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长人短己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zhai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5年,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的吴宓推荐刚刚留学回归的陈寅恪担任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当时,清华大学国学院里有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三位学富五车、闻名遐迩的国学大师任导师。清华校长曹祥云对聘请名不见经传、刚刚留学回来的陈寅恪当导师心存疑虑,他想了想,便前去征询梁启超的意见:“梁先生,陈先生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启超看着曹祥云,抿嘴一笑说:“陈先生不是博士,他连个硕士也不是。”
  曹祥云满脸诧异,又问:“那陈先生一定有重要的著作?”
  梁答:“也没什么著作。”
  曹祥云一听梁启超如此说,立即皱眉摇头说:“既然这样,那吴宓就是胡闹乱弹琴!既非博士,也没著作,怎能在清华园与汝等大师同任导师呢?”
  梁启超心知此时如果他稍再说两句微词,陈寅恪要当导师就没戏了!他爽朗地笑着把话题一转,又说:“可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啊!”
  “嘿!既非博士,又没著作,怎能说他学问就胜过梁先生呢?”曹祥云有些不大相信。
  这时,梁启超神情严肃地缓缓说道:“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典籍。他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十分独到。再者,怎能以博士的头衔来论学问呢?我梁某人没有博士头衔嘛,不也照样当导师?至于著作,梁某人算是等身了吧?可我所有的著作,我自己以為,还没有陈先生写的寥寥几百字有价值呢!”
  “这个?”曹祥云一看梁启超竟和吴宓一样极力推荐陈寅恪,便相信陈寅恪在学术上定有过人之处,要不,吴宓、梁启超两位国学大师能都推崇他吗?于是,他立即点头同意打破常规,聘请陈寅恪进清华研究院当导师。
  当时的陈寅恪才三十岁挂零,像他这样的后辈一进入清华,就能成为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肩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其学问当然是第一位的,但也和梁启超不“文人相轻”,异乎常人的“长人短己”诚心推荐是分不开的。
  ■编辑 陈霖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11年5月,有记者这样问一群山里孩子:“你们心中的好人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齐声答:“万叔叔!”再问:“你们最爱的人是谁?”孩子们又齐声答:“万叔叔!”  在“好人”成为稀世珍品和模糊疑品的时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确定、如此强烈的不二人选,仅此一点,这好人就已经是下一代的感化神,超越了父母,也超越了时代。   “万叔叔”名叫万建光,是汝阳穷山村的农民。穷人都想致富,为了温饱他学会了开车,在
闲翻报纸杂志,看着那些精美的图片,无论是自然美景还是人文胜境,无论是大都市的繁华还是乡村小镇的宁静,都禁不住让我心动,想什么时候也能去游玩,哪怕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然而不能。正像一首歌里唱道:“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终日里为生存而奔波,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但这挡不住我的旅行。我会把一次鞍马劳顿的奔波添加“旅游”因子,于是,我的旅行不再是满身的疲惫
文静在她的QQ签名上,留下一句“也许唯有一死才可以得到解脱吧”,然后就不见了音信,让我着急了好多天。手机打不通,QQ头像天天是黑白的。直到有一天,我挂上QQ看见她的头像(一只海豚)在闪烁,这才放下心来:这丫头好歹还活着。然后再看她的留言:谁让你们都不关心我呢!  想知道得多点,不好问,不知道她的痛处在哪里,也许问了会变得更糟。而且,我是“老师”,有些事情,可能牵涉的人,不问更好些吧。远远地,小心翼
十字路口向西的拐角处,一方不足5平方米的露天场地,是他和她的工作岗位,早上、傍晚或礼拜天,他们一家三口就会登上这个舞台。舞台之上,他显然是主角,她和孩子是配角。  场地上一块退了色“修车,兼修电动车”的牌子,一把破损的帆布伞,一辆堆满工具和配件的三轮车……唯一醒目的是,一台崭新的充电机,充电机前的招牌上红底白字——充电10分钟,只收1元钱,可行10公里!  每天上下班时,他们的修车摊周围都停满了待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喜欢抱怨的人,他们抱怨领导,抱怨家人,抱怨环境,抱怨生活,抱怨社会。可是,更多的时候,抱怨是无济于事的。没有人喜欢和一个絮絮叨叨、满腹牢骚的人在一起相处。再说,太多的抱怨只能证明你缺乏能力,无法解决问题,才会将一切不顺利归于种种客观因素。若是你的上司见你整日哼哼唧唧,他恐怕会认为你做事太被动,不足以托付重任。所以有发牢骚的工夫,还不如动动脑筋想想办法: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才能
一本《做人与处世》,为何能调和如此众多的胃口,演绎成大众视觉的盛筵?一本《做人与处世》,为何能吸引成千上万的眼球,幻化成人们精神的后花园?一本《做人与处世》,为何能让不同年龄的人手不释卷,导引人们从容向前?  答案写在每一个喜爱《做人与处世》的读者心上。  打开杂志,便走进了一片广袤的天地,走进了一个澄清的世界。思绪如同一缕轻烟,氤氲在淡淡的书香里,天光云影共徘徊,水天一色任驰骋。  总有一段文字
与大腕成了忘年交,“父子”有缘二人转    1975年4月17日,张猛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父亲张惠中为影视剧及小品导演,母亲陈佩云是专业演员。早在赵本山出名前,张惠中夫妇就同他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有一次,张惠中夫妇出差外地,要一个星期才能回来。当时张惠中家里没请保姆,谁来照看年幼的儿子呢?赵本山得知此事后,停下手头的工作,住进了张惠中家里。两个人玩游戏,下象棋,唱“二人转”,玩得不亦乐乎。  等张
《做人与处世》是我人生的蜜友!上高中时,我在学校门前的报亭中发现了《做人与处世》,在随手的翻阅中,我便喜欢上了她。后来两年中我坚持购阅。在我高三拼命冲刺时,她还摆在我的书桌上。那时语文老师押作文题,“诚信与善良”题材是必备的,这让我想起了杂志上看到的《良心的砝码》《真诚是一种能力》《每一个善意都值得尊重》《是谁让诚信流失》《我愿听见所有善良的心跳》《善良的种子会开花》《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而没想
小沈阳的表演中,时不时总给人一种“自轻自贱”的感觉。比如,贬低自己的相貌和身材,“你家猴儿哪儿买的?”轻看自己的演技,“你不是跳二人转那个谁吗?我看见你就有一种大海的感觉。你可别误会啊,我晕船,一看见大海就想吐。”如此种种,非止一端。  而在现实中,小沈阳不仅拥有出色的相貌,他的表演更是赢得了很多人的呐喊与喝彩。2009年春晚之后,君不见大街小巷之中有多少男女老少捏着嗓子模仿小沈阳的表演?这是在舞
荒诞的背后是更荒诞  家住合肥的小乐是一名高中生,平时除了看书学习,就是上网。2010年年初,小乐在父母的安排下准备出国留学。他的心情很激动,视频网聊的时候,忍不住告诉了网友小高。小高得知小乐要漂洋过海,流露出恋恋不舍的语气,邀请他说:“我想请你吃个饭,算是为你送行吧。”小乐感动于网友的热情,欣然应允,让他没想到的是,这顿饭差点儿把自己的命给吃了。  这天晚上,小乐如约出门,正准备打的往饭店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