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分析用于帕金森病分型的可行性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t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对早期确诊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震颤分析检测,以期为临床分型找到更加客观的辅助检查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早期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记录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Hoehn-Yahr(H-Y分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根据UPDRS中姿势和步态障碍评分与震颤评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震颤为主型(TD),强直为主型(PIGD)及混合型。所有患者行震颤分析检查,分析比较结果。

结果

65例初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年龄为(63±10)岁,病程为(14±8)个月,TD型患者28例,PIGD型患者21例,混合型16例,震颤分析结果表明,3组患者在震颤频率和震颤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D型患者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交替收缩和谐波共振现象出现的比例明显较高(P<0.05)。TD型有20例患者(71.4%)出现典型帕金森病震颤分析的表现,PIGD型的患者仅4例(14.3%)表现为上述的典型表现,更多患者表现为静止期无明确的震颤主峰,部分患者在姿势时可引出每秒6~8次的震颤频率,并出现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混合型患者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表现,其中出现典型帕金森病患者为10例(62.5%)。

结论

震颤分析作为一个客观评价震颤的电生理指标,可以作为帕金森病临床分型的辅助手段,揭示患者的病理受损通路,为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和口服白三烯调节剂(LTM)对儿童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的疗效,探讨儿童CVA的最佳治疗方案,并探讨CVA发展为典型哮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84例年龄(3.9±1.2)岁(2~6岁)的CVA患儿随机分为ICS组(42例)和LTM组(42例)。ICS组患儿通过定量气雾剂+储雾罐规律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200 μg/d维持治疗,LTM组患儿每晚口服孟鲁司特5 mg维持
期刊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侧支代偿不充分,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引起远端脑组织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事件发生。随着神经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再通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成为关注的热点。血管内开通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和风险性。如何严格筛选患者,也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需要规范化的管理,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
目的探讨舒更葡糖钠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拮抗肌松药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3至9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舒更葡糖钠组(S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推注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肌松监测仪(TOF)检测肌松,双腔导管气管内插管,单肺
患者男,50岁,因突发头晕3.5 h,呕吐3次急诊入院。颅脑CT示鞍区实性占位伴瘤卒中。后行颅脑MRI检查,鞍区见类圆形T1WI等、T2WI稍低信号灶,病灶内可见斑片状各序列低信号灶,考虑垂体大腺瘤伴卒中。经右侧鼻孔蝶窦入路行鞍区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鞍区)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伴出血。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不同类型单发皮质下小梗死(SSSI)的临床特征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MCA供血区SS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载体动脉MCA是否狭窄及轴位DWI-MRI上梗死病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部,将SSSI分为不同梗死类型,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差异。结果91例患者中,伴载体动脉病变(PAD)
患者男,21岁,主诉间断头痛6 d伴发作性抽搐1 d,既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行磁共振头颈部血管斑块成像明确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左乙拉西坦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