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灵动课堂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给了信息技术教师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信息技术课也可以上得轻松活泼、多姿多彩,让学生在一堂堂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上,在一次次紧张、愉快的活动中,既学到了技术,又受到了人文教育;既开阔了眼界和视野,又提高了能力。这是笔者在上学期听了两堂信息技术优质课后的感想。
  
  闯关竞赛:提高参与度,加强合作性
  
  信息技术新教材重视任务的连贯性、知识的渗透性,知识点分散到各个任务之中,而不像传统教材那样“一竿子到底”讲深、讲透。这带来的问题是,可能有些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普遍较容易,教师讲得慢了,已经会的学生听得没劲;讲得快了,不会的学生又听不懂。如何维持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让基础好的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又让不会的学生学会,是经常困扰我们的难题。
  湖州市“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实践活动中,费忠伟老师在浙江省长兴实验初中上的一堂公开课《封面设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学生来说,这堂课的知识点正是基础好的不用教也会,基础差的讲快了就不会的那一类。费老师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来上这堂课。他把一堂课分为三个环节,并把学生应完成的学习内容设计成要闯的三道关。学生按自然小组分成五组,规则是,小组全体成员均完成本关设定的学习任务才能闯关成功并得分,分值由各小组完成的先后顺序决定。组内可以开展互助,快的学生辅导慢的,但不能替做。小组长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根据自己小组完成的速度在黑板上记分。另外,只要小组成员主动回答问题,且有建设性,就可以加分。教师随机抽取各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整体效果达到目标要求的,可酌情加分,有独创性的,可为创意加分。
  闯关竞赛类的课,我以前也听过,但效果并不好。这堂课刚开始时,我也没指望会带给我多大的收获。不出所料,在闯第一关时,学生不怎么适应,组长们的记分需要教师提醒,课堂气氛也不活跃。但闯过第一关后,分数张贴在黑板上,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分数高的小组热情高涨,落在后面的小组奋起直追。在进行第二关的学习时,全体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在进行设计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组长们自己快速做好后马上离开位置,依次检查催促。做好的学生自觉地看看旁边的学生有没有完成,很主动地提供帮助。教师在讲台上看着学生紧张、积极、有序地活动着,自己不用多动手,只是提醒辅导他人的学生不要替做,协调到黑板记分的组长们的先后顺序,在最后一组迟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时,走上前去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学生操作时紧张、有序,回答教师提问时争先恐后,声音宏亮,一个比一个有新意。费老师把任务布置下去后,就退在一边,静观学生表演。只有当学生遇到分歧,没法解决时,教师再出手。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叹服,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是一个策划者、组织者,学生是主演。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全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同样是闯关课,为什么有的不成功,而费老师的课成功了?经过比较,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一是竞赛环节清楚,目标明确。二是评分时得分与完成学习任务的顺序一致,学生易接受,组长易操作。三是小组合作与团体荣誉挂钩,调动了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提高了组长工作的主动性与责任心,同时给想开小差或不按要求做的学生以压力。四是加分项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制作出的作品不仅有速度,还有质量。
  对这堂课,我最大的感触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动手、动口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还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在闯关竞赛类的课中,学生情绪往往比较兴奋、紧张,只适合那种学习内容难度不大,且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况。因为根据“叶克斯一道森”定律,进行比较复杂的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激奋水平应适中;进行简单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激奋水平应偏高;进行高度复杂作业时,要获得最佳效率,激奋水平应偏低。
  
  重构教材: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有一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整体美化》一课,很简单地列出了两个知识点的操作。如果教师不下工夫对教材深入挖掘,这堂课会上得很平淡。听了苏向红老师的课后,感觉耳目一新,不由地赞叹:原来,除了教材中简单列出的知识外,相关的内容还有那么多,而这些知识的开发又都是那么必要。
  苏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开发。考虑到知识点应用的需要,她首先在内容上进行了改造,选择了给水口农家乐菜谱进行美化的任务。对于简单美化,也就是教材上给出的“添加艺术型边框”,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完成了。可是添加边框后明显出现了视觉上的不协调,因为封面上也有了边框,这让封面显得很别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去掉首页上的边框”,经过学生的讨论和尝试,发现在对话框的应用范围中有“除了首页外的所有页”的功能选项。第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苏老师又提出问题“能不能把目录页的边框与内容页的边框添加得不一样”,由此引出分节的知识点。等到学生能成功地给目录页与内容页添加不同的艺术型边框时,苏老师又进一步提出要求“农家乐的菜很丰富,为了方便顾客点菜,我们能不能把同类的菜设置相同的边框,不同类的菜设不同的边框”。学生跃跃欲试,应用分节的知识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及时巩固了前面刚学过的“分节”知识难点,也让学生知道了“节”的用处。
  在开展“添加页眉页脚”这个环节的教学时,苏老师引导学生给每页顶端加一句欢迎词,底端加一个页码。这种引入同样非常符合应用的需要,又能进一步美化菜谱。学生自然乐于继续学习。
  就这样一节看似简单没多少内容的课,在苏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内容得到充实,应用得到推广,被上活了。学生既了解了水口农家乐的菜,又学会了怎样使农家乐菜谱更加完整、和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了共鸣、思维得到了发展。
  对于苏老师的这堂课,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是充实了教材的内容,对“节”的应用做了深入挖掘。二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创造性地选取了“农家乐菜谱”作为素材,素材内容新颖,学生熟悉,具有现实意义。三是精心设计,环节细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主要表现为对教材以及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运用。这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典范,也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倾向。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网络教研以其跨越时空的优势提高了区域教研的效率,弥补了实地教研带来的交通不便、时间短暂等不足,并给教师提供了话语权,让他们都有机会与外校教师交流。但有些地区的网络教研仍停留在个人教学心得的畅谈层次,研讨的主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组织形式也较为松散,不利于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产生更高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对区域专题教研的理解    区域专题研究是以区域中相应年级的所有教师为参与主体,以本学科中的重
一次课堂练习,教师需要多长时间了解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每道题的正确率?答案是:练习结束的瞬间。这就是平板电脑课堂教学的神奇之处。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如果想了解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有很多办法,比如让学生举手、请每位学生汇报、请小组长统计汇报等。但这些办法,都无法实现瞬间、清晰地呈现答题情况和每道题的正确率,更无法留下每位学生的答题痕迹。  2013年10月24日~25日,由本刊主办、北京市大兴区教师
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中心小学利用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开发的游戏化学习社区“学习村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案例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评价方式、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系列教学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游戏化学习社区的学习作用,也促使更多的研究者思考是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游戏本身的设计上呢,还是应该放在游戏与学习的结合上。从本文来看,我个人觉得后者更重要,研究者确实不能孤立地考虑游戏,
无线网络覆盖的校园环境,学生每人一台触摸屏式的电子课本,随时随地地学习、交流……有幸,我亲自经历了这样的学习变革。过去,学生对于课堂上教师电脑演示课件这种学习方式情有独钟,都渴求亲自动手,但课堂中一般只是教师展示或学生排队操作课件,费时且参与率低。2007年,小笔记本电脑进入课堂后,孩子们人手一机通过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这一变化给我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孩子们开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  在低年级语文教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本国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对实现教育的普及与公平、实施终身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乃至教育国际化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体系,也把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苏科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3章的内容。学生学会预防传染病是健康生活的基本能力。学生对传染病这部分知识并不陌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对传染病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使学生获取预防传染病的有关知识。  艾滋病是当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教材单列出这部分内容,以便在青少年中强化教育。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实现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
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曾出现了海上画派、金陵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五大画派,这些画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化的繁荣,全国又出现了不少新的画派,比如关东画派、敦煌画派、漓江画派、黄山画派、冰雪画派、巴蜀画派、沂蒙画派等。在陕西,继长安画派之后出现了黄土画派,黄土画派自诞生以来,就遭到多方面的质疑甚至攻击,褒贬不一。一个画派能不能站得住,能不能被世人所认可,有没有生命力,首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二节。在获取信息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信息的编程加工是利用计算机加工信息的三种类型之一。本课通过引入《象棋与麦粒》的故事,阐述了用编程实现信息加工的主要过程。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学习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算法的
阅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不只是在学校,而是需要终身学习。学习是学生摆脱贫穷、找到一份好工作、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的手段。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就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这其中有不小的挑战。  首先,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困难各不相同,有的需要基本的语音学习,有的则存在理解和流畅性的问题,有的已经落后数年之久。除此之外,有一些学生的阅读量在平均水平线之下,甚至一些学生有学习的深度障碍。学生的需求几乎各不相
近期,由科讯网世界有限公司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数字时代的巨变”—— 新媒体传播类学科实验教学高峰研讨会在海南三亚成功举行。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会长杨改学,科讯集团董事伍健辉,与近60名来自全国各地传媒院校的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面向高校教师管理人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面对面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