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困生的问题,是制约着高效课堂真正高效的关键因素,在我们的课堂上,主要出现了思想重视不够、目标任务整齐划一、教师缺少即时帮扶、展示没有机会、评价不及时五种现象有碍学困生学习的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可以找到教师关注、分层学习、即时帮扶、合理展示、注重评价五种对策,真正落实高效课堂关注弱势群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的理念。
【关键词】学困生 高效课堂 现象 分析 对策
因为学生存在遗传因素、成长环境、本身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千差万别,所以学困生的问题,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我们今天推行的高效课堂,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制约课堂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问题。
那么,在小学高效课堂上,到底应该如何关注学困生,实现关注弱势群体、人人学会的目标呢?从三年多的改革实践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课堂现象入手,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全面认识学困生,从课堂流程的具体操作中找到一些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改变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课堂效率。
现象一:铃声响了,教师走进教室,开始按照高效课堂流程上课,所有学生步调一致,要学什么都学什么,要怎么学都怎么学,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很顺利,下课铃声响,学习流程正好结束。
分析:这样整齐划一的课堂,表面看似没有问题,但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一个班级,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五六十人,哪有这么多学生可以在一个起跑线上一起奔跑,最终一起到达终点呢?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学习,最终会成为高效课堂上的学困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到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
对策: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了解研究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要研究学困生。首先树立承认差异、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思想,做到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其次是树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的观念。这就需要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他们的现状,课堂上具体落实对他们的关注。只有当我们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才算是真正解决了课堂效率的问题。
现象二:数学课上,教师发下了导学案,要求学生按照自学要求15分钟完成,15分钟后,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可学困生的导学案才做了一半;英语课上,设定的目标是背会所学课文,可到下课时,学困生才刚刚会读通顺课文;语文课上,目标是感情朗读课文,可有些学生到下课时课文才勉强读通顺。
分析:同样时间完成同样的任务,是不可能实现的;同一节课,完成同样的目标,也是不可能达成的。对于长时间完不成任务,目标实现不了的学生,会有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学习目标与我无关,课堂学习没有动力和压力;一种是认为我再努力也学不会,不断增强习得无助感,最终放弃学习,主动成为学困生。出现这些现象,大多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到在高效课堂中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具体操作办法,解决不了实际存在的问题。
对策:一是目标分层,根据班级三个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比如语文课上提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可以分为三个目标呈现:A、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B、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C、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有学习的动力;
二是学习内容分层,让学生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数学课上,学困生的题量就可以减半,或者题量不变,难度降低一半,都可以实现同时间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
三是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有选择,学生才会对学习感觉有控制权,学习的愿望和被动接受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提供目标和内容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提醒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努力完成就行。
四是教师心中要有两条学习路径,一条是大部分学生本节课如何学习;另一条是学困生如何学习。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中,如何具体落实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教师心中必须有清晰的路线图。如果使用导学案,那么导学案上要有明显的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使用导学案,则要在心中有周密的预设,在每一环节的学习中,要有具体的要求。
现象三:自学阶段,学困生一筹莫展,没有自学能力来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环节,同等水平的学生无从交流,还是在原地打转;群学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全组同学来帮助他们。于是到课堂结束,他们还没有学会。教师只好利用课余时间来辅导。
分析:学困生,往往就是这样,在一无所获或者收获甚微中度过了一节又一节课,最终知识出现了断层,思维僵化,即使再想学习,也不太可能。课下的补差,学生不情愿,效果不理想,还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教师忘记了或者说放弃了坚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没有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给予他们即时的帮扶,浪费了最宝贵的课堂时间。
对策:教师要明确课堂及时帮扶学困生的价值所在,养成课堂帮扶的习惯,督促学困生在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尤其是自学环节,决定着整节课的学习质量。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及时调查学情,发现自学内容已经超越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就要及时给予帮助,如果是个别学生,建议到学生座位上单独辅导。
现象四:高效课堂推行到深水区,展示环节,学生学会的不展示,学生学不会的集中展示,对于学困生来说,大家都会的,他还没有明白;大家不会的,他听也很难听明白。展示环节,他往往没事干。有些课堂是分组展示,一组同学全部参加展示,学困生承担的展示任务也很简单话。
分析: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教师感觉头疼的一个问题。让他们展示吧,许多同学都会,感觉浪费时间;不让他们展示吧,他们就失去了锻炼机会,对学生不公平。如何有效利用展示的有限时间,让学困生享受同样的学习快乐,还需要教师在展示环节有效调控。
对策:展示环节不断地创新,是解决的最好办法。
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目标进行展示,根据学生选择的目标不同,来展示不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所得,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层次高的可以进行评价提升;可以分任务展示,由易到难,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过程,引导大家学会分享,还要给高层次的学生提出听展的具体要求;可以根据收获不同来展示,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展示自己的收获。
学困生的问题,应该成为高效课堂中值得关注的小课题,只要能坚持在课堂中思考再实践,实践再思考,就一定会找到让学困生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的好对策,我们的高效课堂,也必将成为全体学生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关键词】学困生 高效课堂 现象 分析 对策
因为学生存在遗传因素、成长环境、本身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千差万别,所以学困生的问题,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我们今天推行的高效课堂,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制约课堂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问题。
那么,在小学高效课堂上,到底应该如何关注学困生,实现关注弱势群体、人人学会的目标呢?从三年多的改革实践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课堂现象入手,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全面认识学困生,从课堂流程的具体操作中找到一些相应的对策,可以有效改变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课堂效率。
现象一:铃声响了,教师走进教室,开始按照高效课堂流程上课,所有学生步调一致,要学什么都学什么,要怎么学都怎么学,一环扣一环,每一个环节都很顺利,下课铃声响,学习流程正好结束。
分析:这样整齐划一的课堂,表面看似没有问题,但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一个班级,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五六十人,哪有这么多学生可以在一个起跑线上一起奔跑,最终一起到达终点呢?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学习,最终会成为高效课堂上的学困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到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
对策: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了解研究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尤其是要研究学困生。首先树立承认差异、正视差异、善待差异的思想,做到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其次是树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的观念。这就需要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他们的现状,课堂上具体落实对他们的关注。只有当我们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才算是真正解决了课堂效率的问题。
现象二:数学课上,教师发下了导学案,要求学生按照自学要求15分钟完成,15分钟后,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可学困生的导学案才做了一半;英语课上,设定的目标是背会所学课文,可到下课时,学困生才刚刚会读通顺课文;语文课上,目标是感情朗读课文,可有些学生到下课时课文才勉强读通顺。
分析:同样时间完成同样的任务,是不可能实现的;同一节课,完成同样的目标,也是不可能达成的。对于长时间完不成任务,目标实现不了的学生,会有两种认识:一种是认为学习目标与我无关,课堂学习没有动力和压力;一种是认为我再努力也学不会,不断增强习得无助感,最终放弃学习,主动成为学困生。出现这些现象,大多是因为教师没有找到在高效课堂中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具体操作办法,解决不了实际存在的问题。
对策:一是目标分层,根据班级三个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比如语文课上提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可以分为三个目标呈现:A、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B、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C、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有学习的动力;
二是学习内容分层,让学生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数学课上,学困生的题量就可以减半,或者题量不变,难度降低一半,都可以实现同时间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
三是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有选择,学生才会对学习感觉有控制权,学习的愿望和被动接受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提供目标和内容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提醒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努力完成就行。
四是教师心中要有两条学习路径,一条是大部分学生本节课如何学习;另一条是学困生如何学习。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中,如何具体落实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教师心中必须有清晰的路线图。如果使用导学案,那么导学案上要有明显的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使用导学案,则要在心中有周密的预设,在每一环节的学习中,要有具体的要求。
现象三:自学阶段,学困生一筹莫展,没有自学能力来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环节,同等水平的学生无从交流,还是在原地打转;群学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全组同学来帮助他们。于是到课堂结束,他们还没有学会。教师只好利用课余时间来辅导。
分析:学困生,往往就是这样,在一无所获或者收获甚微中度过了一节又一节课,最终知识出现了断层,思维僵化,即使再想学习,也不太可能。课下的补差,学生不情愿,效果不理想,还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教师忘记了或者说放弃了坚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没有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给予他们即时的帮扶,浪费了最宝贵的课堂时间。
对策:教师要明确课堂及时帮扶学困生的价值所在,养成课堂帮扶的习惯,督促学困生在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尤其是自学环节,决定着整节课的学习质量。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及时调查学情,发现自学内容已经超越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就要及时给予帮助,如果是个别学生,建议到学生座位上单独辅导。
现象四:高效课堂推行到深水区,展示环节,学生学会的不展示,学生学不会的集中展示,对于学困生来说,大家都会的,他还没有明白;大家不会的,他听也很难听明白。展示环节,他往往没事干。有些课堂是分组展示,一组同学全部参加展示,学困生承担的展示任务也很简单话。
分析: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教师感觉头疼的一个问题。让他们展示吧,许多同学都会,感觉浪费时间;不让他们展示吧,他们就失去了锻炼机会,对学生不公平。如何有效利用展示的有限时间,让学困生享受同样的学习快乐,还需要教师在展示环节有效调控。
对策:展示环节不断地创新,是解决的最好办法。
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目标进行展示,根据学生选择的目标不同,来展示不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所得,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层次高的可以进行评价提升;可以分任务展示,由易到难,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过程,引导大家学会分享,还要给高层次的学生提出听展的具体要求;可以根据收获不同来展示,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展示自己的收获。
学困生的问题,应该成为高效课堂中值得关注的小课题,只要能坚持在课堂中思考再实践,实践再思考,就一定会找到让学困生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的好对策,我们的高效课堂,也必将成为全体学生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