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数学作业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个性发展,使数学作业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障。
一作业设计应彰显主体性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即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作业设计不仅仅是为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获得新的知识,进而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探究性作业。探究性作业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使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
例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角的和差的认识,可设计这样的作业:你能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和75°的角吗?怎么画?你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还能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其他度数的角吗?不超过180°的角中有多少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呢?这些角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时候,其思维随着作业不断深入,并且在解决作业过程中,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更对角的和与差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同时对他们也是很大的激励,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作业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得成功或失败体验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使学生能获得充足的成功体验,不断提高或保持较高的数学学习动机和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都做同样的作业,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通常感觉没有挑战性,淡而无味,“吃不饱”,久而久之,他们学习数学的劲头就会慢慢减小,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而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则会感到力不从心、“消化不良”,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数学望而却步。这说明实际教学中的作业没有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不能适合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精选习题,不搞“一刀切”,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获得充足的成功体验。设计层次性作业,还包括同样一道作业能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
例如有这样的习题:九点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九点半呢?你是如何知道的?那么,九点十二分时你能知道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吗?请你说说角的知识在计算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时的应用并写出小论文。这样通过降低起点,有目的地纵向加深扩散,不仅可系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生活性
数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的影响。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与数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设计习题,能有效地实现初中数学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例如:由于连续降雨,某地区大约有10万人受灾,急需帐篷和粮食,估计该地区受灾将延续一个月,你认为应往此地运送多少顶帐篷、多少吨粮食?
此类作业选取生活、生产中大家所熟知的事物,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作业设计应凸显价值性
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一般说来,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即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但又不至于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从而使得课堂内外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铜罗中学)
责任编辑:李林
一作业设计应彰显主体性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即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作业设计不仅仅是为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获得新的知识,进而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探究性作业。探究性作业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使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
例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角的和差的认识,可设计这样的作业:你能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和75°的角吗?怎么画?你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还能用一副三角板画出其他度数的角吗?不超过180°的角中有多少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呢?这些角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时候,其思维随着作业不断深入,并且在解决作业过程中,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更对角的和与差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同时对他们也是很大的激励,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二作业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得成功或失败体验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使学生能获得充足的成功体验,不断提高或保持较高的数学学习动机和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都做同样的作业,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通常感觉没有挑战性,淡而无味,“吃不饱”,久而久之,他们学习数学的劲头就会慢慢减小,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而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则会感到力不从心、“消化不良”,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数学望而却步。这说明实际教学中的作业没有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不能适合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精选习题,不搞“一刀切”,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获得充足的成功体验。设计层次性作业,还包括同样一道作业能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
例如有这样的习题:九点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九点半呢?你是如何知道的?那么,九点十二分时你能知道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吗?请你说说角的知识在计算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时的应用并写出小论文。这样通过降低起点,有目的地纵向加深扩散,不仅可系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生活性
数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的影响。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与数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设计习题,能有效地实现初中数学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从数学走向生活”。例如:由于连续降雨,某地区大约有10万人受灾,急需帐篷和粮食,估计该地区受灾将延续一个月,你认为应往此地运送多少顶帐篷、多少吨粮食?
此类作业选取生活、生产中大家所熟知的事物,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作业设计应凸显价值性
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一般说来,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有思考价值的作业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即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但又不至于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从而使得课堂内外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铜罗中学)
责任编辑: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