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创造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的环境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要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教师授课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放开学生手脚,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拥有一定的选择机会
每个人都不喜欢受人支配,学生也一样,所以千万不能造成学生有“被强迫做”的感觉,要让他们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力。如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让学生选择这一册书中先上哪一单元,一单元中先上哪一课,如课内的文章学生已很熟悉,还可先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教学等。
2.明确师生关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需要什么,教师教什么,不要只是教师问学生,也要让学生问老师。总之,一切做到以学生为主。
3.给学生自由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等于解放了学生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发挥,于是每个人都很投入,彼此之间不再有隔膜,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民主、宽松的环境。
二、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其结果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创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关怀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具体做法是:
1.鼓励质疑,发表异议
鼓励质疑,发表异议,是指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鼓励多动脑筋,从各方面、各个角度指出疑难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发表异议,即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或主张。例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一位学生提出“这篇课文的标题不好”,于是我鼓励他说出道理来,他说:“课文是写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很可怜,它们可能会干死,因为只有一位小男孩是根本捡不完的,所以用浅水洼里的小鱼作标题包括不了全部的内容。”这一见解具有独创性,我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鼓励全班同学向这位同学学习,多发表异议。这样,经常鼓励学生发表异议,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便会不断地闪耀。
2.允许多种答案
语文与别的学科有所不同,它一个问题往往不止一种答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答案很可能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要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进行多方位思考,找出不同答案,这样才能使思维细密灵活,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3.创造性的作业
从学习语文到运用语文,中间包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如果语文作业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知识,或只做一些属于巩固知识技能性质的作业,那么,语文教学的创造因素就会窒息。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十分重要的。常见的如:写读后感,续编故事,给小说改变故事情节,缩写、扩写等等。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改造記忆表现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想象本身就具有创造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契机,而语文学科又跟想象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非常适宜、非常重要。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让学生设想种葫芦的人从此之后会怎么做?他种的葫芦又会如何?通过想象,学生有了富有创造性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极好阵地。新世纪的人才,是创造型的人才,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奋斗。■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的环境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安全与自由,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要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教师授课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放开学生手脚,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拥有一定的选择机会
每个人都不喜欢受人支配,学生也一样,所以千万不能造成学生有“被强迫做”的感觉,要让他们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力。如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让学生选择这一册书中先上哪一单元,一单元中先上哪一课,如课内的文章学生已很熟悉,还可先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教学等。
2.明确师生关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需要什么,教师教什么,不要只是教师问学生,也要让学生问老师。总之,一切做到以学生为主。
3.给学生自由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自由讨论问题,等于解放了学生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发挥,于是每个人都很投入,彼此之间不再有隔膜,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民主、宽松的环境。
二、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其结果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创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逐渐关怀学生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具体做法是:
1.鼓励质疑,发表异议
鼓励质疑,发表异议,是指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鼓励多动脑筋,从各方面、各个角度指出疑难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发表异议,即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或主张。例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一位学生提出“这篇课文的标题不好”,于是我鼓励他说出道理来,他说:“课文是写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很可怜,它们可能会干死,因为只有一位小男孩是根本捡不完的,所以用浅水洼里的小鱼作标题包括不了全部的内容。”这一见解具有独创性,我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鼓励全班同学向这位同学学习,多发表异议。这样,经常鼓励学生发表异议,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便会不断地闪耀。
2.允许多种答案
语文与别的学科有所不同,它一个问题往往不止一种答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答案很可能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要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进行多方位思考,找出不同答案,这样才能使思维细密灵活,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3.创造性的作业
从学习语文到运用语文,中间包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如果语文作业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知识,或只做一些属于巩固知识技能性质的作业,那么,语文教学的创造因素就会窒息。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十分重要的。常见的如:写读后感,续编故事,给小说改变故事情节,缩写、扩写等等。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改造記忆表现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想象本身就具有创造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契机,而语文学科又跟想象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非常适宜、非常重要。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让学生设想种葫芦的人从此之后会怎么做?他种的葫芦又会如何?通过想象,学生有了富有创造性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极好阵地。新世纪的人才,是创造型的人才,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