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发现、收获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d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种植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是幼儿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窗口,幼儿在种植活动中,增进对植物生长过程的了解,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增进情感和能力的发展。
  十月,大班开展了主题活动“秋天的水果”,教师将幼儿收集来的水果种子陈列在自然角。没想到竟成了幼儿热议的话题:“西瓜的种子会发芽吗?”“芒果的种子会发出什么样的芽呢?”教师惊喜地发现这个话题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通过“种什么”的话题讨论,最终确定全班24名幼儿共种植12种水果,即两名幼儿种植一种水果,这样既体现出种子的多样性,又能让幼儿在种植比较中进行探索和发现。

案例1:怎么种?


  10月3日,轩轩在家开始了种植活动,他拿着勺子挖出果肉,然后将一粒粒黑色的种子拨出来。火龙果的种子那么小,想要顺利从果肉中分离出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十来分钟才拨出五、六颗。轩轩很快失去耐心,妈妈过来安慰:“我有个快捷的好办法,你想再试一试吗?”在妈妈的帮助下,他将果肉拍碎放在纱布上,拢起勒紧后再用水冲洗,果肉和种子就分离出来了,看着一颗颗被分离出来的黑色种子,轩轩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两天后种子晒干,轩轩将事先准备好的花盆装上泥土,在妈妈的指导下,将种子均匀地洒在泥土里,又盖上一层薄土,洒上水,期待地说:“火龙果你要早点发芽!”
  反思:以往的亲子种植活动都是成人过多地包办代替,在这次种植活动中,教师以温馨提示的方式请家长放手让幼儿亲力亲为,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完成种植中的每一道程序,让幼儿真正成为种植的主人。当然对于家长放手的问题,教师也进行了跟进式的指导与建议,即要家长把握适度的原则,退后并不是完全退出,袖手旁观,而是当幼儿出现困难时,家长再给予其支持性的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积累经验。

案例2:发现了什么?


  每天从幼儿园回家,轩轩总会迫不及待地跑到阳台上观察火龙果有没有发芽。10月10日,天气转凉,轩轩有点着急地追着妈妈问:“为什么我种的火龙果还不发芽?”妈妈帮他上网查阅资料,原来火龙果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在妈妈的启发下,轩轩尝试用家里的保鲜膜把花盆罩上,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13日,花盆里星星点点地冒出了小芽,轩轩开心极了,兴奋地开始数起来:“1、2、3……14!哇,我的火龙果长出了14个小芽!”与此同时,班上其他小朋友种的柠檬、草莓、芒果、西瓜也相继开始发芽了。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了观察记录表,开始记录种子发芽的观察日记。随着种子的不断生长,幼儿对其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
  反思:幼儿对亲手种植的植物高度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培养幼儿照顾植物的责任感。师生共同设计了内容简洁、直观的观察记录表,让幼儿在观察中记录,在记录中发现。引导幼儿发现植物与泥土、阳光、空气及水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帮助幼儿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

案例3:收获了什么?


  幼儿将自己种植的种子带到幼儿园来。教师惊喜地发现全班24名幼儿中有17名幼儿种植的种子都发了芽,但也有幼儿的种子种下去后悄无声息。教师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子种植的相关知识。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没成功的幼儿表示要再尝试一次。热烈的讨论后,幼儿将花盆摆放在班级自然角里,设计出水果名称牌和自己的名字牌,将个人的观察记录本挂在花盆的下方,便于观察后及时记录。以“小角落、大自然”命名的自然角在全體师生共同努力下创设完成。每天自然角里都跳动着幼儿忙碌的身影,随着“秋天的水果”主题活动的不断扩展,幼儿探索的兴趣一直在延续……
  反思:教师让幼儿互相观察自己和同伴的种子,交流种子种植的过程和成长变化,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获得同伴在种植上的成功经验。整个过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主动参与,去观察,去发现,培养了其积极探索、细心观察的习惯及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认知水平,更体会到了播种的辛勤与收获的快乐。
其他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需要。但在实践活动中,依然存在着“教师说幼儿听”“教师说幼儿做”成人本位的教学现象。下面以中班健康活动“牙虫快走开”教研活动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顺应幼儿的需要,在“回归儿童”理念下优化健康活动的。  一、教研背景  有一段时间,各个中班
我园开展幼儿创造性戏剧活动研究多年,老师们积累了一些设计与组织幼儿创造性戏剧主题活动的经验。在戏剧主题活动中,老师们引导幼儿通过一系列活动,体验不同的戏剧工作,整合并提升与主题相关的戏剧经验,以全班人人参与表演的形式在戏剧节上汇报、展示主题成果。  但是,在戏剧节前夕,有的班级仍存在为表演而突击排练的现象,有的老师对如何以游戏化理念引领戏剧课程实践感到困惑。为此,我们以绘本《丑小鸭》为例,组织了“
种植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它是孩子们与植物、泥土、水以及各类工具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种植活动孩子们能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以及植物与泥土、阳光、空气及水等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种植不只是科学活动,也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是涉及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表现、责任感、任务意识及审美等多方面经验的活动,更是幼儿乐此不疲的活动。基于对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价值的认识,我们在园内专门开发了“野趣圃”。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儿童戏剧是我园的特色主题课程活动,自1992年以来,儿童戏剧就成为我园的传统活动。经过近30年的熏陶、浸染,儿童戏剧中主体发生着微妙变化,教师、幼儿、家长都加入到这一盛会,逐步形成了如今“师幼共同创生的儿童戏剧”,以童话剧为抓手,以游戏化的方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传递给幼儿,玩戏剧,重体验,显成长。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幼儿教育中,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
在新西兰的任何一个早期教育机构里,教师每天都要与家长进行着不同方式的接触。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有众多的种族和灿烂的多元文化,面对来自世界不同地区,属于不同种族和宗教,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育儿方式和观念的家长,这对于早期教育工作者来说,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记得我担任保育中心经理不久,就收到了家长对我本人的一次投诉(至今还是唯一):我没有认真倾听一位孩子的父亲对我们当天工作的质疑,就急于为员工辩解
园长挂职学习是园长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园长们以脱产的方式走入高水平的幼儿园,充分参与挂职园的一日活动和管理。体验、学习、借鉴有益的经验,寻找、对比、反思自己园的优势和问题,达到共享资源、共促发展的目的。几年来,我园多次接待园长挂职学习,来挂职的园长们认为确实学有所获,因此争相选择到我园挂职学习。总结接待园长挂职学习的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以人文的关怀接纳。关注服务细节  挂职园长来自不同
自从我与皮克勒方法相遇相识后,我一直想把这个改变了我专业实践和个人生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中国的家长、学前教育同行们分享。因为《早期教育》主编的邀约,我可以了却这一心愿了。然而,当我写下题目后,却陷入了难以落笔的困惑:原来我还没有功力来做这一工作。在这里我只能把自己对艾米·皮克勒博士与皮克勒方法的认识与大家作一简约的交流。  1902年,艾米·皮克勒博士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她的母亲是当地的一名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适宜的、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让孩子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得到全面发展应成为我们课程改革的关注点。连云港市连云区是个海滨城区,这里的幼儿园有的坐落在海边,有的坐落在海中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不难明了,幼教课程的原点是在游戏里。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班的区域游戏“懒羊羊小吃店”深受孩子们喜欢。因此,这一游戏从开学初的九月一直延续到十二月,
课程审议是教师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围绕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权衡、分析、表达,汇聚集体智慧,从而形成最适宜的课程行动方案,有效推动课程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班级审议→年级组审议→教科室审议”的三级形式进行审议,形成研究共同体,解决实际问题。教科室审议作为课程审议形式中的最高层级,它重点解决班级和年级组无法指导,使课程问题在更深层面得到有效解决。  一、教科室审议的实录  (一)审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