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笔不虚 美在自然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s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先生的语言清新纯净、优美空灵,如清水芙蓉,无铅华粉饰,却能清沁肺腑,得无穷妙境。如此佳境,得益于他善用虚笔。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巧用设想与想象,化实为虚,营造美妙意境的例子。比如: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偌大一个济南城,在那充满温情的双眸注视下,就这样浓缩成一个乖巧恬适的婴儿。试想,要用多少柔情才能化解那些灰瓦砖墙?如此设想,化实为虚,更透出作者心中那份浓浓的爱意。这样一个充满温情暖意的境界,怎能不让读者也沉醉其中不愿醒来呢?
  再如文章的结尾: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济南城此时又被作者浓缩成一块蓝水晶。透过这块蓝水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天明水净的世界,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一个树影婆娑的世界。这里有纯净的气息、跳动的色彩、朦胧的美感,这是作者浓缩在心的一个令人迷醉的世界。老舍的心就犹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滤去了一切繁芜尘杂,只留下对济南冬天的深情赞美。这样一个澄澈清明的世界,犹如书桌上珍贵无比的小摆件,让人爱不释手。
  尤其妙绝的是: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作者描绘雪后秀美的山景,由山上矮松顶上的白花写到山尖给蓝天镶上的银边,再到山坡上斑斓的雪景,由点到线到面,境界渐开,有形有色。更为奇妙的是,“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在作者欣赏且近乎痴迷的注视下这件带水纹的花衣似乎在流动。那种灵动之美,似乎被风轻拂的衣角不断挑动着读者的想象,其间含义无穷的言外之意不断冲击着读者的审美想象。在这种想象之中,山坡飘动起来了,这种恍惚的错觉,全是那“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功劳,流动感渐次强烈,花衣轻轻拂起,柔美的弧度似乎可以拂扫面颊,给你一点希冀,一些渴望,让你在对山的肌肤的想象中实现最佳的审美酿造,并且自失其中,被自己的佳酿所迷醉。有什么能比想象更美呢?
  虚笔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艺术效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虚笔能为读者提供一个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去组接生活的画面,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形象、意境进行独到的补充扩展和再创造,在其自由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这正是虚笔手法的魅力所在。
  老舍先生说:“叙述不怕细致,而怕不生动;在细致处,要显出才华;文笔如放风筝,要飞起来,不可爬伏在地上;要有自己的想象,而且使读者的想象也活跃起来。”
  冯有源有感于贾平凹的创作方法时也说:“……往日的文章单薄、干瘦、不丰腴,是因为行文时,叙述多于描绘,或者很少描绘,纯为叙述;叙述时,笔又未能放开;太拘谨,就少想象,少联想;少想象和联想,往往就是一处一个桃子,摘了就走。殊不知停下多看看,多想想,多写写,还有更多更大更红的桃子,还有更多更绿更美的桃叶,桃叶上也可能有虫子、鸟儿、蜜蜂、蝴蝶……这其中又有多少情趣和文章可做。”
  因此我们在写作中也不妨试试用想象为自己的文字插上翅膀,用虚笔描绘出一个神奇的世界。那时你一定会感叹:“虚笔”真的不“虚”!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例如小说这种文体,一般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分析时就得注意环境构成与事件推演;诗歌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意象的选用与意境的营造,分析时就得注意意象的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观点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这固然符合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特定环境下的学得和自然状态下的习得共同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不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文必然要具有构成这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否则,语文干嘛还要独立设科呢?那么,语文知识指的是什么呢?语文知识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这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也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策略、态度这些程序性和
所谓横向展开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横向展开议论的主要好处是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读者一目了然。  在横向展开议论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环视周围世界。观察、思考眼前的事物,认识、见解往往局限于一隅与表面,环视周围世界,就可让我们的视线射向四面八方,拓宽眼界和思路。如要写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材料作文的要义是给考生一个说话的空间,并不需要千人一面,而是要拓宽考生的思辨、表达空间,它同样给出题者提出要求,要有开放的出题思维。  新浪网针对今年湖北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给予湖北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点赞比例达56.9%,是近五年来获得好评比例最高的一年,同时新闻媒体随机询问考生,绝大多数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感觉比较轻松。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整则材料表述的是游客们来到一处风
王荣生博士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文学阅读教学的丰富性与文本意义、教学目标、内容建构及呈现方式的丰富多样紧密联系。高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单学文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命题应该坚守文学阵地——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等争鸣文章说开去》,原载《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刊登了徐默凡、李明洁两位语言
(一)警史华章    杜牧的《阿房宫赋》,以汉语独富的情采,剖析中国君权大一统史上一次关乎兴衰存亡的严重教训,显露出年轻作者卓越的史识与风发的才华。其外甥裴延翰遵嘱为之编《樊川文集》作序时,论其文学成就只取一赋一诗:“其谲(委曲讽谏,即‘主文谲谏’)往事则《阿房宫赋》,刺当代则《感怀诗》。”可见杜牧本人一生都以此赋自负自重。唐代是诗文名家迭出,群星丽天的时代,社会公众鉴赏力极高,尤可证此赋决非等闲
《宇宙的边疆》是人教社课标版《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然而却是一篇并不适合作教材选文的文章。是编选者爱屋及乌、只究其一不及其余的选编方式导致了这篇文章的入选。其所反映出来的语文教材的编选取向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现示之以例,深究剖析,就此试探语文教材的选编原则和指导思想。  虽然编者选取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和动机我们很难断定,但从配套教参的“作者简介”中还是可以看出些端倪,大体明白个究底:
前不久,听了一节观摩课,课题为《像山那样思考》。之后,思虑再三,总感觉有些话要说,有对这篇课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也有对这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评判。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理顺文章的行文思路,涵咏作者对山、狼、鹿、牧牛人、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持的观点态度,研习本文运用的多种表达技巧,理会作者呼唤生态平衡的创作主旨。  从教学设计的层面考虑,正如教者在课后的自述,“文章不太好懂,因为学生不
《中学语文》2014年第6期刊载了严爱军老师《高峰体验理论观照下的精神宴游——透视〈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情感特征》一文。严老师认为:《前赤壁赋》在体式上借鉴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主客”实际上是作者的一体两面。若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客”类似“自我”,面向当下,遵循现实原则;而“主”类似“超我”,面向未来,遵循道德原则。  我们不同意严老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客”是“客”,“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