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至今,主要面临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咨询队伍薄弱两大难题。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学习、生活方式,对心理咨询工作提出了建立网站的新要求,同时也为高校心理咨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目前国内重要高校都已建成自己的心理咨询网站并投入使用中,与国外重要高校的心理咨询网站比较,发现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网站还存在很大不足,有待改善。根据当前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完善心理咨询网站建设,能为心理咨询工作带来显著帮助。针对这些不足,设计并开发出一个可供参考的高校心理咨询网站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咨询 网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各种心理生理障碍及心身疾病犹如异军突起。受这些社会变化的影响,现在的象牙塔里,很多学生一进大学甚至还没进大学就感受到了就业的困难,更不用说紧张的学习生活、情感、经济问题造成的压力。大学生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生理、心理发育还没完全成熟,面对挫折就更容易受到伤害,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伤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的频繁发生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校园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达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它们为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高校心理咨询网站的发展是软件条件——高校心理咨询成熟和硬件条件——互联网普及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高校心理咨询,即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间,从无到有、从萌芽到蔓延。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全球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巨大改变,对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冲击,以及激烈的竞争机制下现代人生存压力大使得各种的心理生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表明了心理健康对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注,使得心理咨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趋势。大学阶段既是人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高校心理咨询尤其受到重视。目前全国有85%的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心理咨询,上规模的约占38%,基本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和专职人员。
观察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发现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校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一)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足够认识。
杨宏飞、刘佳对875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认知调查显示,仍有部分学生倾向于把心理咨询单纯地认为是障碍性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主要帮助其解决心理疾病,且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心理疾病患者”和“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有的学生因担心别人把自己看作是对社会有危险的精神失常者而不敢去心理咨询,使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加重并发展成为心理障碍。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心理咨询在大学校园里的普及,阻碍了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心理咨询。
(二)心理咨询队伍薄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从事学校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的资格和训练提出过三项明确的要求:1.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2.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3.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是按照这三项基本要求来培养鉴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目前,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这一发展趋势还在逐年增加。与美国庞大的咨询师队伍相比,我国的专业队伍十分单薄。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德育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培训,难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数量上,据统计,北京的67所高校中设有心理咨询机构的只有28所,占41.8%,其它经济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可想而知。
二、高校心理咨询网站的发展及作用
心理咨询服务的成熟是心理咨询网站发展的软件条件,互联网的发展则是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立的硬件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根据CNNIC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计算机总量为4160万,网民数量达到9400万,其中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和大专的网民比例分别为27.6%和27.0%,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为30.7%,达到2886万。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对于大学生来说,它更是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普及必然要求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自己的网站,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它也为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4年至2005年两年期间,各大高校的心理咨询网站纷纷建立,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了显著帮助。
(一)加强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引导学生走近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中心不是学生生活、学习必经的日常机构,通常学生不会去关注。杨宏飞、刘佳对857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显示,心理问题的求助对象,选择朋友的为39.4%,自我调节的为39.0%,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仅为8.7%,接下来依次是找父母(6.1%)、找同学(4.2%)和找老师(2.6%)。因此。只有通过宣传,才能扩大心理咨询的影响力,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中心的功能和软件、硬件设施保障,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产生信任,才会在面临问题时选择它。网站无疑是最好的宣传手段,它的开放性、稳定性、快捷性保证了工作人员能最快速地发布消息,学生能24小时获取中心的信息介绍。特别是很多咨询网站上的成功案例版块,它能帮助建立来访者对咨询服务的信心、对咨询者的信任,这能极大地提高治疗的效果。
(二)利用网站提供的互动平台,实现对咨询服务的有效监督。
在上述杨宏飞的调查中,关于是否相信咨询师会保守秘密,表示很相信的为7.9%,比较相信的为68.0%,不太相信的为21.8%。很多学生因为对咨询师的不信任、害怕自己秘密泄露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网站在发布咨询中心保障学生权益的服务承诺的同时,可以提供最简单、方便的信息反馈渠道,如同很多政府机构开设的投诉信箱,成为政府和群众沟通、交流的真正平台,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此类网上监督不同于民意调查,它有自发的、公开的和长期开放等优点,对学生很有说服力。
(三)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指导。
马建青教授认为,发展性咨询应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是学校心理咨询发展成熟的现实选择、必然选择和正确选择。发展性咨询模式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它强调在平时不断给予指导,在咨询对象上有普遍性的特点,咨询时间上有延展性的特点。这就对心理咨询师数量的要求高,而我国心理咨询队伍薄弱。大学生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和认识自我的能力,能通过相关文章的自主学习达到发展性咨询的效果。网络不受时空和访问对象限制,可24小时供全校师生学习。因此,在心理咨询网站上发布优秀的指导性文章,能满足发展性咨询对咨询师数量的要求。
(四)开设网络咨询,拓展学生心理咨询的途径。
网络咨询是网络成为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存在方式对心理咨询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它也为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因网络的特性,网络咨询有保密性好、减少来访者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很多心理咨询中心,特别是学生人数多的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需要排很长的队伍,这会极大地减弱学生的积极性。网络咨询24小时对外开放能弥补现实空间咨询在时间上的不足。调查显示,关于咨询的形式,学生选择面对面咨询的比例为49.9%,网络咨询的为22.5%,热线电话的为15.5%,书信咨询的为12.6%。网络是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它对年轻人尤其有吸引力。很多学生在现实空间中不善于交谈,但在网络上用文字、网络表情符号却交谈自如,对这些特定群体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网络咨询。因此这种新的方式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三、高校心理咨询网站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建成自己的心理咨询网站,并投入使用中。浙江大学心理在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微笑在线等国内重要高校的心理咨询网站都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著名大学,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康耐尔大学等的心理咨询网站也都能在GOOGLE上搜索到,并可进入学习。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与国外大学心理咨询网站比较发现,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网站的功能发挥不足。
国内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面临的是僧多粥少的困境,特别是人口密集的综合性大学的新校区,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心理咨询中心,通常是很长的等候队伍,且每位来访者一次咨询时间需要40到60分钟,咨询者的等候时间可想而知,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咨询的积极性。而国外的高校心理咨询多采用预约模式,网站是心理咨询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担预约工作。如首尔大学心理咨询网站,学生从网上了解咨询服务的详细介绍,如每位咨询师的咨询专长,并网上申请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参加朋辈咨询。厦门大学心理咨询采用电话预约、直接预约和邮件预约三种形式的预约模式,很多其他大学则还没有采用预约模式。
(二)缺失提倡学生互助的内容。
国外大学的心理咨询网站上除针对浏览者自身问题提供的帮助和指导外,还会提供怎样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或引导他人进行心理咨询的方法。如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它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分Resources for students(自身问题)和Resources for concerned others(你关心的人)两部分,第二部分有怎样引导他人去咨询、危机情况处理、遇到有问题学生时的方法。上述杨宏飞等所作调查显示,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的求助对象,选择朋友的为39.4%,自我调节的为39.0%,寻求心理咨询机构帮助的为8.7%。可见互助在保持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遇到心理危机时,旁边要好的同学通常是倾诉者和目击者,也是最直接快速的救助者。而国内高校的心理咨询网站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健康学习资料都缺失这方面的文章。
(三)内容不注重科学性。
国内大学的心理咨询网大都有丰富的自我心理测试题,从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到人际关系倾向性等各个方面,但很多并不是权威的、认证的测验,如贵州大学网站上的“你的男性魅力测验”、“抑郁自评测验”等。权威的心理测验除测验本身的结果外,更有价值的是对测验结果的解释性文字对测验者的指导。这些只有数据,没有说明,而并不科学的测验不但没有指导意义,反而可能会对部分来访者造成误导。有关心理健康的指导性文章,国内大学的咨询网站上内容多而丰富,但很多其科学性和指导意义值得怀疑。如“公交车上如何选择座位”、“恋爱中的三大忌讳”之类的文章,究竟是不是科学发现,有多少价值?网站内容宁愿精而少,使浏览者能快速找到所需资料。
(四)网络心理咨询采用形式多样但并不有效。
国内大学心理咨询网站均设立了网上咨询版块,所用形式有聊天室、留言板、论坛等,各不相同。而国外的几所著名大学除了提供邮件咨询外,没有采用聊天室、留言板等形式实现。网络心理咨询具有方便、快捷、保密性好等优点,匿名的特性可减少来访者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利用数据库便于存档和查询。同时,它也有可以解决的心理问题类型受限,治疗方法局限,真实性难以保证等缺点。将网络咨询与现实咨询相结合,采用邮箱认证的方法保证其真实性是众多方法中相对有效的一种。
各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实际情况既有特性,也有共性。上述现状和不足是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网站普遍存在的、有待改善的地方。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应以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为最终目标,根据咨询工作实际需要和学生需求设计,针对当前心理咨询网站的不足吸收国内外高校心理咨询网站优点,使其更好地为心理咨询工作服务,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于鲁文.心理咨询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
[2]刘培良.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与思考[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3):356-357.
[3]杨宏飞,刘佳.875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9):618-620.
[4]曹成刚.中美两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四川心理科学,2002,(4):21-24.
[5]田小东.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再设计及其实现[J].北方经贸,2006,(1):124-125.
[6]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20.
[7]陈赛真.网络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的新途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B06):4-7.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咨询 网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各种心理生理障碍及心身疾病犹如异军突起。受这些社会变化的影响,现在的象牙塔里,很多学生一进大学甚至还没进大学就感受到了就业的困难,更不用说紧张的学习生活、情感、经济问题造成的压力。大学生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生理、心理发育还没完全成熟,面对挫折就更容易受到伤害,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伤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的频繁发生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校园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达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它们为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高校心理咨询网站的发展是软件条件——高校心理咨询成熟和硬件条件——互联网普及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高校心理咨询,即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间,从无到有、从萌芽到蔓延。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全球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巨大改变,对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冲击,以及激烈的竞争机制下现代人生存压力大使得各种的心理生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表明了心理健康对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注,使得心理咨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趋势。大学阶段既是人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高校心理咨询尤其受到重视。目前全国有85%的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心理咨询,上规模的约占38%,基本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和专职人员。
观察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发现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校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一)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足够认识。
杨宏飞、刘佳对875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认知调查显示,仍有部分学生倾向于把心理咨询单纯地认为是障碍性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主要帮助其解决心理疾病,且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心理疾病患者”和“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有的学生因担心别人把自己看作是对社会有危险的精神失常者而不敢去心理咨询,使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加重并发展成为心理障碍。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心理咨询在大学校园里的普及,阻碍了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心理咨询。
(二)心理咨询队伍薄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从事学校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的资格和训练提出过三项明确的要求:1.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2.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3.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是按照这三项基本要求来培养鉴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目前,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这一发展趋势还在逐年增加。与美国庞大的咨询师队伍相比,我国的专业队伍十分单薄。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德育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培训,难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数量上,据统计,北京的67所高校中设有心理咨询机构的只有28所,占41.8%,其它经济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可想而知。
二、高校心理咨询网站的发展及作用
心理咨询服务的成熟是心理咨询网站发展的软件条件,互联网的发展则是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立的硬件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根据CNNIC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计算机总量为4160万,网民数量达到9400万,其中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和大专的网民比例分别为27.6%和27.0%,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为30.7%,达到2886万。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对于大学生来说,它更是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普及必然要求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自己的网站,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它也为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4年至2005年两年期间,各大高校的心理咨询网站纷纷建立,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了显著帮助。
(一)加强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引导学生走近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中心不是学生生活、学习必经的日常机构,通常学生不会去关注。杨宏飞、刘佳对857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显示,心理问题的求助对象,选择朋友的为39.4%,自我调节的为39.0%,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仅为8.7%,接下来依次是找父母(6.1%)、找同学(4.2%)和找老师(2.6%)。因此。只有通过宣传,才能扩大心理咨询的影响力,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中心的功能和软件、硬件设施保障,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产生信任,才会在面临问题时选择它。网站无疑是最好的宣传手段,它的开放性、稳定性、快捷性保证了工作人员能最快速地发布消息,学生能24小时获取中心的信息介绍。特别是很多咨询网站上的成功案例版块,它能帮助建立来访者对咨询服务的信心、对咨询者的信任,这能极大地提高治疗的效果。
(二)利用网站提供的互动平台,实现对咨询服务的有效监督。
在上述杨宏飞的调查中,关于是否相信咨询师会保守秘密,表示很相信的为7.9%,比较相信的为68.0%,不太相信的为21.8%。很多学生因为对咨询师的不信任、害怕自己秘密泄露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网站在发布咨询中心保障学生权益的服务承诺的同时,可以提供最简单、方便的信息反馈渠道,如同很多政府机构开设的投诉信箱,成为政府和群众沟通、交流的真正平台,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此类网上监督不同于民意调查,它有自发的、公开的和长期开放等优点,对学生很有说服力。
(三)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指导。
马建青教授认为,发展性咨询应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是学校心理咨询发展成熟的现实选择、必然选择和正确选择。发展性咨询模式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它强调在平时不断给予指导,在咨询对象上有普遍性的特点,咨询时间上有延展性的特点。这就对心理咨询师数量的要求高,而我国心理咨询队伍薄弱。大学生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和认识自我的能力,能通过相关文章的自主学习达到发展性咨询的效果。网络不受时空和访问对象限制,可24小时供全校师生学习。因此,在心理咨询网站上发布优秀的指导性文章,能满足发展性咨询对咨询师数量的要求。
(四)开设网络咨询,拓展学生心理咨询的途径。
网络咨询是网络成为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存在方式对心理咨询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它也为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因网络的特性,网络咨询有保密性好、减少来访者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很多心理咨询中心,特别是学生人数多的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需要排很长的队伍,这会极大地减弱学生的积极性。网络咨询24小时对外开放能弥补现实空间咨询在时间上的不足。调查显示,关于咨询的形式,学生选择面对面咨询的比例为49.9%,网络咨询的为22.5%,热线电话的为15.5%,书信咨询的为12.6%。网络是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它对年轻人尤其有吸引力。很多学生在现实空间中不善于交谈,但在网络上用文字、网络表情符号却交谈自如,对这些特定群体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网络咨询。因此这种新的方式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三、高校心理咨询网站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建成自己的心理咨询网站,并投入使用中。浙江大学心理在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微笑在线等国内重要高校的心理咨询网站都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著名大学,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康耐尔大学等的心理咨询网站也都能在GOOGLE上搜索到,并可进入学习。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与国外大学心理咨询网站比较发现,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网站的功能发挥不足。
国内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面临的是僧多粥少的困境,特别是人口密集的综合性大学的新校区,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心理咨询中心,通常是很长的等候队伍,且每位来访者一次咨询时间需要40到60分钟,咨询者的等候时间可想而知,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咨询的积极性。而国外的高校心理咨询多采用预约模式,网站是心理咨询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担预约工作。如首尔大学心理咨询网站,学生从网上了解咨询服务的详细介绍,如每位咨询师的咨询专长,并网上申请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参加朋辈咨询。厦门大学心理咨询采用电话预约、直接预约和邮件预约三种形式的预约模式,很多其他大学则还没有采用预约模式。
(二)缺失提倡学生互助的内容。
国外大学的心理咨询网站上除针对浏览者自身问题提供的帮助和指导外,还会提供怎样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或引导他人进行心理咨询的方法。如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它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分Resources for students(自身问题)和Resources for concerned others(你关心的人)两部分,第二部分有怎样引导他人去咨询、危机情况处理、遇到有问题学生时的方法。上述杨宏飞等所作调查显示,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的求助对象,选择朋友的为39.4%,自我调节的为39.0%,寻求心理咨询机构帮助的为8.7%。可见互助在保持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遇到心理危机时,旁边要好的同学通常是倾诉者和目击者,也是最直接快速的救助者。而国内高校的心理咨询网站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健康学习资料都缺失这方面的文章。
(三)内容不注重科学性。
国内大学的心理咨询网大都有丰富的自我心理测试题,从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到人际关系倾向性等各个方面,但很多并不是权威的、认证的测验,如贵州大学网站上的“你的男性魅力测验”、“抑郁自评测验”等。权威的心理测验除测验本身的结果外,更有价值的是对测验结果的解释性文字对测验者的指导。这些只有数据,没有说明,而并不科学的测验不但没有指导意义,反而可能会对部分来访者造成误导。有关心理健康的指导性文章,国内大学的咨询网站上内容多而丰富,但很多其科学性和指导意义值得怀疑。如“公交车上如何选择座位”、“恋爱中的三大忌讳”之类的文章,究竟是不是科学发现,有多少价值?网站内容宁愿精而少,使浏览者能快速找到所需资料。
(四)网络心理咨询采用形式多样但并不有效。
国内大学心理咨询网站均设立了网上咨询版块,所用形式有聊天室、留言板、论坛等,各不相同。而国外的几所著名大学除了提供邮件咨询外,没有采用聊天室、留言板等形式实现。网络心理咨询具有方便、快捷、保密性好等优点,匿名的特性可减少来访者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利用数据库便于存档和查询。同时,它也有可以解决的心理问题类型受限,治疗方法局限,真实性难以保证等缺点。将网络咨询与现实咨询相结合,采用邮箱认证的方法保证其真实性是众多方法中相对有效的一种。
各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实际情况既有特性,也有共性。上述现状和不足是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网站普遍存在的、有待改善的地方。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应以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为最终目标,根据咨询工作实际需要和学生需求设计,针对当前心理咨询网站的不足吸收国内外高校心理咨询网站优点,使其更好地为心理咨询工作服务,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于鲁文.心理咨询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
[2]刘培良.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与思考[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3):356-357.
[3]杨宏飞,刘佳.875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9):618-620.
[4]曹成刚.中美两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四川心理科学,2002,(4):21-24.
[5]田小东.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再设计及其实现[J].北方经贸,2006,(1):124-125.
[6]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20.
[7]陈赛真.网络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的新途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B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