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jiawo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人自身的发展价值。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育学认为个性是个体在其自身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其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的综合特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个性;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60-1
  一、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个性需要
  兴趣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前提,也就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运用心理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了,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让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我在这两年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限的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课程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尊重学生,加强学生的个性培养
  尊重学生,对于身心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关心、爱护。而是在于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那么,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呢?首先,要先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所以在我们教师的意识里不能有差生,学生都在老师的信赖、鼓励和期待中各展其才、各尽所能。学生感到被尊重,反过来也尊重你,接受你的建议,主动地学习知识,其效果是事半功倍。其次,应当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出差错。学生的思维有时虽幼稚,但却又具有生命力,切不可轻易否决。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认识,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当学生的意见与老师的观点发生碰撞时,应正确对待,千万不可随意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激励学生从独特的角度,以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提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保留那些不同的体育行为、思想等,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要多鼓励和支持他们,促其向正常、健康、完美的方向发展。
  三、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由于生理素质的差异以及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意志力和认识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在以往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个性化的存在,并且偏重于技能教学,体育理论的讲授较少。
  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采用适宜的方式和方法去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不能只顾“满堂灌”,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行为、思想的特点,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课堂上要特别强调在教学关键环节对差异学生的兼顾。学生这时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学习效果也就有了保证。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障碍跑时,对于通过障碍的方法,我只是作介绍,然后向学生讲清楚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选择和创造最迅速简便而且又安全的方法。于是,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过跳箱、钻过栏架时,有的学生侧身过;有的学生用头、手先钻过;有的学生两脚先钻过……学生相互之间还进行比较、模仿。显然不仅仅是身体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技术、技能和发展身体的目的。
  四、促进交往,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体育教学中同学间的频繁接触与交往,相互的帮助与竞争,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群体意识,克服娇纵、迁就、孤僻、忧郁等不良心理倾向,形成接纳、宽容、互助、利他等良好的社群心理。
  体育教师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和评价学生。因为一个团结健康的集体形成与教师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经常采取排斥的态度;轻视他的能力,低估其动作表现,并动辄处之以惩罚,久而久之,学生集体也会对其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公众场合对每个同学,尤其是后进生应以关怀鼓励为主,多给予肯定和认可。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交往的环境。例如有意识地安排性格孤僻的和性格开朗的,技术掌握较好的和技术掌握较差的学生共同练习,或合作游戏,使他们形成行为上相互依赖的小群体,在交往中促进学生的相互体谅、平等待人、友好相处。
其他文献
最美不过青花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