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羊楼洞 万里茶源的繁华往事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时,俄国人不识汉字,只认“川”字招牌,他们用3只手指在茶砖表面的“川”字上一划,如果手感正好,那这砖茶就是正宗的了。
  羊楼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茶叶而很快发展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汉口”。在武汉都还没有电影的时候,俄国人就把电影带到了羊楼洞。
  雷家大屋是羊楼洞最大的古建筑,如今人去楼空。大屋原有四进,现存三进,每一进竟然并排有3个天井,共有四五十个房间,俨然有“独屋成村”的气魄。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变,已经深深渗透到华夏文明的各个方面。拨开时间的迷雾,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一条条古茶道,一座座古茶厂,如同漫天星斗,有的像恒星光芒长存,有的如流星一闪而过……
  羊楼洞,就是一个对于许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地方,它在茶叶史上的光芒,如同流星倏忽即逝:这座被大山拥抱着的小镇,在几百年前曾承载着东欧各国对中国茶叶的理解,“川字牌”砖茶远销东欧各国;如今这里冷清得近乎荒芜,只有老街上那些被磨去了所有棱角的石板,和石板路上被独轮车碾出的深槽,似乎还无言地诉说着昔日的繁荣……
  晚清小镇上的国际名牌
  俄国人凭手感判定正宗砖茶
  一个初夏的傍晚,母亲带回一块包着老油纸的砖茶,纸的正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川”字,剥开包装纸后,青色的茶砖裸露出来,表面凹陷处也形成一个“川”字,似有淡淡的清香溢出。母亲切下一小块丢在碗里,冲入开水,凉了一会,就端起茶碗将深红色的茶汤一饮而尽,这种粗犷的方式完全不像南方人品茶的样子,令我惊讶不已。母亲告诉我:“这青砖茶以前就是北方的蒙古、俄罗斯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特供饮料,大碗喝才痛快,不需要慢慢品尝。”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茶原产自湖北赤壁市羊楼洞镇。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根本没在意,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却是历史上欧亚万里茶路的起点之一。很巧的是,就在7月份,我接到一个有关古茶路的采访邀请,目的地正是羊楼洞,才让我对这里有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赤壁市,我们向着西南方向前进。夏天的乡村格外美,道路一边是接天的荷叶,一边是无垠的稻田,微风拂过,荷花的清香夹杂着稻花的香甜,让人沉醉。路过赵李桥镇青砖茶厂时,我以为这就是目的地,但越野车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向着深山挺进。又走了大约三、四公里,看到一块“老知青青茶厂”的牌子,老乡才告诉我们这里已是羊楼洞地界。果然,再走一小段路,就到了羊楼洞石板街。走进石板街,便如同穿越到了晚清时期的街巷,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条石板街很窄,只有两米多宽,两边都是典型的鄂南建筑:第一层用青砖砌起,第二层用木头搭起阁楼,门、窗均由一排长木板拼成。走进石板街时,正值清晨,居民们纷纷打开门窗。而打开木板门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屋内先有一阵徐缓的脚步声,随后门板“吱嘎”一声,最上方出现一条20公分左右宽的缝隙,这是第一块门板被卸下来了;一位老太太从屋内伸出脑袋左右看看,接着响起一连串“吱吱嘎嘎”的声音,所有木板都被陆续取下来,整个过程足有一分多钟。然后,再用同样的节奏,慢悠悠地把窗户上的木板也一块一块拆下来。等清晨的阳光照进房间之后,老太太会搬出一把竹椅放在门口,慢慢坐下,眯起双眼,手里的蒲扇轻轻摇起来,一天的生活就这么开始了……
  清晨的微风吹过,老太太头顶上的茶幌子一阵摇曳。我透过大门往里看,发现墙壁上挂着一幅字,写的是“三玉川”,原来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川”字牌青砖茶作坊。“川”字招牌鲜有国人听说,但是以前在中亚、东欧各国却是赫赫有名的国际品牌。“那时俄国人不识汉字,只认这‘川’字招牌,他们用3根手指在茶砖表面的‘川’字上一划,如果手感正好,那这砖茶就是正宗的了。”老太太边说边比划,就好像她亲自到俄国贩卖过茶叶一般。
  太阳越升越高,石板街上的居民陆续打开了大门,“大德通”、“长裕川”、“天顺长”、“聚兴顺”、“德巨生”等茶庄一字排开,长仅1公里的石板街,大小茶庄竟有48家,这还仅仅是经过历史考证能查到准确名字的,还有许多茶庄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连名字也没留下。只不过,如今这些茶庄都不比当年,仅有一些原住居民生活在其中。
  36本完好的老宗谱
  昔日繁华并不如烟
  出发前往羊楼洞时,父亲特意交给我一本《雷氏宗谱》,说羊楼洞当年开茶坊的雷姓商人,是我们的同宗。现在当地的雷氏后人正准备重新修订宗谱,我这次采访,正好可以认个亲。我们在石板老街流连许久,不知不觉已日上三竿,喝够了茶、聊够了天,便起身前往“雷氏宗祠”。
  这座祠堂共有三进,进入大门,是一片长满杂草的空地,沿着台阶穿过二层楼间的过道,出现了一个别致的小院,正对着过道的,是一座有着飞檐和马头墙的仿古建筑,上面写着“雷氏宗祠”几个大字。见有人闯入,看门的大黄狗狂吠起来,一位老人闻声赶到,我拿出《雷氏宗谱》说明来意,老人冲大黄狗喊了一声:“叫什么叫,自家人!”
  老人名叫雷祖爱,是守祠人。3年前,羊楼洞的雷氏后人,包括已迁居外地的一些雷氏后人联合起来,捐资建成了这座宗祠。“雷家是羊楼洞最大的宗族,哪有不建祠堂的道理?羊楼洞这地方,就是我们老祖宗在明朝时开发的。清朝时羊楼洞能成为‘小汉口’,我们雷家人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人一边骄傲地说着有关祠堂的信息,一边带我来到二楼的“宗族议事厅”。他搬出一个斑驳的黑色木箱,上面用红漆写着篆书《雷氏宗谱》,另有一位老人拿出钥匙打开古锁。当得知箱子里装着36本线装宗谱时,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我曾经寻访过宣纸发源地——安徽小岭村的曹氏后人,当时整个小岭仅留有一本残缺的《曹氏宗谱》,没想到在羊楼洞,这修订于70多年前的老家谱,竟然全套36本一本不缺。
  羊楼洞是青砖茶的原产地,而青砖茶的制造,就是从雷氏家族开始的。1736年,雷家先祖在这里开办“羊楼洞茶庄”,后改名为“洞庄茶号”。羊楼洞青砖茶被称为“洞茶”的历史,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羊楼洞的真正发迹,是在清朝末年。当时,连年战乱导致茶叶运输成本大大增加,原来欧亚茶路的起点之一的福建下梅村,因为路途遥远而被晋商抛弃。为了寻找新的茶源,晋商考察全国各地,发现了羊楼洞,这里距离汉口很近,松峰山云雾缭绕,丘陵中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茶园,他们决定在此开办茶厂。
  于是,羊楼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一夜之间因茶而兴。最繁华时,羊楼洞有街道5条、旅馆、店铺百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5万,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汉口”,上缴的税金占到湖北全省的40%。在武汉都还没有电影的时候,俄国商人就把电影带到了羊楼洞。
  新修的雷氏祠堂里,除了供奉着雷氏历代宗祖牌位,还挂有两幅羊楼洞的手绘图,一幅是《羊楼洞全景图》,一幅是《下湾工业区复原图》,都是十堰大学美术系教师雷万春根据自己的记忆所绘。他所描绘的大约是20世纪30年代的场景,那时羊楼洞虽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依然还算繁华,甚至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区域布局。在那幅全景图中可以看到,工业区烟囱林立,贸易区、生活区、娱乐区分类清晰。
  远去的辉煌时代
  石板上纵横交错的车辙
  历史是无情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会产生物非人非的变迁。我们站在古旧的石板老街上,只能凭借一些刻在岁月里的痕迹,去想象羊楼洞的辉煌,却再也见不到那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
  如今,曾经名列欧亚万里茶路起点之一的羊楼洞,竟然没有一家专业的茶庄,只留下名号;因产茶而被朱元璋赐名的“松峰山”,众多茶园早已荒草丛生;“茶叶名门”的雷家后人,也没再经营茶庄,大部分青壮年已经远走他乡……如今的羊楼洞和青砖茶,让我不由得产生了“英雄末路”的慨叹。
  一位雷姓老人带我们到雷家大屋参观,这是羊楼洞最大的古建筑,如今也是人去楼空。大屋原有四进,现存三进,两进房屋中间以天井隔开,每一进竟然并排有3个天井,一共12个,再加上二楼,共有四、五十个房间,俨然有“独屋成村”的气魄。
  从雷家大屋出来,是石板老街的一条支巷,一头对着石板街的主干道,另一头对着松峰山。我跟着老人一起蹲下来,才发现路的正中央也有一条深约5厘米的凹槽,这是一种叫做“线车”的独轮车碾出的痕迹。由于羊楼洞地处大山之中,山路崎岖不平,茶坊里出产的青砖茶,只能借助这种独轮车以人力运送出去。因为来来往往运送茶叶的独轮车太多,久而久之,石板就被车轮碾磨出深深的痕迹,有些地方甚至都被磨穿了。
  当年车流量最大的时候,这样的凹槽纵横交错——当石板中间被碾磨出车痕后,车夫们就把石板往左或往右挪动几寸,让平整的部分处于街道的正中央,久而久之,一条青石板街就被磨出了3条车痕,然后车夫们再把青石板横过来铺设。当年的“线车”流量之大,竟然使得石板要这样挪了又挪,真让人有点难以想象。
  当年,浩浩荡荡的车队,装载着满满的青砖茶,从羊楼洞出发,要翻越七里山路才能到达新店古镇;从新店的潘河渡口装船,经潘河入长江,抵达汉口码头后转口北上汉水,至襄樊,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后,改用驼队穿越沙漠,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再经俄国商贩运至东欧各国……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俄国商人把最新的蒸汽机、锅炉引进羊楼洞,慢慢完善了整个砖茶产业链,让先前主导羊楼洞砖茶生产的晋商招架不住。很快,无论作为茶叶生产基地的羊楼洞,还是作为茶路运输起点的新店镇,以及作为茶叶运输枢纽的汉口港,乃至整个欧亚万里茶路,都成为俄商的天下。羊楼洞的传统茶业,似乎已经开始走向末路。这种局面,一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结束。
  1953年,与羊楼洞相隔不远的赵李桥镇开通了铁路,出于运输茶叶更为方便的需要,羊楼洞的青砖茶茶厂被迁至赵李桥。至此,羊楼洞由砖茶带来的辉煌时代,终于彻底落下帷幕。
其他文献
和那些神圣优美的古老建筑一起  回到漫长的藏地历史中去…    作为西藏文化的起源地,山南地区那些神圣优美的古老建筑在漫长的历史中,启蒙着西藏其他地区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从扎西次日山巅上受人仰望的宫殿——雍布拉康,到佛教入藏后建起的第一座“理想世界”——桑耶寺,再到700年间屹立不倒的高原堡垒——朗色林庄园,都从不同的角度成为藏式建筑之美的起点。探索山南的建筑,就是一次对西藏文化最深刻的回溯之旅
弗洛姆铁路是北欧最陡峭的铁路,尽管只有短短20公里的路程,但修建时间却长达20年。在铁路的沿线,有着世界上最原始的绝美风光……  从挪威的山中小站米达尔,前往峡湾小镇弗洛姆,仅有短短的20公里路程,但一条铁路却耗费了几乎20年时间才最终建成。这条叫做弗洛姆的铁路,是北欧最陡峭的铁路,平均每前进18米,海拔就下降1米——这样的路线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弗洛姆是挪威第一条完成电气化的铁路。铁路沿线有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教学不但应该从听说写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总体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英语视野。本文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设计、英语情境创建以及提高综合阅读能力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开展初中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逐渐深入,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将重点研究混合式教学在技工学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方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断促进整个技工学校英语教学课堂的良好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技工学校;英语课堂  【作者简介】马晓容,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教育部(海安市技工学校)。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
【摘要】课堂文化,是指将英美国家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融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然后引导学生对文化知识进行理解与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营造一个熟悉、真实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最终获得全面发展。在今后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文化的构建,从而展现英语教学的价值与魅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堂文化  【作者简介】李芳芳,封开
【摘要】英语多义词是高考常考的重点,也是日常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词汇原型意义的讲解,增强对多义词各义项的理据性解释,逐步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词汇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概念隐喻理论让英语词汇教学更为生动有效。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原型范畴;词汇教学  【作者简介】刘晓阳,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  一、引言  词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起着
这是中国历史最为厚重的旅途,也蕴含着无限的风光与惊险。从关中平原的古都西安穿越秦岭,抵达南岳至尊衡山,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盛世古韵,不管是神秘莫测的神农架,还是气势磅礴的“天下第一水”洞庭湖,又或者是有“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的长沙之魂岳麓山……  2014年6月,《环球人文地理》与MazdaCX-5采访团队一起,踏上这场神奇之旅,用镜头记录下了那里的人和景……  因为那个神话般的大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等技术发展融合性增强。因而,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展趋势相关知识,仅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郑旭霞,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5)班。  引言  现阶段,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亦或是互联网,人们通过新闻传播获得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当茶文化在宋朝达到顶峰时,各种茶文化的衍生品也应运而生,这些衍生品传到国外后,不少竟然成为国宝,而曜变天目茶碗正是其中之一。  宋朝时,饮茶、斗茶之风盛行,斗茶成为文人雅士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出于斗茶的需要,人们对于斗茶器物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有一种能清楚地衬托茶色的茶具来方便人们观察、鉴赏,曜变天目茶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烧制出来的。  宋朝的曜变天目茶碗,属
1995年,中日联合考古队在新疆民丰县境内的尼雅遗址中发现了一块精美绝伦的汉代织锦护膊。它保存完好,铺垫于墓主人的臂肘部位,尽管历经千年,却依然光彩耀眼。  织锦面积不大——长18.5厘米,宽2.5厘米,以青、红、黄、白、绿五色彩线织成,青色打底,鲜艳的白、红、黄、绿等色织出星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瑞兽花纹,其中星云纹饰形态缥缈灵动,而鸟兽则忽隐忽现地错落飞腾在星云之中,其织造工艺繁复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