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之趣事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y_su26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又叫“序言”、“绪言”等,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关于“序”,曾有过不少趣闻轶事。
  “序”之长短
  “序”,有长有短。长者达数万言之多,短者仅有10多个字。
  上个世纪初,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请梁启超作序。梁启超欣然应允,但一下笔就刹不住车,待到写就,回头一看竟有数万言,与原书字数差不多,只能独立成篇,难以印在书前。本是序文,却倒成了东西文化比较的专著,只好独立出版,书名便叫《清代学术概论》。可该书出版时,梁启超却叫蒋百里来为这“序”再写一序,成为出版界和书界的一段佳话。
  然而亦有极短的“序”文。宋代大作家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序全文为:“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此序虽只有区区13字,却把该书的作者身份、成书的地点以及印行该书的目的交代得清清楚楚。
  “序”之有道
  实事求是,不溢美不隐丑,乃“序”之道。如下两则轶事,是以佐证此道。
  1935年,鲁迅大力帮助东北青年作家萧红出版她的小说《生死场》,并亲为作序。其中有云:“……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对于这样的评价,作者和她的丈夫萧军却觉得太高了,实在不敢当。鲁迅在给他们的回信中解释说:“那序文上,‘叙事写景,胜于描写人物’,也并不是好话,也可以解作描写人物并不怎么好。因为做序文,也要顾及销路,所以只得说的弯曲一点。”鲁迅在序文中说的还是真话,褒贬分明,并未失去分寸,而奖掖青年的一番美意以及考虑销路的生意经也全在这里。原来真话也可以这么说。
  另一则轶事说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作家阳翰笙发表的颇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地泉》。后来,阳翰笙准备将《地泉》再版,恳切要求著名作家茅盾为其再版本写序。茅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的《地泉》是用革命文学的公式写成的,要我写序嘛,我就毫不留情地批评它!”阳翰笙不以为然,仍然固执地要茅盾作序。盛情难却的茅盾只得写了《<地泉>读后感》。他不讲情面,在《序》中写道:《地泉》描写人物运用的是脸谱主义手法;结构故事借助于“方程式”;而且在语言上也是用标语口号的言词去表达感情。因此,从整个作品来说,《地泉》是不成功的。不久,《地泉》再版了,阳翰笙毫不遮丑,一字不漏地把茅盾的《序》印在里面。茅盾见到后,情不自禁地赞道:“阳翰笙接受意见的雅量是令人钦佩的!”
  “序”之拒作
  谢楚桢写了一本《白语诗研究集》,找到老同学胡适,希望他能过过目,给几句好话,胡适读完,认为这本书差劲,根本没有出版的必要,于是直言不讳地指了出来。但《白话诗研究集》还是出版了。谢楚桢又来找胡适,请他在报纸上介绍一下这本书,胡适再次拒绝了。没办法,谢楚桢自己在报纸上登了个广告,并请沈兼士等名人,写了一大堆动听的话。
  胡适对此很不屑,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我平生对于社会滥用名字的行为,最为痛恨。社会既肯信任我们的话,我们应该因此更尊重社会的信任,决不该滥用我们的名字替滑头医生上匾,替烂污书籍作序题笺,替无赖少年作辩护。”
  从不替差劲的书籍作序这个角度上讲,胡适的态度和做法,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编辑仕居)
其他文献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4到1/3的食物遭到丢弃或浪费。看似不起眼的蔬果,累计起来却高达13亿吨。如此巨大的浪费,震撼了不少人。但要怎么做,才能拯救其貌不扬的蔬果呢?  日本一家名为My Farm的初创公司,决定改变丑蔬果的命运。他们把废弃的蔬果收集起来,堆在仓库里。这些堆积如山的蔬果,看着的确不怎么样,不仅长得丑,保质期也不长。公司里的人看着如此众多的蔬果,真是大伤脑筋。但要怎么让它们焕
四十不惑:在事业上,成功的已经成功了,不能成功的,也基本定型。不能说今后没有绝对成功的希望,但大器晚成者毕竟是少数。成功者是人家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受到了机缘或巧合的青睐,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不成功的,只不过没有得到四周的认可罢了,但也有自己的感觉、感叹、感想、感悟,也有收获。项羽输了,但千古留名,万代景仰。我们虽然不是项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同样可以总结会回味会咀嚼,得到只属于自己的东西。如同草木,仔
一个微不足道偶然发生的小事件往往能够星火燎原,一只动物也能在不经意间左右历史。  两个世纪前,当几张海獭毛皮被送到圣彼得堡的时候,从未见识过海獭为何物的俄国达官贵人,立即被眼前的柔软毛皮所吸引。当弄清楚,这种稀有的海獭毛皮来自于阿拉斯加的科迪亚克岛时,俄国人秣马厉兵,开往阿拉斯加,与当地原住民的冲突不可避免。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当地居民,显然不是手持长枪利炮的俄国人的对手,侵略者轻松占领了阿拉斯加,
有这么一桩流传已久的轶事:画家米芾非得让苏轼在大家伙儿面前评价评价自己,众人皆言我癫狂,东坡兄怎么说?苏东坡不紧不慢地答道:我随众人。  抛却这个故事“幽他一默”的杜撰背景,这般清爽宜人的四个字,我很是喜欢了那么一阵子。跻身于人海中,没有惊世之才,也不遇些许波折,平平凡凡落在尘世里,“我随众人”也是一件极庆幸的事。  后来看《世说新语》,却一改初衷,爱上另一段文字。《世说新语赏誉》:“瘐公为护军,
暮春,他去乡间办事,因为乡间空气新鲜,又偶遇故交,所以牵绊至晚方才往城里赶。因担心家人牵挂,心中着急,谁知晚间竟然起了大雾,能见度不足一米,想把车子开得飞快显然不可能,只能借助车灯,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行。  车至高速路口,因为大雾,高速通道已经封闭,他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在封闭的栏杆外面踟蹰良久,给家人打了报平安的电话,然后才磨蹭着转向乡间土路。  刚刚打过方向盘,忽然听见路边响起汽车喇叭的声音,
由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首倡的核心素养研究迄今已有22年的历史,它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当下,核心素养的大潮正方兴未艾,但有感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人们未来生活的强大冲击,OECD已未雨绸缪,提出了构建2030学习框架的宏大设想。这个名为“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的计划于2015年启动,2018年发布了报告的初稿,2019年将开始尝试在教学中落地实施
◇教学内容分析  《客人到家我说请》是北京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2册第3单元第4课。本单元是识字单元,本节课是按字族编写的儿歌。儿歌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生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识字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生在读儿歌的过程中,能认识部分“青”字族的字,并结合儿歌提供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字的意思。将多笔画的字写匀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对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有了
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圆,来自于苍茫的大地,最终又回归于泥土,成为宇宙的一个分子。大约正因为此,庄子在妻子去世,别人尚悲伤之时,就能够放下离别之痛,欢欣地“鼓盆而歌”。他放下的看似只是一份执念,却获得了对生命的大彻悟。在庄子看来,生命的来与去,不过是在完美的人生形态中,从起点抵达起点。当初呱呱坠地之时,人人欢声笑语;而今结束征程,回归天地,重新成为辽阔宇宙的一个部分,又为何要为之悲伤呢?那不过是回归到生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发现:田里的庄稼在春夏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蓬蓬勃勃,旺盛得很,可是,到了秋天,它们都变得很简单,那些枝枝叶叶,都渐渐地落尽了。而就在那份简单朴素之中,蕴藏着最有价值的果实。  可是,世人對朴素有着一些误解。比如,有的人,说话朴实,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可是,别人就会说:他真不会说话,没有一句好听的,都是土得掉渣的大实话。  原本简单的话,为什么要说得那么复杂?原本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要
一  叶片像一个个吸盘,一长出,就贴在天上,拔着树朝高处生长,让树向上的脚步一刻也未曾有过懈怠。  二  叶片是树的复眼,它让树看到了高山、太阳与蓝天。叶片是最简洁的语言,它让一棵树耸立成最抒情的诗篇。  三  如果没有叶片,我们无从看到树的清秀的脸;如果没有叶片,我们很难谈起树的高贵尊严;如果没有叶片,我们就无法说凉荫是从天上飞下的灵泉;如果没有叶片,我们真的不知道怎样把树这本书一页页细细地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