全班开始埋头习作。更有甚者,让学生回家习作,要求家长检查辅导或参考教辅用书。难怪有人说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有一句话: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无法代替。教者的责任是帮助、引导,为其发展提供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