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与学生价值观教育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3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消费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消费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消费至上,它是当前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消费主义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消费目的上,消费主义属于象征意义的符号性消费。消费主义除了把物质商品看成是“物质”以外,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即消费主义把物质消费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在消费内容上,消费主义崇尚物质的过度占有与消耗。消费主义者特别重视物质消费,往往通过过度的物质占有和消耗来满足其颓废精神的需求,用物质消费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所在,而不考虑发挥物质的使用价值。在消费本质上,消费主义是对物质的挥霍浪费。以物质的占有和炫耀为内容的消费,其直接的结果也必然是挥霍浪费。为了炫耀,消费主义者必然要占有超出生活需要的物质,并不断追求时尚的商品,更新、淘汰仍有使用价值的旧商品,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消费主义的实质就是挥霍浪费。
  
  二、消费主义的诱导性及其危害
  
  消费主义具有极强的诱导性,主要体现在其能促使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模式看齐。这是因为:其一,由于消费主义是通过有形的物质消费来达到其目的,即通过物质的占有或消耗来达到心理的满足,这就造成其他人很容易模仿此种“外显”的行为。其二,由于消费主义的符号性特征,往往被人们视为较高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很容易诱导人们希冀通过不适度的消费获得假象的社会地位或身份上升的欲望。消费主义的这种诱导性使得其在传媒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广为传播。消费主义大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此后就不断扩散。这种扩散的规律,表现在消费阶层上是从高收入阶层向中低收入阶层扩散,表现在地域上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表现在消费代际上是从成年人向青少年甚至是儿童扩散。
  消费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首先,消费主义危害自然,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地球上可供人类消耗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不但非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率也是有限的,自然环境对污染的承受力也不是无限的。消费主义使得人均消耗资源量急剧增加,再加上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这就使得人类的资源总消费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加速资源耗竭,加速环境污染。其次,消费主义危害社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公平一词,从静态看是指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从动态看是指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即代际公平。一方面消费主义导致代际消费不公。迅速耗竭的资源和加剧的环境污染实际上是当代人提前消耗了本应该属于后代人消耗的资源,这就是代际不公。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也导致代内消费不公。代内消费不公包括穷人与富人之间消费不公、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消费不公。在地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富裕者消费过多资源,就意味着贫穷者消费较少资源。最后,消费主义危害人本身,既不利于人身体健康,也导致人精神境界的降低。一方面,消费主义过度地消耗物质财富不利于人的健康生存;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崇尚物质消费,使人陷入了在异化消费中认识不到自己真正需求的境地。消费主义忽视乃至取消人们更多的非物质性(安全的、情感的、尊严的、审美的和自我实现的等等)需求,使人类本质上的多元性被简化为对物质的占有和消耗的单一性。
  
  三、消费主义对学生价值观形塑的消极影响
  
  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效仿能力相对较强,自觉抵制不健康现象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消费主义的传播,对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和完善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势必会有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通过大众传媒、广告等,宣扬消费至上的生活观念,对于既缺乏正确的消费评判标准又倾向于自我表达、个性张扬的青少年学生是极大诱惑。其影响的后果是,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纯消费群体)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追求名牌与个性的时尚、前卫消费急剧攀升,超前消费的苗头已经凸显,贪图消遣娱乐的享受型消费急速增长,为在众人面前显示自我的炫耀性消费充斥校园。这些不良消费行为不仅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业,尤其可能造成他们迷失生活的方向,蜕化优良的意志品质,销蚀他们的进取精神,使他们只追求目前的物质拥有,淡化精神文化汲取,丧失生活目标的长远筹划与追求,错误地把消费主义的生活观看作是幸福的生活观。
  消费主义不仅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将更深层次地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不良消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少年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攀比、虚荣、浮躁、盲目从众等,这些畸形心理的存在,正说明了消费主义影响下的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是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出现偏差的表现。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没有正确的是非、美丑、善恶评判,就没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更不会有健康的发展,这将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产生严重影响。
  
  四、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无疑是当前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重要内容。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面对消费主义影响下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促进学生抵制消费主义倾向的根本措施。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多元运作、一元主导,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和宽容性相统一。核心价值观应在一定条件下吸纳学生价值观中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实现学生张扬的个性与社会主旋律的有机结合,核心价值观和学生个性化价值意识的辩证统一,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社会进步基础上的统一。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确立共产主义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决抵制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侵蚀,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并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对核心价值观的真正理解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意识,就能使当代学生形成积极、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
  2.加强科学消费引导
  消费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人的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科学消费是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内容,也是面对消费主义挑战下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消费是一种简朴、方便、健康的消费行为,它是与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密切相关的适度消费,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积极消费,是考虑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绿色消费,是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和谐统一。加强对学生科学消费的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学生中存在的消费主义倾向,及时纠正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盲目、攀比、炫耀等病态消费心理,杜绝非道德、反道德甚至违法消费,主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智力投资消费、发展性消费。
  3.加强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增强对消费主义的抵抗力。我国传统文化提倡消费崇俭、反对浪费铺张,这与消费主义所倡导的享乐主义、奢侈消费针锋相对。如古语中就有“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衣贵洁,不贵华”、“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等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国传统美德中消费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当代学生更应该具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其次,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说,人口多、资源少、底子薄,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另外,资源并不仅仅是这一代人的资源,同时也是子孙后代的资源,当代人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代价,贪图自身的享受,应该树立一种可持续的消费价值观。因此,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不仅是当代学生应有的高尚道德,更是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程秀波.消费主义及其伦理困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 俞海山,周亚越.论消费主义的危害与对策.商业研究,2003(8).
  [3] 李勇,冯文泉.对教育消费主义的反思.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9).
  [4] 汪丁丁.让教育安顿我们被消费主义化的心灵.财经(周刊),2004-07-20.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6] 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高等教育研究,1999(6).
  [7] 邵龙宝.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方法.教育探索,2001(3).
  [8]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关燕云)
其他文献
“低碳”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词,承载低碳时代的精神价值。低碳方式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重要方式,“低碳”理念的产生和构建标志着一个以生态文明为基调的全新时代的到来。人类将因此步入“低排放、低能耗”为基础的低碳时代,要求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建立必须标识低碳时代的文化符号。在人类呼唤“低碳”生态文明的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生态环境,学校体育教学应牢固树立绿色低碳体育文化发展理
“知行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但在一直以来的学校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是把重点放在“知”的方面,围绕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知”,在课堂教授方式上进行了许多改革,如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的确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趣味性,学生也欣赏了很多的视频音像资料。大家在课堂上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触动,但走出教室,回到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后,该怎么
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对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尽管学校体育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变革,但还是未能打破原有传统,即通过规范的动作技术的传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仍处于统一、呆板、封闭的状态。单向的信息传递,严重束缚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近几年出台了许多关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文件或纲
对于我国资源型企业资源效率低下、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国内有很多研究结果,但是都忽视了市场问题背后的政府行为。政府行为下的我国资源型企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人力资本
问题学生是一个常见但又非常复杂、非常棘手的问题。问题学生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也有学校方面的;既有教育方面的,也有环境方面的;既有他人方面的,也有自我方面的。而笔者认为,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是导致问题学生形成的一个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因素。因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他们的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试从教师教育行为的角度对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深化对这一
本文为《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结构问卷的信效度分析》(刊于《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33期)的延续。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对象选自西安市和长治市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小学生,选取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法。被试1300人,其中教师650人、家长650人。施测学生人数650人,在各年级基本平均分配。  2.方法  将前期研制的69项目的小学生成功发展能力问卷投入到具体测评中。施测问卷分别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