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在茶余饭后或者朋友聚会时,涉及比较多的话题就是教学。谈论学生情况、教师情况可谓司空见惯。最近,学生家长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引起我的深思:“我那孩子的语文老师叫什么?”“我的孩子的数学老师姓什么?”“某年级、某班的英语老师姓什么,家住哪里?”……这些问话似乎不应该问我,问一问自己的孩子不就很清楚了吗?我不以为然地回答家长。可是家长的反馈令我愕然:“孩子只知道他的某科老师是男是女,其他一概不知。”
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20世纪末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课文——《我的大仓老师》,这是由日本当代小说家木山捷平写的回忆自己老师的一篇文章。“我就是刚才介绍的大仓。名字叫大仓,可家里既没有大仓库,也没有小仓库,只有一间板棚似的草房。家里很穷,是吃大麦饭长大的。不久前刚从学校毕业,今年22岁,请大家和我交朋友。”
大仓老师的开场白是那样的诙谐、幽默。一下子让学生把紧张感抛到了九霄云外,从心理上贴近了老师。在这种气氛中教学,学生还能学不好吗?
对于家长提到的问题,开始我还以为是个别现象。心里想,这也可能是个别老师工作上一时疏忽,忘记了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按常理说,朋友聚会时,遇到新朋友还要互相介绍,或者是由老朋友代为介绍,何况是面对几十个自己的新学生呢?这是不应该发生的现象。可是后来的调查结果改变了我的看法。
回到家里,我询问正在上初二的双胞胎兄弟的各任课教师的情况,他们只是讲一讲自己对老师上课情况的印象,而每位老师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哪里,联系电话是多少,都一无所知。在后来的外出学习或考察时,我有意地查访了其他几个地区部分学校的学生,结果发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小学、初中尤为严重。老师接新班级时,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的不到百分之三十。
在教学中,这种现象的危害在于:其一,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够亲切,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隔阂;其二,学生对老师的姓名、住址都不知道,若干年或是毕业后也就不可能再有联系,更谈不上师恩难忘和“常回家看看”了;其三,家长不了解教师的信息,不便于与老师交流、沟通。
鉴于这种现象的种种不利因素,笔者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作为一种不成规定的“教学常规”,希望老师们在每接任一个新的班级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把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学习工作经历、联系方式等有关信息,作为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友谊的一种诚意代码告诉学生。
须知学生是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和谐、信任的友谊关系,才是教好学生的前提。
(山东潍坊峡山开发区岞山街道留戈庄小学亓果林)
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20世纪末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课文——《我的大仓老师》,这是由日本当代小说家木山捷平写的回忆自己老师的一篇文章。“我就是刚才介绍的大仓。名字叫大仓,可家里既没有大仓库,也没有小仓库,只有一间板棚似的草房。家里很穷,是吃大麦饭长大的。不久前刚从学校毕业,今年22岁,请大家和我交朋友。”
大仓老师的开场白是那样的诙谐、幽默。一下子让学生把紧张感抛到了九霄云外,从心理上贴近了老师。在这种气氛中教学,学生还能学不好吗?
对于家长提到的问题,开始我还以为是个别现象。心里想,这也可能是个别老师工作上一时疏忽,忘记了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按常理说,朋友聚会时,遇到新朋友还要互相介绍,或者是由老朋友代为介绍,何况是面对几十个自己的新学生呢?这是不应该发生的现象。可是后来的调查结果改变了我的看法。
回到家里,我询问正在上初二的双胞胎兄弟的各任课教师的情况,他们只是讲一讲自己对老师上课情况的印象,而每位老师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哪里,联系电话是多少,都一无所知。在后来的外出学习或考察时,我有意地查访了其他几个地区部分学校的学生,结果发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小学、初中尤为严重。老师接新班级时,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的不到百分之三十。
在教学中,这种现象的危害在于:其一,学生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够亲切,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隔阂;其二,学生对老师的姓名、住址都不知道,若干年或是毕业后也就不可能再有联系,更谈不上师恩难忘和“常回家看看”了;其三,家长不了解教师的信息,不便于与老师交流、沟通。
鉴于这种现象的种种不利因素,笔者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作为一种不成规定的“教学常规”,希望老师们在每接任一个新的班级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把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学习工作经历、联系方式等有关信息,作为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友谊的一种诚意代码告诉学生。
须知学生是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和谐、信任的友谊关系,才是教好学生的前提。
(山东潍坊峡山开发区岞山街道留戈庄小学亓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