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变大突破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zqzq7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麻烦时,又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了,无奈、无力、挫败感又不由的升起,进入光学以后,我就对此心有余悸了,各种教学失败场景又萦绕在心头,怎么办,怎么办呢?该从何谈起呢?
  新名词新规律突然大量涌现,学生无法一下接受,怎么办?
  实验过程又要调又要看又要记,学生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怎么办?
  教室环境要黑暗,点燃蜡烛太浪漫,学生哄闹,无心实验,怎么办?
  实验现象太新奇,学生只知猎奇,不去探究,得不出探究结果,怎么办?
  各种各种怎么办让我如何办?
  今年一定要有所改变!千思万想,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我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所以我做了以下改变
  改变一我决定从众多的新名词开始入手,把工作做在前面,从刚开始接触光学开始就逐步渗透新名词,让学生熟悉一些必要的新名词新概念
  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知识点相对较少,学生也相对容易理解,而且此时学生初学光学,兴趣很高,对新的概念很愿意接受,因此在学生学习“小孔成像”内容时,结合实验、作图,这种形象直观、准确的语言描述,学生比较容易的建立了“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建立的“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比较“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二者的大小关系,通过这个进一步的应用,可以说“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扎了根
  通过这样的改变我发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因为不用再介绍“物距u”和“像距v”的概念,节约了部分时间,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且能很快地得出“物距u”和“像距v”数据又因为有了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对二者比较的成功体验,稍加引导,学生也能比较快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把“物距u”和“像距v”与“焦距f ”、“两倍焦距2f”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大小关系,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改变二充分挖掘本节课的课前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用物理语言描述成像的性质,掌握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在本节探究课之前,学生其实还是有探究基础的,对像的认识也是有感受的,“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为学生提供了“实像”和“虚像”非常直观的感受
  “小孔成像”按照课本要求,只是做简单介绍,只要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具体成什么像,像怎样具体描述,并无要求,以往的教学我也是做些介绍,一带而过的今年我改变了做法,想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学会对像的性质进行具体描述,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实像的概念因此,我自制了教具,通过演示让烛焰分别在屏幕上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像,并让学生学会用物理语言描述成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体验基础,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就不再像以往的学生的那样感到特别的新奇,也没有那么激动了,有点见怪不怪了,也就能安心进行探究了并且能很准确的描述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学生掌握了如何判断“虚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把“小孔成像”重新提起,让学生比较“实像”和“虚像”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基本掌握了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方法通过这样的铺垫,使得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的判断显得很轻松
  改变三对学生的实验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并加以检查督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实验中我对学生具体要求是:一能见到清晰的像,二能看到你记录的数据,否则不合格学生有了这样的具体要求后就一改以往只管看热闹,忘了做什么的毛病,能有具体的数据成果出现
  改变四通过“站”和“坐”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程,适时的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实验能顺利地继续进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步骤复杂,既要调又要看还要记,学生很容易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实验中,我要求所有学生都是站着做实验,按照老师的指令提醒一步一步地完成,每完成一个步骤就可以坐下去,通过这样的调整,既给了学生一定的压力,同时也把学生的实验状况很直观的反映出来,为我的进一步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通过这样的改变使得教学的进程变得流畅起来
  改变五充分发挥部分学优生的作用,变老师指导为学生指导
  因为学生的能力不同,基础不同,学生实验的进程也是不同的,快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的完成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现象和数据,慢的同学可能这时还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这时候的帮助和指导犹如雪中送炭
  实验中通过学生的“站”和“坐”,我知道了学生的实验进程,我一边表扬鼓励那些完成实验任务的同学,同时要求这些同学就近帮助指导还没有完成的同学,有了同学的指导和帮助大家很快完成了实验任务通过这样的改变,学优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实验效果的进一步检验,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从繁忙的个别指导学生实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把握整个班级的实验全局,维持班级的实验秩序,使得实验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我觉得这个改变是本次实验中最为成功的一次改变
  通过以上的五个改变,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所有的同学都轻松愉快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实验的任务,既看到了实验的现象最后又得出了规律,和以往仓促结束不同的是,这一次竟然得出规律之后还多出了一点时间
  通过一系列的改变,本次的学生探究应该是一次成功的探究,学生的成功体验和从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师生皆大欢喜。
其他文献
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关于过程和方法部分,提到学生不仅应学到物理知识,而且应学到科学方法.  强调要“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破解教学难题的利器.本文以“电流的热效应”一节课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 逆推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分为不可度量和可以度量两类,我们把可以度量的物理概念称为物理量。物理学是以物理概念量化和物理规律公式化为特征的,如果说整个物理学体系是由物理规律为框架构建的,那么物理量就是这个框架中的重要构件,所以物理量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出于应试的目的,对物理量的教学不太重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尽可能
“类比”是借助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比较将一种已经掌握的特殊对象的知识推移到另一种新的特殊对象的研究方法.运用类比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它能帮助学生寻求思维的线索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类比法在教学中的诸多方面均有应用,下面简要介绍在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中运用类比艺术进行教学的方法.  1 运用“类比”理解概念、掌握规律  概念与规律构成了物理学的主体.教学中,若采用“类比”教学
2015年江苏省无锡市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有这样一道以体育运动为背景的联系实际题:  如图1所示,小明在做模拟“蹦极”的小实验,一根橡皮筋一端系一个小石块,另一端固定在A点,B点是橡皮筋不系小石块自然下垂时下端所在的位置,C点是小石块从A点自然释放后所能到达的最低点,关于小石块从A点到C点运动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石块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B.从A点下落到B点的过程中,小石块受到重
[摘 要] 我国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与高校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密切相关。在新形势下产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知识单一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改革关乎其培养质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为例,指导学生在课程体系学习中融会贯通,通过教学团队近年在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体会,探讨研究生课程
1缘起  近日,我省组织35岁以下的物理教师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参赛教师从做实验、做课件、做中考题和说课四个方面进行比赛.在县级选拔赛中,部分教师在实验中却出现一些实验不成功或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意外现象.惊讶之余,回想在平时教学中,少数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类似的尴尬局面也偶有发生.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实验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
1 “理趣”  理是物理的理,趣是趣味的趣,理趣是理中蕴藏的趣,理趣是学理、探理、用理时积极的心理感悟、心理体味,是理与情的结合.  2 问题的产生——现实意义  蔡元培说过:教育事业,从积极的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日常各科教师均会通过各种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注重激发兴趣,但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演、看、事、景、动感趣的学生很多很多,但对物理之 “理”本身感趣的学生却聊聊无几,课堂有味有趣,但
一轮复习是中考复习的中考前的第一场演习,它的复习效率直接决定着后续复习工作的开展,还决定着中考质量的提升,更决定着学生的后续发展.笔者结合《物态变化》的一轮复习,谈谈复习行为的几点策略.  1分层在任何时刻,润物细无声  分层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分层教学又是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因为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是任何一个班级都存在的,而且到了初三阶段,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明显,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还会在中考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与认知特点,对物理知识呈现的顺序进行调整,是有效的教学选择.进行知识顺序的重构,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这样的调整才能有的放矢.调整之后的反思与评价,可以让知识顺序的重构更加合理.  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呈现的顺序一般来说决定于教材,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那就是在教材改革中所调整的知识呈现顺序,体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意图.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调整都是基于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写者的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多而杂,缺乏明晰的逻辑联系,如果不能抓住一条清晰的主线,那么整个课堂就会给学生一个凌乱的感觉,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本节课涉及的电压为220 V,对实验教学构成安全隐患.如何设计既形象而又安全清晰的实验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据此,笔者以用电安全为主线,创新实验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安全用电意识  本节内容针对家庭电路,虽说紧贴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