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给了信息技术教师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信息技术课也可以上得轻松活泼、多姿多彩,让学生在一堂堂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上,在一次次紧张、愉快的活动中,既学到了技术,又受到了人文教育;既开阔了眼界和视野,又提高了能力。这是笔者在上学期听了两堂信息技术优质课后的感想。
闯关竞赛:提高参与度,加强合作性
信息技术新教材重视任务的连贯性、知识的渗透性,知识点分散到各个任务之中,而不像传统教材那样“一竿子到底”讲深、讲透。这带来的问题是,可能有些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普遍较容易,教师讲得慢了,已经会的学生听得没劲;讲得快了,不会的学生又听不懂。如何维持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又让不会的学生学会,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难题。
湖州市“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实践活动中,费忠伟老师在浙江省长兴实验初中上的一堂公开课《封面设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学生来说,这堂课的知识点正是基础好的不用教也会,基础差的讲快了就不会的那一类。费老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来上这堂课。他把一堂课分为三个环节,并把学生应完成的学习内容设计成要闯的三道关。学生按自然小组分成五组,规则是,小组全体成员均完成本关设定的学习任务才能闯关成功并得分,分值由各小组完成的先后顺序决定。组内可以开展互助,快的学生辅导慢的,但不能替做。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根据自己小组完成的速度在黑板上记分。另外,只要小组成员主动回答问题,且有建设性,就可以加分。教师随机抽取各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整体效果达到目标要求的,可酌情加分,有独创性的,可为创意加分。
闯关竞赛类的课,我以前也听过,但效果并不好。这堂课刚开始时,我也没指望会带给我多大的收获。不出所料,在闯第一关时,学生不怎么适应,组长们的记分需要教师提醒,课堂气氛也不活跃。但闯过第一关后,分数张贴在黑板上,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分数高的小组热情高涨,落在后面的小组奋起直追。在进行第二关的学习时,全体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在进行设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组长们自己快速做好后马上离开位置,依次检查催促。做好的学生自觉地看看旁边的学生有没有完成,很主动地提供帮助。教师在讲台上看着学生紧张、积极、有序地活动着,自己不用多动手,只是提醒辅导他人的学生不要替做,协调到黑板记分的组长们的先后顺序,在最后一组迟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时,走上前去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学生操作时紧张、有序,回答教师提问时争先恐后,声音宏亮,一个比一个有新意。费老师把任务布置下去后,就退在一边,静观学生表演。只有当学生遇到分歧,没法解决时,教师再出手。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叹服,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是一个策划者、组织者,学生是主演。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同样是闯关课,为什么有的不成功,而费老师的课成功了?经过比较,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一是竞赛环节清楚,目标明确。二是评分时得分与完成学习任务的顺序一致,学生易接受,组长易操作。三是小组合作与团体荣誉挂钩,调动了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提高了组长工作的主动性与责任心,同时给想开小差或不按要求做的学生以压力。四是加分项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制作出的作品不仅有速度,还有质量。
对这堂课,我最大的感触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动手、动口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还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在闯关竞赛类的课中,学生情绪往往比较兴奋、紧张,只适合那种学习内容难度不大,且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况。因为根据“叶克斯一道森”定律,进行比较复杂的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激奋水平应适中;进行简单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激奋水平应偏高;进行高度复杂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激奋水平应偏低。
重构教材: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有一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整体美化》一课,很简单地列出了两个知识点的操作。如果教师不下工夫对教材深入挖掘,这堂课会上得很平淡。听了苏向红老师的课后,感觉耳目一新,不由地赞叹:原来,除了教材中简单列出的知识外,相关的内容还有那么多,而这些知识的开发又都是那么必要。
苏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开发。考虑到知识点应用的需要,她首先在内容上进行了改造,选择了给水口农家乐菜谱进行美化的任务。对于简单美化,也就是教材上给出的“添加艺术型边框”,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完成了。可是添加边框后明显出现了视觉上的不协调,因为封面上也有了边框,这让封面显得很别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去掉首页上的边框”,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尝试,发现在对话框的应用范围中有“除了首页外的所有页”的功能选项。第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苏老师又提出问题“能不能把目录页的边框与内容页的边框添加得不一样”,由此引出分节的知识点。等到学生能成功地给目录页与内容页添加不同的艺术型边框时,苏老师又进一步提出要求“农家乐的菜很丰富,为了方便顾客点菜,我们能不能把同类的菜设置相同的边框,不同类的菜设不同的边框”。学生跃跃欲试,应用分节的知识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及时巩固了前面刚学过的“分节”知识难点,也让学生知道了“节”的用处。
在开展“添加页眉页脚”这个环节的教学时,苏老师引导学生给每页顶端加一句欢迎词,底端加一个页码。这种引入同样非常符合应用的需要,又能进一步美化菜谱。学生自然乐于继续学习。
就这样一节看似简单没多少内容的课,在苏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内容得到充实,应用得到推广,被上活了。学生既了解了水口农家乐的菜,又学会了怎样使农家乐菜谱更加完整、和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了共鸣、思维得到了发展。
对于苏老师的这堂课,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是充实了教材的内容,对“节”的应用做了深入挖掘。二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创造性地选取了“农家乐菜谱”作为素材,素材内容新颖,学生熟悉,具有现实意义。三是精心设计,环节细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主要表现为对教材以及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运用。这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典范,也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倾向。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第一中学)
闯关竞赛:提高参与度,加强合作性
信息技术新教材重视任务的连贯性、知识的渗透性,知识点分散到各个任务之中,而不像传统教材那样“一竿子到底”讲深、讲透。这带来的问题是,可能有些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普遍较容易,教师讲得慢了,已经会的学生听得没劲;讲得快了,不会的学生又听不懂。如何维持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又让不会的学生学会,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难题。
湖州市“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实践活动中,费忠伟老师在浙江省长兴实验初中上的一堂公开课《封面设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学生来说,这堂课的知识点正是基础好的不用教也会,基础差的讲快了就不会的那一类。费老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来上这堂课。他把一堂课分为三个环节,并把学生应完成的学习内容设计成要闯的三道关。学生按自然小组分成五组,规则是,小组全体成员均完成本关设定的学习任务才能闯关成功并得分,分值由各小组完成的先后顺序决定。组内可以开展互助,快的学生辅导慢的,但不能替做。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根据自己小组完成的速度在黑板上记分。另外,只要小组成员主动回答问题,且有建设性,就可以加分。教师随机抽取各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整体效果达到目标要求的,可酌情加分,有独创性的,可为创意加分。
闯关竞赛类的课,我以前也听过,但效果并不好。这堂课刚开始时,我也没指望会带给我多大的收获。不出所料,在闯第一关时,学生不怎么适应,组长们的记分需要教师提醒,课堂气氛也不活跃。但闯过第一关后,分数张贴在黑板上,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分数高的小组热情高涨,落在后面的小组奋起直追。在进行第二关的学习时,全体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在进行设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组长们自己快速做好后马上离开位置,依次检查催促。做好的学生自觉地看看旁边的学生有没有完成,很主动地提供帮助。教师在讲台上看着学生紧张、积极、有序地活动着,自己不用多动手,只是提醒辅导他人的学生不要替做,协调到黑板记分的组长们的先后顺序,在最后一组迟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时,走上前去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学生操作时紧张、有序,回答教师提问时争先恐后,声音宏亮,一个比一个有新意。费老师把任务布置下去后,就退在一边,静观学生表演。只有当学生遇到分歧,没法解决时,教师再出手。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叹服,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是一个策划者、组织者,学生是主演。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同样是闯关课,为什么有的不成功,而费老师的课成功了?经过比较,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一是竞赛环节清楚,目标明确。二是评分时得分与完成学习任务的顺序一致,学生易接受,组长易操作。三是小组合作与团体荣誉挂钩,调动了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提高了组长工作的主动性与责任心,同时给想开小差或不按要求做的学生以压力。四是加分项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制作出的作品不仅有速度,还有质量。
对这堂课,我最大的感触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动手、动口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还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在闯关竞赛类的课中,学生情绪往往比较兴奋、紧张,只适合那种学习内容难度不大,且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况。因为根据“叶克斯一道森”定律,进行比较复杂的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激奋水平应适中;进行简单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激奋水平应偏高;进行高度复杂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激奋水平应偏低。
重构教材: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有一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整体美化》一课,很简单地列出了两个知识点的操作。如果教师不下工夫对教材深入挖掘,这堂课会上得很平淡。听了苏向红老师的课后,感觉耳目一新,不由地赞叹:原来,除了教材中简单列出的知识外,相关的内容还有那么多,而这些知识的开发又都是那么必要。
苏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开发。考虑到知识点应用的需要,她首先在内容上进行了改造,选择了给水口农家乐菜谱进行美化的任务。对于简单美化,也就是教材上给出的“添加艺术型边框”,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完成了。可是添加边框后明显出现了视觉上的不协调,因为封面上也有了边框,这让封面显得很别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去掉首页上的边框”,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尝试,发现在对话框的应用范围中有“除了首页外的所有页”的功能选项。第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苏老师又提出问题“能不能把目录页的边框与内容页的边框添加得不一样”,由此引出分节的知识点。等到学生能成功地给目录页与内容页添加不同的艺术型边框时,苏老师又进一步提出要求“农家乐的菜很丰富,为了方便顾客点菜,我们能不能把同类的菜设置相同的边框,不同类的菜设不同的边框”。学生跃跃欲试,应用分节的知识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及时巩固了前面刚学过的“分节”知识难点,也让学生知道了“节”的用处。
在开展“添加页眉页脚”这个环节的教学时,苏老师引导学生给每页顶端加一句欢迎词,底端加一个页码。这种引入同样非常符合应用的需要,又能进一步美化菜谱。学生自然乐于继续学习。
就这样一节看似简单没多少内容的课,在苏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内容得到充实,应用得到推广,被上活了。学生既了解了水口农家乐的菜,又学会了怎样使农家乐菜谱更加完整、和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了共鸣、思维得到了发展。
对于苏老师的这堂课,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是充实了教材的内容,对“节”的应用做了深入挖掘。二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创造性地选取了“农家乐菜谱”作为素材,素材内容新颖,学生熟悉,具有现实意义。三是精心设计,环节细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主要表现为对教材以及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运用。这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典范,也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倾向。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