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麻烦时,又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了,无奈、无力、挫败感又不由的升起,进入光学以后,我就对此心有余悸了,各种教学失败场景又萦绕在心头,怎么办,怎么办呢?该从何谈起呢?
新名词新规律突然大量涌现,学生无法一下接受,怎么办?
实验过程又要调又要看又要记,学生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怎么办?
教室环境要黑暗,点燃蜡烛太浪漫,学生哄闹,无心实验,怎么办?
实验现象太新奇,学生只知猎奇,不去探究,得不出探究结果,怎么办?
各种各种怎么办让我如何办?
今年一定要有所改变!千思万想,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我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所以我做了以下改变
改变一我决定从众多的新名词开始入手,把工作做在前面,从刚开始接触光学开始就逐步渗透新名词,让学生熟悉一些必要的新名词新概念
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知识点相对较少,学生也相对容易理解,而且此时学生初学光学,兴趣很高,对新的概念很愿意接受,因此在学生学习“小孔成像”内容时,结合实验、作图,这种形象直观、准确的语言描述,学生比较容易的建立了“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建立的“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比较“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二者的大小关系,通过这个进一步的应用,可以说“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扎了根
通过这样的改变我发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因为不用再介绍“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节约了部分时间,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且能很快地得出“物距u”和“像距v”数据又因为有了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对二者比较的成功体验,稍加引导,学生也能比较快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把“物距u”和“像距v”与“焦距f ”、“两倍焦距2f”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大小关系,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改变二充分挖掘本节课的课前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用物理语言描述成像的性质,掌握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在本节探究课之前,学生其实还是有探究基础的,对像的认识也是有感受的,“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为学生提供了“实像”和“虚像”非常直观的感受
“小孔成像”按照课本要求,只是做简单介绍,只要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具体成什么像,像怎样具体描述,并无要求,以往的教学我也是做些介绍,一带而过的今年我改变了做法,想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学会对像的性质进行具体描述,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实像的概念因此,我自制了教具,通过演示让烛焰分别在屏幕上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像,并让学生学会用物理语言描述成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体验基础,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就不再像以往的学生的那样感到特别的新奇,也没有那么激动了,有点见怪不怪了,也就能安心进行探究了并且能很准确的描述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学生掌握了如何判断“虚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把“小孔成像”重新提起,让学生比较“实像”和“虚像”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基本掌握了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方法通过这样的铺垫,使得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的判断显得很轻松
改变三对学生的实验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并加以检查督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实验中我对学生具体要求是:一能见到清晰的像,二能看到你记录的数据,否则不合格学生有了这样的具体要求后就一改以往只管看热闹,忘了做什么的毛病,能有具体的数据成果出现
改变四通过“站”和“坐”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程,适时的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实验能顺利地继续进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步骤复杂,既要调又要看还要记,学生很容易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实验中,我要求所有学生都是站着做实验,按照老师的指令提醒一步一步地完成,每完成一个步骤就可以坐下去,通过这样的调整,既给了学生一定的压力,同时也把学生的实验状况很直观的反映出来,为我的进一步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通过这样的改变使得教学的进程变得流畅起来
改变五充分发挥部分学优生的作用,变老师指导为学生指导
因为学生的能力不同,基础不同,学生实验的进程也是不同的,快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的完成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现象和数据,慢的同学可能这时还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这时候的帮助和指导犹如雪中送炭
实验中通过学生的“站”和“坐”,我知道了学生的实验进程,我一边表扬鼓励那些完成实验任务的同学,同时要求这些同学就近帮助指导还没有完成的同学,有了同学的指导和帮助大家很快完成了实验任务通过这样的改变,学优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实验效果的进一步检验,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从繁忙的个别指导学生实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把握整个班级的实验全局,维持班级的实验秩序,使得实验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我觉得这个改变是本次实验中最为成功的一次改变
通过以上的五个改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所有的同学都轻松愉快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实验的任务,既看到了实验的现象最后又得出了规律,和以往仓促结束不同的是,这一次竟然得出规律之后还多出了一点时间
通过一系列的改变,本次的学生探究应该是一次成功的探究,学生的成功体验和从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师生皆大欢喜。
新名词新规律突然大量涌现,学生无法一下接受,怎么办?
实验过程又要调又要看又要记,学生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怎么办?
教室环境要黑暗,点燃蜡烛太浪漫,学生哄闹,无心实验,怎么办?
实验现象太新奇,学生只知猎奇,不去探究,得不出探究结果,怎么办?
各种各种怎么办让我如何办?
今年一定要有所改变!千思万想,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我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所以我做了以下改变
改变一我决定从众多的新名词开始入手,把工作做在前面,从刚开始接触光学开始就逐步渗透新名词,让学生熟悉一些必要的新名词新概念
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知识点相对较少,学生也相对容易理解,而且此时学生初学光学,兴趣很高,对新的概念很愿意接受,因此在学生学习“小孔成像”内容时,结合实验、作图,这种形象直观、准确的语言描述,学生比较容易的建立了“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建立的“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比较“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二者的大小关系,通过这个进一步的应用,可以说“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扎了根
通过这样的改变我发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因为不用再介绍“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节约了部分时间,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且能很快地得出“物距u”和“像距v”数据又因为有了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对二者比较的成功体验,稍加引导,学生也能比较快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把“物距u”和“像距v”与“焦距f ”、“两倍焦距2f”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大小关系,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改变二充分挖掘本节课的课前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用物理语言描述成像的性质,掌握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在本节探究课之前,学生其实还是有探究基础的,对像的认识也是有感受的,“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为学生提供了“实像”和“虚像”非常直观的感受
“小孔成像”按照课本要求,只是做简单介绍,只要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具体成什么像,像怎样具体描述,并无要求,以往的教学我也是做些介绍,一带而过的今年我改变了做法,想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学会对像的性质进行具体描述,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实像的概念因此,我自制了教具,通过演示让烛焰分别在屏幕上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像,并让学生学会用物理语言描述成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体验基础,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就不再像以往的学生的那样感到特别的新奇,也没有那么激动了,有点见怪不怪了,也就能安心进行探究了并且能很准确的描述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学生掌握了如何判断“虚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把“小孔成像”重新提起,让学生比较“实像”和“虚像”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基本掌握了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方法通过这样的铺垫,使得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的判断显得很轻松
改变三对学生的实验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并加以检查督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实验中我对学生具体要求是:一能见到清晰的像,二能看到你记录的数据,否则不合格学生有了这样的具体要求后就一改以往只管看热闹,忘了做什么的毛病,能有具体的数据成果出现
改变四通过“站”和“坐”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程,适时的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实验能顺利地继续进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步骤复杂,既要调又要看还要记,学生很容易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实验中,我要求所有学生都是站着做实验,按照老师的指令提醒一步一步地完成,每完成一个步骤就可以坐下去,通过这样的调整,既给了学生一定的压力,同时也把学生的实验状况很直观的反映出来,为我的进一步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通过这样的改变使得教学的进程变得流畅起来
改变五充分发挥部分学优生的作用,变老师指导为学生指导
因为学生的能力不同,基础不同,学生实验的进程也是不同的,快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的完成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现象和数据,慢的同学可能这时还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这时候的帮助和指导犹如雪中送炭
实验中通过学生的“站”和“坐”,我知道了学生的实验进程,我一边表扬鼓励那些完成实验任务的同学,同时要求这些同学就近帮助指导还没有完成的同学,有了同学的指导和帮助大家很快完成了实验任务通过这样的改变,学优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实验效果的进一步检验,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从繁忙的个别指导学生实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把握整个班级的实验全局,维持班级的实验秩序,使得实验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我觉得这个改变是本次实验中最为成功的一次改变
通过以上的五个改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所有的同学都轻松愉快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实验的任务,既看到了实验的现象最后又得出了规律,和以往仓促结束不同的是,这一次竟然得出规律之后还多出了一点时间
通过一系列的改变,本次的学生探究应该是一次成功的探究,学生的成功体验和从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师生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