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产奶粉品牌集体失守,不仅意味着与之相关的几万从业人员进入艰难的生活状态,意味着国产奶粉陷入无底的不信任深渊,更意味着当洋奶粉大举进入时,鲜有抗衡者。
疯涨的洋奶粉
2012新年伊始,美国惠氏公司宣布旗下高端品牌“启赋”售价将从378元/桶调至408元/桶,上涨幅度接近8%。惠氏公司表示,涨价源于配方升级,成本上升。
与孩子有关的事,都是大事,可这样的涨价,并不是第一次。2010年以来,综合成本上升、换包装、配方升级等,大都成为洋奶粉轮番涨价的主要理由。
翻开历史记录,在2011年全国进口洋奶粉的总量就有66万吨。这一数字已经远超2010年全年的48万吨。按照66万吨的估计总量,2011年,中国内地进口洋奶粉总量同比增37.5%。
而根据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发布的《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这一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
作为这些奶粉销售的主力军,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父母的婴儿时代远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国产奶粉还是市场的主流,属于奢侈品的进口奶粉需要在大城市的百货商店才能买得到。
全球婴幼儿奶粉消费量增速最快的前3个国家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中国是婴幼儿奶粉的一个新兴市场,在婴幼儿奶粉方面的需求过去十年有大幅增加,目前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国。
很多人对于洋奶粉是又爱又恨,爱其宣称的高品质,恨其涨价幅度和频率。虽然洋奶粉价格连年上涨,但在不少消费者眼中仍是不二选择。
然而与中国的奶粉暴涨相比,本刊记者了解到,前世界第一大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国日本的明治奶粉一般价格都在桶1680日元到2500日元(人民币1元约合16日元)不等,与30年前几乎没有差别。
与日本一样,在欧美,部分婴幼儿奶粉作为特殊群体的必需品,一直是政府补贴的对象,这就使得欧美许多国家的奶粉价格比国内低很多。在低生育率的荷兰,为了鼓励生育,会给予婴幼儿产品很多优惠待遇,同样一罐荷兰美素奶粉,国内市场与荷兰市场价格可相差百余元。在英国,奶粉属于福利性食品,政府补贴力度更大,惠氏在英国销售的罐装900克奶粉,比国内同品牌要便宜。
美国的婴儿奶粉售价昂贵,但政府会对孕妇和婴儿提供每月数十到数百美元的补助。
反垄断战役
众所周知,2008年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节点。进口品牌奶粉虽已进入中国很长时间,并在高端市场上占优势,但在2008年之前,其市场占有率仅30%,价格也相对稳定。三聚氰胺事件后,内地民众对国产奶粉信心降至谷底,外国品牌奶粉便成了不少父母的首选,伴随着巨大的需求,中国的奶粉进口量激增。紧接而来的“激素门”、“皮革奶”、“质量门”等事件让国产乳制品陷入信任危机,“洋奶粉”趁机而入,抢占大量市场份额。根据海关统计,我国2008年从新西兰进口乳制品6900吨,2010年就暴涨到35万吨。
从2008年市场占有率30%跃升至60%以上,进口奶粉占据了国内奶粉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其涨幅达到30%,许多洋品牌奶粉产品毛利率在40%以上。
奶业专家王丁棉在近日进行的一项价格调查中同样发现,一罐相同品牌、容量的奶粉,在新西兰、韩国,甚至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柬埔寨、越南,价格大致在120-140元之间,中国内地的价格则要贵逾一倍,而且内地“洋奶粉”价格还在不断往上涨。
2013年3月开始,根据相关举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国外品牌奶粉生产企业开展了反价格垄断调查。8月7日,中国国家发改委继茅台和五粮液的相关案件后,再次对纵向价格垄断企业开出罚单,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6家企业共被处以6.6873亿元罚单,这也是中国反垄断调查以来开出的最高金额罚单。
发改委的所有处罚都是依据《反垄断法》。它规定,对存在价格垄断和价格操纵的企业处罚额度为上一年销售额的1%-10%,主动报告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可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发改委方面认为,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价格偏高,涉嫌价格纵向垄断。各企业降价以对,相继宣布降价或整改方案,平均降幅约11%,另有3家给出了1-2年内不涨价的承诺。
证据材料显示,涉及垄断价格乳粉企业对下游经营者采取了合同约定、直接罚款、变相罚款、扣减返利、限制供货、停止供货等多种惩罚性和约束性措施,一旦下游经营者不按涉案企业规定价格或限定的最低价销售,就会遭到惩罚。
在国内针对洋奶粉进行反垄断罚款的时候,有人留意到了国产奶粉出口的情况: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9.8%以上,奶粉产品也身处出口食品的行列,出口合格率如此之高,但是在国内市场出现问题依然屡见不鲜。
此次反垄断调查或许会让洋奶粉的价格有所下降,但国产奶粉并不一定能占到优势。
谁能拯救国产奶?
“洋奶粉”之所以想涨就涨、底气十足,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奶企正遭受“内忧外患”:近年来洋奶粉曝出的质量问题也不少,但“妈妈们”不愿放弃对高价洋奶粉的追捧,更不惜远渡重洋代购,对营养食谱不同的风险和维权难选择性“视而不见”。
一位供职于权威媒体并参与过2008年至今的一系列关于奶粉报道的同行告诉本刊记者,与国产奶粉“作战”多年,现在,连自己也开始有些质疑将本土牛奶一棒子打死的行为:国产奶粉品牌集体失守,不仅意味着与之相关的几万从业人员进入艰难的生活状态,意味着国产奶粉陷入无底的不信任深渊,更意味着当洋奶粉大举进入时,鲜有抗衡者。换而言之,宝贵的市场份额就是在国产奶粉在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安全问题中被“帝国主义”占领。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当月,嗅觉灵敏的洋奶粉便趁火打劫,偷偷涨价,个别品牌洋奶粉一次涨幅高达15%。2011年5月,当时面对洋奶粉汹涌的涨价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不得不出面约谈雅培、多美滋、惠氏、雀巢、美赞臣等企业相关人士,将涨价风人为地压了下去。今年,国家发改委对一些洋奶粉进行价格反垄断调查,再一次证明洋奶粉从未停止过利用其事实垄断地位追求巨额利润的脚步。
此外,“攀比心理”更切合国内洋奶粉的涨价心态。一方面,消费者攀比般地购买国外品牌,而事实上,无论是多么大牌的奶粉,其最终目的无非是生产出与母乳接近的产品;而另一方面,洋奶粉品牌也与同行攀比着涨价,2012年某款长期不涨价的洋奶粉在提价时就表示过:“与我们同等地位的产品已经涨了几十元钱,不涨价就掉价了。”
可在此危局的另一面,则是中国奶业民族品牌失守的状态处于连续恶化之中,以至于现状变成了:人们既不谈政府是否有责任提供放心的奶粉,不请求政府与限购地区进行消除贸易壁垒的交涉,更不要求国产奶企做什么事情。
倒是前阵子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的乳粉被肉毒杆菌污染的事件值得国内奶粉企业引以为鉴,恒天然自曝家丑,说“致命毒素”的罪魁祸首是一根小小的管道——恒天然在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受污染的管道。原定几天后该工厂将进行全面检修和清洗,因此忽视了对这根管道的清洗,最终致使生产线上的乳品受到污染。可见,任何一个细节,哪怕一个小小的管道,都事关食品安全的大事,都有可能让企业“阴沟里翻船”。而消费者的信心恢复,恐怕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当然,国产奶粉的重拾信心不能仅表现在对进口奶粉的反垄断上。
提高国产商品质量,重塑消费者信心,进而取代进口商品,甚至走出国门打败同行,毕竟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有过家电、汽车等成功例子,而奶粉未尝不能成为下一个。但,自救比反垄断更重要。
面对中国 “奶粉购买大军”,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针对本国零售奶粉出台了限购措施 :
2012年6月,美国的许多大卖场发布了奶粉限购5至12盒的限购令。
2012年9月,作为世界主要奶源地的新西兰也开始限购,当地的部分超市甚至贴出中文标注的“奶粉一人一次限购两罐”的限购令,不过历经两个多月的整顿后,新西兰政府最后又解除限购令。
2012年10月,澳大利亚的多家大型连锁超市、药房也贴出中文限购标示,规定每人限购3罐。
2013年年初,德国的大型超市DM对当地的婴儿奶粉特福芬和喜宝等实行了限购,每人限购4盒。
2013年年初,荷兰商业企业也进行了自发的限购,如果从当地各大超市、百货店、药店购买奶粉,每人限购从1罐到3罐不等。
2013年1月,澳门特区政府宣布将优先接受澳门居民登记购买奶粉,借此保证本地居民可以购买到奶粉。
2013年3月1日,香港立法院出台“奶粉禁令”,这一法令生效以来,已有多人被捕。
洋奶粉三宗罪
根据发改委披露的信息,目前“洋奶粉”在国内的违法行为主要有三种:
一是为维持市场高价,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销售奶粉的经销商,直接进行罚款。
二是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销售的经销商和零售商给予扣除返利、停止供货等处罚。
三是虽告知员工他们的价格控制行为违反《反垄断法》,要谨慎操作,不要书面沟通,避免留下文字证据,但在经营活动中,仍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口头等方式实施价格控制。“属于知法犯法,明知故犯”。
参考资料
东方早报:《发改委:六家企业缴齐罚款 奶粉价格垄断案结案》
财经国家周刊:《洋奶粉垄断定价威胁中国奶业 价格越涨进口越多》
新华网:《洋奶粉将面临反垄断“洗礼” 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如何建立?》
广州日报:《6.7亿罚款与天下奶粉一般黑》\《洋奶粉遭调查,国产奶还在看热闹?》
京华时报:《反垄断未必能打压洋奶粉价格》
疯涨的洋奶粉
2012新年伊始,美国惠氏公司宣布旗下高端品牌“启赋”售价将从378元/桶调至408元/桶,上涨幅度接近8%。惠氏公司表示,涨价源于配方升级,成本上升。
与孩子有关的事,都是大事,可这样的涨价,并不是第一次。2010年以来,综合成本上升、换包装、配方升级等,大都成为洋奶粉轮番涨价的主要理由。
翻开历史记录,在2011年全国进口洋奶粉的总量就有66万吨。这一数字已经远超2010年全年的48万吨。按照66万吨的估计总量,2011年,中国内地进口洋奶粉总量同比增37.5%。
而根据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发布的《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这一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
作为这些奶粉销售的主力军,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父母的婴儿时代远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国产奶粉还是市场的主流,属于奢侈品的进口奶粉需要在大城市的百货商店才能买得到。
全球婴幼儿奶粉消费量增速最快的前3个国家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中国是婴幼儿奶粉的一个新兴市场,在婴幼儿奶粉方面的需求过去十年有大幅增加,目前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国。
很多人对于洋奶粉是又爱又恨,爱其宣称的高品质,恨其涨价幅度和频率。虽然洋奶粉价格连年上涨,但在不少消费者眼中仍是不二选择。
然而与中国的奶粉暴涨相比,本刊记者了解到,前世界第一大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国日本的明治奶粉一般价格都在桶1680日元到2500日元(人民币1元约合16日元)不等,与30年前几乎没有差别。
与日本一样,在欧美,部分婴幼儿奶粉作为特殊群体的必需品,一直是政府补贴的对象,这就使得欧美许多国家的奶粉价格比国内低很多。在低生育率的荷兰,为了鼓励生育,会给予婴幼儿产品很多优惠待遇,同样一罐荷兰美素奶粉,国内市场与荷兰市场价格可相差百余元。在英国,奶粉属于福利性食品,政府补贴力度更大,惠氏在英国销售的罐装900克奶粉,比国内同品牌要便宜。
美国的婴儿奶粉售价昂贵,但政府会对孕妇和婴儿提供每月数十到数百美元的补助。
反垄断战役
众所周知,2008年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节点。进口品牌奶粉虽已进入中国很长时间,并在高端市场上占优势,但在2008年之前,其市场占有率仅30%,价格也相对稳定。三聚氰胺事件后,内地民众对国产奶粉信心降至谷底,外国品牌奶粉便成了不少父母的首选,伴随着巨大的需求,中国的奶粉进口量激增。紧接而来的“激素门”、“皮革奶”、“质量门”等事件让国产乳制品陷入信任危机,“洋奶粉”趁机而入,抢占大量市场份额。根据海关统计,我国2008年从新西兰进口乳制品6900吨,2010年就暴涨到35万吨。
从2008年市场占有率30%跃升至60%以上,进口奶粉占据了国内奶粉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其涨幅达到30%,许多洋品牌奶粉产品毛利率在40%以上。
奶业专家王丁棉在近日进行的一项价格调查中同样发现,一罐相同品牌、容量的奶粉,在新西兰、韩国,甚至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柬埔寨、越南,价格大致在120-140元之间,中国内地的价格则要贵逾一倍,而且内地“洋奶粉”价格还在不断往上涨。
2013年3月开始,根据相关举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国外品牌奶粉生产企业开展了反价格垄断调查。8月7日,中国国家发改委继茅台和五粮液的相关案件后,再次对纵向价格垄断企业开出罚单,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6家企业共被处以6.6873亿元罚单,这也是中国反垄断调查以来开出的最高金额罚单。
发改委的所有处罚都是依据《反垄断法》。它规定,对存在价格垄断和价格操纵的企业处罚额度为上一年销售额的1%-10%,主动报告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可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发改委方面认为,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价格偏高,涉嫌价格纵向垄断。各企业降价以对,相继宣布降价或整改方案,平均降幅约11%,另有3家给出了1-2年内不涨价的承诺。
证据材料显示,涉及垄断价格乳粉企业对下游经营者采取了合同约定、直接罚款、变相罚款、扣减返利、限制供货、停止供货等多种惩罚性和约束性措施,一旦下游经营者不按涉案企业规定价格或限定的最低价销售,就会遭到惩罚。
在国内针对洋奶粉进行反垄断罚款的时候,有人留意到了国产奶粉出口的情况: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9.8%以上,奶粉产品也身处出口食品的行列,出口合格率如此之高,但是在国内市场出现问题依然屡见不鲜。
此次反垄断调查或许会让洋奶粉的价格有所下降,但国产奶粉并不一定能占到优势。
谁能拯救国产奶?
“洋奶粉”之所以想涨就涨、底气十足,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奶企正遭受“内忧外患”:近年来洋奶粉曝出的质量问题也不少,但“妈妈们”不愿放弃对高价洋奶粉的追捧,更不惜远渡重洋代购,对营养食谱不同的风险和维权难选择性“视而不见”。
一位供职于权威媒体并参与过2008年至今的一系列关于奶粉报道的同行告诉本刊记者,与国产奶粉“作战”多年,现在,连自己也开始有些质疑将本土牛奶一棒子打死的行为:国产奶粉品牌集体失守,不仅意味着与之相关的几万从业人员进入艰难的生活状态,意味着国产奶粉陷入无底的不信任深渊,更意味着当洋奶粉大举进入时,鲜有抗衡者。换而言之,宝贵的市场份额就是在国产奶粉在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安全问题中被“帝国主义”占领。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当月,嗅觉灵敏的洋奶粉便趁火打劫,偷偷涨价,个别品牌洋奶粉一次涨幅高达15%。2011年5月,当时面对洋奶粉汹涌的涨价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不得不出面约谈雅培、多美滋、惠氏、雀巢、美赞臣等企业相关人士,将涨价风人为地压了下去。今年,国家发改委对一些洋奶粉进行价格反垄断调查,再一次证明洋奶粉从未停止过利用其事实垄断地位追求巨额利润的脚步。
此外,“攀比心理”更切合国内洋奶粉的涨价心态。一方面,消费者攀比般地购买国外品牌,而事实上,无论是多么大牌的奶粉,其最终目的无非是生产出与母乳接近的产品;而另一方面,洋奶粉品牌也与同行攀比着涨价,2012年某款长期不涨价的洋奶粉在提价时就表示过:“与我们同等地位的产品已经涨了几十元钱,不涨价就掉价了。”
可在此危局的另一面,则是中国奶业民族品牌失守的状态处于连续恶化之中,以至于现状变成了:人们既不谈政府是否有责任提供放心的奶粉,不请求政府与限购地区进行消除贸易壁垒的交涉,更不要求国产奶企做什么事情。
倒是前阵子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的乳粉被肉毒杆菌污染的事件值得国内奶粉企业引以为鉴,恒天然自曝家丑,说“致命毒素”的罪魁祸首是一根小小的管道——恒天然在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受污染的管道。原定几天后该工厂将进行全面检修和清洗,因此忽视了对这根管道的清洗,最终致使生产线上的乳品受到污染。可见,任何一个细节,哪怕一个小小的管道,都事关食品安全的大事,都有可能让企业“阴沟里翻船”。而消费者的信心恢复,恐怕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当然,国产奶粉的重拾信心不能仅表现在对进口奶粉的反垄断上。
提高国产商品质量,重塑消费者信心,进而取代进口商品,甚至走出国门打败同行,毕竟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有过家电、汽车等成功例子,而奶粉未尝不能成为下一个。但,自救比反垄断更重要。
面对中国 “奶粉购买大军”,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针对本国零售奶粉出台了限购措施 :
2012年6月,美国的许多大卖场发布了奶粉限购5至12盒的限购令。
2012年9月,作为世界主要奶源地的新西兰也开始限购,当地的部分超市甚至贴出中文标注的“奶粉一人一次限购两罐”的限购令,不过历经两个多月的整顿后,新西兰政府最后又解除限购令。
2012年10月,澳大利亚的多家大型连锁超市、药房也贴出中文限购标示,规定每人限购3罐。
2013年年初,德国的大型超市DM对当地的婴儿奶粉特福芬和喜宝等实行了限购,每人限购4盒。
2013年年初,荷兰商业企业也进行了自发的限购,如果从当地各大超市、百货店、药店购买奶粉,每人限购从1罐到3罐不等。
2013年1月,澳门特区政府宣布将优先接受澳门居民登记购买奶粉,借此保证本地居民可以购买到奶粉。
2013年3月1日,香港立法院出台“奶粉禁令”,这一法令生效以来,已有多人被捕。
洋奶粉三宗罪
根据发改委披露的信息,目前“洋奶粉”在国内的违法行为主要有三种:
一是为维持市场高价,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销售奶粉的经销商,直接进行罚款。
二是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销售的经销商和零售商给予扣除返利、停止供货等处罚。
三是虽告知员工他们的价格控制行为违反《反垄断法》,要谨慎操作,不要书面沟通,避免留下文字证据,但在经营活动中,仍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口头等方式实施价格控制。“属于知法犯法,明知故犯”。
参考资料
东方早报:《发改委:六家企业缴齐罚款 奶粉价格垄断案结案》
财经国家周刊:《洋奶粉垄断定价威胁中国奶业 价格越涨进口越多》
新华网:《洋奶粉将面临反垄断“洗礼” 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如何建立?》
广州日报:《6.7亿罚款与天下奶粉一般黑》\《洋奶粉遭调查,国产奶还在看热闹?》
京华时报:《反垄断未必能打压洋奶粉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