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疗法促进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x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疗效。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接受卒中康复治疗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组(镜像疗法组)和单独运动再学习组(对照组)。每天康复治疗1~2次,每周5 d,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上肢部分评定上肢功能,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 UEFT)评定手功能,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 ARAT)评定上肢操作性和灵活性,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评定手、手指和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上肢疼痛程度,采用改良巴塞尔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上肢肩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痉挛程度。依据FM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31分定义为疗效优良。

结果

共纳入60例伴有上肢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卒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以及各项基线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FMA评分、UEFT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和MBI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Ⅰ级和Ⅰ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而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Ⅲ级和Ⅳ级的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镜像疗法组FMA评分、UEFT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和MBI评分以及Ashworth分级Ⅰ级和Ⅰ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Ⅲ级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FMA评分,镜像疗法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对70.0%;χ2=5.455,P=0.020)。

结论

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运动再学习在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优于单独运动再学习。

其他文献
转录激活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 ATF4)是一种含碱性区域亮氨酸拉链的应激反应因子。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表达升高的ATF4通过与细胞转录因子结合,继而调控相应下游靶基因,从而启动细胞应答。脑缺血后,ATF4通过参与调控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炎症反应、血管再生和突触可塑性等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因此,ATF4有望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发生在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其病因复杂,常见原因包括血栓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病变。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不过,血管内治疗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佐证。
期刊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性别特异性血清尿酸水平四分位数分为4组(Q1、Q2、Q3、Q4),比较各组之间人口统计学数据、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HRV时域参数。通过多元线性回
期刊
目的采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C-MRI)评估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血流动力学,分析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CH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受联合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损害关系密切。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可影响认知损害,包括总体认知及多个认知域损害。文章对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血压管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重要而复杂的一部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方案尚无共识。溶栓前后的血压水平和血压变异性以及血压干预时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功能转归和复发风险均有显著影响。文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前后血压管理的必要性、安全性、血压调控目标以及对转归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随着干细胞基础研究和制备技术的进步以及动物实验的大量开展,干细胞移植在缺血性卒中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从干细胞移植的作用机制、种类和来源以及移植方式方面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回顾干细胞在缺血性卒中模型中的研究历程,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占位性脑水肿是一种严重威胁小脑梗死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可发生于17%~54%的患者。对于恶化风险较高的小脑梗死患者,应密切监测意识水平和跟踪CT/MRI改变。伴临床恶化的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应行脑室造口术/脑室外引流和枕下颅骨切除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