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xpsi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已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技能课,它强调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在实际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本文就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进行浅析。
  关键词 新课程 农村高中 信息技术 策略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不了解信息技术就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心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综合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谈谈当前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些教学概况和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信息技术的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
  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可以表现为信息能力、基础知识、伦理道德和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能力是指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所以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上机操作实践。如果教师能够教会学生自己主动获取信息的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已获取信息的帮助下主动去处理新信息,并将处理的结果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学生打好基础、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日益普及,学校原先的教育课程的格局在发生改变,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校基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因为农村的各方面条件制约,目前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虽然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很多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仍是课表课程,形同虚设。这给广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1.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不够
  由于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科目,因此有不少学校对信息技术课不太重视,连对科任教师也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任课教师,也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员,或者还是网络管理员、技术教辅人员,甚至有些教师还兼学校的打字员等,而学校给予的待遇与他们的付出相比较相差很大。此外,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学校也不关心,上课好不好都一个样,上课所使用的教学设备陈旧,教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上机课、上网课成了信息技术课的代名词。
  近年,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是否全面普及,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的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
  2.基础设施薄弱,有限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资金短缺是困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调查得知,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而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硬件设施不完整。笔者所在的学校自筹资金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但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只安排每班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课时才能用得上这些设备,课后大部分时间这些设备都是闲置的,没有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另外,有些学校只知道买进电脑,却不懂得要经常对电脑进行维护,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自己也是半路出家,遇到电脑故障不懂排除、维修,致使电脑闲置没用而淘汰。
  3.学生基础较差,社会认识不当
  目前,农村家庭中拥有电脑的还是少数,计算机及网络在学生的心目中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学校认为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与自己的升学无关;家长又认为学生玩电脑,也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而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怕学生误操作上网感染病毒,搞坏电脑,只好将网络切断。再由于目前网吧的违规经营,一些家长误认为孩子上网不能学好,不让自己的孩子上网查找资料。根据笔者调查,进入该校的高中学生中,基本上是来自农村的,一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当不错,而有些学生却对计算机一无所知。由于信息技术的课时安排比较少,学生的基础差,导致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只是玩玩游戏、聊聊天,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授课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带来了困难。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教育部已经把中学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一直是各位信息技术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程教学精神
  正确认识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强调计算机的教学,还要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目前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上机操作实践。如果教师能够教会学生自己主动获取信息的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已获取信息的帮助下主动去处理新信息,并将处理的结果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学生打好基础、培养信息意识和情感都有很大的作用。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电脑知识
  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起点,由于学生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那么怎样引导他们学习电脑知识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
  3.进行个别化教学,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城区的学校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而在偏僻的农村学校连一台学生电脑都没有,即使有也是配置很低,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尤其是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常出现过优等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失去学习信心的现象。此时采用实践教学法进行个别化教学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能力的教师最好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教学,适当开放服务器的部分资源,让学生自己上校园网获取各自所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4.以竞赛活动带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建议学校多开展信息量技术竞赛活动,如网页、动画制作、电脑平面设计等。这一活动不仅要求学生电脑技术水平高,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有利于发掘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拔尖人才,并把信息技术学习外延拓宽至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5.结合多种方法进行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实验教学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进行辅助教学。如在学完用计算机制作板报这单元后,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布置学生制作专题小板报,要求图文并茂,这样学生必然要根据专题的内容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重组,对版面进行设计,对文字进行编辑,对图表进行处理。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必然得到提高,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它给广大农村高中信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探索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有效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光金. 如何搞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EB/OL].http://bbs.nnedu.net/archiver,2008-9-9.
  [2]彭绍东. 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 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外科常见病,发病急,疼痛剧烈,易导致尿路感染和肾功能损害[4],给人们身体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负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以来,
褐变是橙汁品质劣变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褐变相关的基础性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对提升橙汁品质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橙汁褐变的评价标准、研究方法及现状,并分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评价等环节上均提出了新观点和新要求。特别是明确了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关键不是对历史本身是非曲直的澄清,而是要通过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建立起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标准和方法,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处理现实问题。高中历史课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对历史做出创新性的分析与理解,才能培养新时期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