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科学体系的科学发展观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igh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它在新的历史阶段全面深化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个概括比较完整和层次清楚分明的逻辑结构系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科学体系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9}06-0138-04
  
  体系是科学理论的存在方式与表达方式。一般说来,任何恢弘的科学建树和思想成果,都是以体系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任何一个成熟的理论也都是以其体系的形成为标志的。这就首先涉及到什么是科学体系的问题。我们所说的理论的科学体系,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指由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所构成的自成系统的理论整体。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一样,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和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也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只有从体系上着眼,才能全面、深刻、准确地领悟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都不可能是自封的。这就又涉及到评判一个理论是否已形成为科学的思想体系的标准和特征的问题,或者说科学体系构成的基本要素问题。一般而论,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所研究领域事物发展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并紧紧围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中心问题,形成一系列贯通各个领域与涵盖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也就是说,能够系统地正确回答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种回答应当是系统的回答而不是零碎的回答,是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回答个别问题。个别的、局部的、短时的经验认识,即使是正确的也形成不了理论体系,只有从总体上全面把握了所要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才能构成科学体系。二是必须在理论的表述上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组织层次。逻辑结构是一个理论赖以建立的基本形式,也就是说理论是通过逻辑形式再现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联系的。这是因为,一个理论总是以一定的思想形式和逻辑结构表现某一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论的逻辑形式是主观的,而其内容是客观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就是主观和客观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三是必须是由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概念紧密联系而构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主题、内容和风格的相对独立的系统。也就是说,要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对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理论上的新阐述、新概括、新论证,在理论上形成一系列重大建树和突破。四是必须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着的开放性的思想体系。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不可能穷尽真理,只能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应当完整而不固步自封,严谨而又具有开放的性格,应当具有极大的容量和必然的发展趋势。否则,就会脱离实际而陷于僵化,从而丧失其固有的生命力。之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正是因为它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
  
  一、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深刻揭示了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独特运动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深化了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现实趋势的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自觉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自觉。
  首先,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规律。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应地,在这四大建设的基础上,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就进一步揭示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一体化发展规律,表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其次,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系统各个要素内在联系和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协调均衡规律。
  发展观作为人们对发展问题的理论诠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演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主要关注的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均衡问题。同时,由于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目标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因此实现这一目标绝不是一个纯经济的过程,试图通过单一手段或一方面的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行不通的,必须确立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的发展观念,以使各方面、各领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统筹发展观念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内容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及各个方面,并反映了这些领域和方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均衡性要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充满了协调、统筹、均衡的思路,充满了辩证法,可以说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达到了新的高度。
  再次,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规律。
  发展观的首要问题就是为什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即把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权利作为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全面考虑人民的需要,不仅要考虑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考虑精神生活的需要以及健康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等。发展观的另一个问题是由谁来发展,即在发展中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或者说发展的动力问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不仅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发展的主动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以人 民群众作为依靠力量。发展观的第三个问题是发展的结果归谁,即发展的落脚点问题。由于人既是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结果自然要落到人的身上,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见,科学发展观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激活蕴藏在13亿人民中的巨大力量,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创造活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把握更加自如。
  
  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一个概括比较完整、层次清楚分明的逻辑结构系统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除了主要地取决于它必须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点之外,还必须把取得的总体规律性认识组装和构建为一个有机的逻辑结构系统,这是科学体系在理论组织和理论表述方面的要求。
  从理论的结构上看,科学发展观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内在逻辑系统。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在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经验、准确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党和国家根本任务所作的高度概括,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它深刻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的辩证关系,突出了发展在党的执政任务、执政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又一代的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其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从宏观上看,统筹兼顾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二是正确地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三是正确地处理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好各阶层人民之间的利益,确保改革和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这个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基本原理与客观实际的统一,不仅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属性,也是确立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这三大理论成果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即母系统)的层面上讲,科学发展观并不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并列而独立其外的另一个思想体系,它实现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理论的多方面重大突破和发展,却丝毫没有丢掉“老祖宗”,即没有离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总的科学体系,仍然是在这一总体系的框架之内进行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成果(即子系统)。但是,它并不是对过去发展理论的简单重复和搬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发展观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纵向上看,它无疑是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同属于一个总的科学体系的范畴。而从横向上看,它又深深地根植于当代中国的发展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时代风格,并在很大程度上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内容、特点和结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母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虽然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交叉、同一关系。但又不是对过去发展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把以往关于发展的理论推进到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内容体系的阶段——科学发展观的阶段,这不是一般意义上量的延伸,而是在发展问题上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状况和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如何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新课题,靠照搬“老祖宗” 是根本行不通的。二是我们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来之不易,承之更不易。我们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建设的,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但面临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而且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险滩,这种环境和条件使我们的事业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三是时代背景在不断变化。任何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同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相联系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谐世界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复兴都呼唤着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了。
  
  四、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思想体系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离开既有的思想文化成果的滋润和营养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是不存在的。科学的思想理论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实践的理论武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因为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是以事实为最后依据,都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特性,决定了由此产生的理论必然是一个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
  历史的经验表明,一种思想理论如果是封闭的,自认为是一个完整无缺、尽善尽美的理论,不需要开放,不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充实,就会失去生命力而变成僵死的教条。由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已经并正在继续被实践证明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真理。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切实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完成了对真理的探索,它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
  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发展观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思想体系,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对真理的认识,而只能是在实践中进一步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所以,我们说科学发展观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并不是说它就是终极真理,更不是说它就结束了对真理的探索过程。事实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刚刚起步,还有无数的问题和挑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来自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科学发展观,自然还要在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正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品格,才使其成为具有弘大生命力的科学思想体系。可以说,这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的又一重要前提。
  
  [责任编辑:文 心]
其他文献
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像西汉那样金光灿灿的朝代—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黄金为何在西汉时那么丰富,而在随后的东汉及之后朝代却大量减少?是中国人对金子看法变了,还是金子的储藏量发生了变化?    西汉黄金滚滚来  公元前205年的冬天很冷,大雪已经连续下了快一个月了,楚、汉双方的军队也像这冰冷的空气一样在荥阳这个地方僵持着。  楚霸王项羽早已坐卧不安,他想要尽快地打
领袖们的精神遗产    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关于去世的中共领袖的文章、图书越来越多,特别是他们身边工作人员的口述回忆、访谈,这些通俗类读物让领袖们逐渐走下神坛。  怎样看待这些读物?从这些图书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迪?如何继承他们的精神遗产?本刊邀请了毛泽东研究专家、红旗出版社社长蒋建农,《毛泽东读书治国》的作者徐文钦撰文,并访谈了《难忘的八年》作者、周恩来总理生前的秘书纪东,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目的观察重症昏迷监护患者不同眼部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 40例重症昏迷监护患者,按照随机抽取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无菌聚乙烯薄膜联合氧氟沙星眼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