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到“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74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初,我们准备开展“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在布置环境时,利用活动室里的一大块版面制作了一张中国地图。可是,两个多星期后,我们发现自己费力做的大地图并没有引起孩子的兴趣,为此我们特地在教研活动中讨论孩子为何不感兴趣以及如何促使孩子关注中国地图,但实际效果均不理想。直到我在组织活动“月亮船”时才找到了让孩子们的兴趣从“冷”到“热”的切入点。
  师:你们知道我国最高的山是哪座山吗?
  幼:不知道。
  幼:是佘山吧。
  幼:我知道,是喜马拉雅山!
  师:听听故事里怎么说的。
  (教师讲述故事《月亮船》。)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吗?
  幼:喜马拉雅山原来是在中国的呀?
  师:对啊,你们知道最高的山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吗?
  幼:在北京吧!
  师:(出示地图)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在哪里。
  幼:我找到了,在地图下面的那个角。
  师:这里是什么地方?
  幼:是西藏!
  接下来,孩子们又在地图上找到了长城、天安门、布达拉宫等的位置。没想到这次活动后,孩子们开始对墙上的地图产生了兴趣。于是,我们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利用多媒体组织了认识中国地图的活动,让幼儿在与多媒体互动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祖国的地大物博。
  这一事例让我认识到,我们虽然知道环境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也一直注重把环境和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但是在具体创设环境时往往从成人视角思考问题。之前,我们直接把一张只有文字的中国地图投放在活动室里,自然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如果我们当初投放的是明显标有喜马拉雅山、长城、天安门、东方明珠等孩子熟悉的景点图案的地图,效果肯定会不一样。因此,在布置环境时,我们除了要考虑主题要求、美观等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创设让他们能看懂的、喜欢的、有利于互动的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出环境特有的教育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