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6月27日,易观智库发布《201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达到6.86亿。
用一句行业术语来宣告,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了。如果说,当年的互联网时代是搭载火箭而来,那么,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则是以光速在行进。
这样的速度让所有人如在光影中穿梭,在多次时代变革的潮流中,用户的接受和适应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从PC端到移动端,用户是乐于新事物的发展的。而对那些互联网的从业者来说,则是有喜有忧。
这里所说的互联网从业者既包括BAT这样的大佬,也包括大众点评、凡客这样的变量公司,当然,更包括了无数互联网创业者们。近一年来,这些从业者们都不约而同,或者说逼不得已地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与“移动”相关的,与“移动互联网思维”相关的。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思维?
2011年,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彦宏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后来,雷军写了一篇文章《用互联网思想武装自己》,用词有点不同,但中心是一样的,“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也算是在雷军的频频阐述下,成为一种流行。而2013年11月,央视《新闻联播》将《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作为头条新闻播出后,“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被推上了“神台”。
“互联网思维”,就像是一本让人垂涎的武林秘籍,得之可化腐朽为神奇。有多少互联网企业、转型的传统企业,甚至自媒体人,都宣称自己用“互联网思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雷军有一个关于互联网的八字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此话果然深谙互联网的精髓:快。一个月前还在炫耀互联网思维,一个月后,移动互联网思维已经占据了主流。
2007年,iPhone的出现,拉开了移动端向PC端宣战的大幕,随后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各种本本的出现,移动端用户数的陡增,PC端的流量几乎以肉眼难见的速度向移动端分流,“得流量者得天下”,从来都是真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是“移动互联网思维”。
有人将“移动互联网思维”形象地描述为“5F思维”,怎么理解?一起看看。
【Fragment】碎片化思维
某公司白领小A,早上坐地铁上班,路程较远,便在手机上读小说消磨时间;中午吃饭,商业CBD餐馆的拥挤人人皆知,先用手机订座软件定个座位;等菜的时候,打开手机玩了几关《愤怒的小鸟》;下午出门办事,根据手机地图,顺利找到办事地点……以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碎片化”生活场景。
地点的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需求的碎片化,催生的自然是碎片化的应用。罗辑思维的运营者罗振宇每天用一分钟的语音,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推荐各种知识等,这种碎片化的呈现受到了无数粉丝的追捧。
是微信之父张小龙的观点“让用户在一分钟内爱上你”,这就是典型的碎片化思维。
【Fans】粉丝思维
粉丝就是生产力,将粉丝经济学注入移动互联网,更是成为经典法则。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是由产品经理通过和用户互动,做出产品,再通过用户数据驱动前进。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用户会提供大量需求,只要在大的产品格局和规划下跟他们走就行。而且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以前是产品经理主导制,现在将是粉丝主导制。
粉丝已经成为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以前的产品靠什么?在传统行业,大家都知道最有效的是央视标王,谁抢到了标王,谁的产品就可以卖出去。但是下一个时代,传统渠道的影响力仍然很强,但已经不是唯一了。相反,如果有100万真粉丝,产品营销和推广同样能非常快速、有效。
这也难怪某电子商务公司都打出招聘广告,要招“首席粉丝官”了。
【Focus】焦点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乔布斯说:“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简单可能比复杂更难做到:你必须努力理清思路,从而使其变得简单。但最终这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便可以创造奇迹。” 乔布斯追求一种极致的简单,如果能用一个按钮实现的,绝对不会用两个。
张小龙就承袭了乔布斯的简单。微信的“摇一摇”,大家都会用,它非常简单,不用做任何学习。张小龙就是要避免在界面里出现任何的文字解释,一旦一个功能需要文字解释,这个功能的设计已经失败了。张小龙一直坚持“少就是多”,所以微信成功了。
【Fast】快一步思维
快主要表现在决策要快、产品推出要快、行动要快、产品迭代要快、创新速度要快、变革要快和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互联网公司产品开发做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节奏是按天或周计算,Zynga游戏公司每周对游戏进行数次更新,小米MIUI系统坚持每周迭代,就连雕爷牛腩的菜单也是每月更新。微信在推出后1年内迭代开发44次,小米手机每周都有四五十个BUG要修改。
【First】第一思维
互联网在经过丛林法则的战斗之后,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格局,无论是早期的四大门户网站,还是现在的BAT,大佬的格局是无人可以撼动的。而移动互联网似乎带来一次重新洗牌的可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谁能赢得用户心中的第一,还是未知数。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还可以是百花齐放,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们绝对只有一个第一的。碎片化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用户喜新厌旧的态度,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用户几乎只会接受他们心中的第一,所以,所谓的“第一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面对移动互联网?
用户如何面对移动互联网思维,从来都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内。历经多次时代变革,用户早已练就了强大的内心和适应能力,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换个智能手机即可。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本来就是用户造成的,用户手上智能手机的使用和更替造成的。
相对于用户,更害怕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应该是包括BAT在内的那些互联网公司,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已经站稳脚跟的时候又要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前段时间,互联网圈最火的新闻都是和收购、投资相关的,“始作俑者”就是BAT。当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清晰浮现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各种圈地是为了布局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能够挑战BAT的几乎是没有的,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BAT开始恐慌,挑战者也开始跃跃欲试。
一次新的时代更替就像一面魔镜,将参与者的缺点和短板直接反映出来。教父级别的马云,也在移动互联网的版图中走了一次又一次弯路。马云很早就推出了手机淘宝,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他意识到变化时,再开始发力,对于一个龙头企业来说,已经有点晚了。在督促自家部门多次研发新产品,却齐齐遭遇滑铁卢时,马云只能将策略转向了收购,以别人家的优秀产品拼凑成属于阿里巴巴的移动舰队;李彦宏,一个提出“互联网思维”的人,却一直排斥着移动互联网。李彦宏一直不相信,一个这么小的屏幕能承载什么,能带来广告吗,能成为大趋势吗?他的不相信,直接导致百度的移动互联网布局同样要依靠砸钱收购来完成;马化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宠儿。只要有微信在,马化腾将是PC端向移动端转型最成功的人。
BAT是在传统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过渡的幸运者,他们抓住了变革的机遇。同样的,互联网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过渡,一定也会出现另外一些幸运者。
相比于BAT的机构繁复,一些变量公司如小米、大众点评、美团网、途牛网等在这次的转型中会更加顺利。他们原本的一系列操作已经非常契合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尤其是小米,堪称移动互联网思维的经典案例。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会在一夜之间火爆?早年,互联网是属于草根的,人们习惯于在互联网行业看到奇迹。而随着BAT等大公司垄断的出现,互联网的草根特色变得越来越淡。移动互联网的火爆正是基于一种打破垄断的可能性的出现。而在互联网时代,你被三巨头挤死的机会是99.9%,而现在,他们很难挤死一个小公司,而只能收购做大的公司,抄袭都不行。
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大公司在面对恐惧,在努力消除恐惧;变量公司在順势而上;创业公司在挖掘各种可能性;而用户则在适应一个又一个新的变革。
用一句行业术语来宣告,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了。如果说,当年的互联网时代是搭载火箭而来,那么,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则是以光速在行进。
这样的速度让所有人如在光影中穿梭,在多次时代变革的潮流中,用户的接受和适应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从PC端到移动端,用户是乐于新事物的发展的。而对那些互联网的从业者来说,则是有喜有忧。
这里所说的互联网从业者既包括BAT这样的大佬,也包括大众点评、凡客这样的变量公司,当然,更包括了无数互联网创业者们。近一年来,这些从业者们都不约而同,或者说逼不得已地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与“移动”相关的,与“移动互联网思维”相关的。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思维?
2011年,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彦宏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后来,雷军写了一篇文章《用互联网思想武装自己》,用词有点不同,但中心是一样的,“互联网思维”这个词也算是在雷军的频频阐述下,成为一种流行。而2013年11月,央视《新闻联播》将《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作为头条新闻播出后,“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被推上了“神台”。
“互联网思维”,就像是一本让人垂涎的武林秘籍,得之可化腐朽为神奇。有多少互联网企业、转型的传统企业,甚至自媒体人,都宣称自己用“互联网思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雷军有一个关于互联网的八字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此话果然深谙互联网的精髓:快。一个月前还在炫耀互联网思维,一个月后,移动互联网思维已经占据了主流。
2007年,iPhone的出现,拉开了移动端向PC端宣战的大幕,随后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各种本本的出现,移动端用户数的陡增,PC端的流量几乎以肉眼难见的速度向移动端分流,“得流量者得天下”,从来都是真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是“移动互联网思维”。
有人将“移动互联网思维”形象地描述为“5F思维”,怎么理解?一起看看。
【Fragment】碎片化思维
某公司白领小A,早上坐地铁上班,路程较远,便在手机上读小说消磨时间;中午吃饭,商业CBD餐馆的拥挤人人皆知,先用手机订座软件定个座位;等菜的时候,打开手机玩了几关《愤怒的小鸟》;下午出门办事,根据手机地图,顺利找到办事地点……以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碎片化”生活场景。
地点的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需求的碎片化,催生的自然是碎片化的应用。罗辑思维的运营者罗振宇每天用一分钟的语音,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推荐各种知识等,这种碎片化的呈现受到了无数粉丝的追捧。
是微信之父张小龙的观点“让用户在一分钟内爱上你”,这就是典型的碎片化思维。
【Fans】粉丝思维
粉丝就是生产力,将粉丝经济学注入移动互联网,更是成为经典法则。
在互联网时代,产品是由产品经理通过和用户互动,做出产品,再通过用户数据驱动前进。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用户会提供大量需求,只要在大的产品格局和规划下跟他们走就行。而且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以前是产品经理主导制,现在将是粉丝主导制。
粉丝已经成为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以前的产品靠什么?在传统行业,大家都知道最有效的是央视标王,谁抢到了标王,谁的产品就可以卖出去。但是下一个时代,传统渠道的影响力仍然很强,但已经不是唯一了。相反,如果有100万真粉丝,产品营销和推广同样能非常快速、有效。
这也难怪某电子商务公司都打出招聘广告,要招“首席粉丝官”了。
【Focus】焦点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乔布斯说:“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简单可能比复杂更难做到:你必须努力理清思路,从而使其变得简单。但最终这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便可以创造奇迹。” 乔布斯追求一种极致的简单,如果能用一个按钮实现的,绝对不会用两个。
张小龙就承袭了乔布斯的简单。微信的“摇一摇”,大家都会用,它非常简单,不用做任何学习。张小龙就是要避免在界面里出现任何的文字解释,一旦一个功能需要文字解释,这个功能的设计已经失败了。张小龙一直坚持“少就是多”,所以微信成功了。
【Fast】快一步思维
快主要表现在决策要快、产品推出要快、行动要快、产品迭代要快、创新速度要快、变革要快和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互联网公司产品开发做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节奏是按天或周计算,Zynga游戏公司每周对游戏进行数次更新,小米MIUI系统坚持每周迭代,就连雕爷牛腩的菜单也是每月更新。微信在推出后1年内迭代开发44次,小米手机每周都有四五十个BUG要修改。
【First】第一思维
互联网在经过丛林法则的战斗之后,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格局,无论是早期的四大门户网站,还是现在的BAT,大佬的格局是无人可以撼动的。而移动互联网似乎带来一次重新洗牌的可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谁能赢得用户心中的第一,还是未知数。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还可以是百花齐放,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们绝对只有一个第一的。碎片化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用户喜新厌旧的态度,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用户几乎只会接受他们心中的第一,所以,所谓的“第一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面对移动互联网?
用户如何面对移动互联网思维,从来都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内。历经多次时代变革,用户早已练就了强大的内心和适应能力,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换个智能手机即可。换句话说,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本来就是用户造成的,用户手上智能手机的使用和更替造成的。
相对于用户,更害怕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应该是包括BAT在内的那些互联网公司,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已经站稳脚跟的时候又要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前段时间,互联网圈最火的新闻都是和收购、投资相关的,“始作俑者”就是BAT。当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清晰浮现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各种圈地是为了布局移动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能够挑战BAT的几乎是没有的,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BAT开始恐慌,挑战者也开始跃跃欲试。
一次新的时代更替就像一面魔镜,将参与者的缺点和短板直接反映出来。教父级别的马云,也在移动互联网的版图中走了一次又一次弯路。马云很早就推出了手机淘宝,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他意识到变化时,再开始发力,对于一个龙头企业来说,已经有点晚了。在督促自家部门多次研发新产品,却齐齐遭遇滑铁卢时,马云只能将策略转向了收购,以别人家的优秀产品拼凑成属于阿里巴巴的移动舰队;李彦宏,一个提出“互联网思维”的人,却一直排斥着移动互联网。李彦宏一直不相信,一个这么小的屏幕能承载什么,能带来广告吗,能成为大趋势吗?他的不相信,直接导致百度的移动互联网布局同样要依靠砸钱收购来完成;马化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宠儿。只要有微信在,马化腾将是PC端向移动端转型最成功的人。
BAT是在传统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过渡的幸运者,他们抓住了变革的机遇。同样的,互联网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过渡,一定也会出现另外一些幸运者。
相比于BAT的机构繁复,一些变量公司如小米、大众点评、美团网、途牛网等在这次的转型中会更加顺利。他们原本的一系列操作已经非常契合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尤其是小米,堪称移动互联网思维的经典案例。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会在一夜之间火爆?早年,互联网是属于草根的,人们习惯于在互联网行业看到奇迹。而随着BAT等大公司垄断的出现,互联网的草根特色变得越来越淡。移动互联网的火爆正是基于一种打破垄断的可能性的出现。而在互联网时代,你被三巨头挤死的机会是99.9%,而现在,他们很难挤死一个小公司,而只能收购做大的公司,抄袭都不行。
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大公司在面对恐惧,在努力消除恐惧;变量公司在順势而上;创业公司在挖掘各种可能性;而用户则在适应一个又一个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