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成败论英雄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zhez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的培养,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的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个体的动机性活动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抗挫折能力是对挫折的承受力,遇到挫折时能摆脱困境,避免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能力。
  前些日子,在某电视上观看了一档少儿节目,节目要求孩子和爸爸通过和对手的一系列游戏来获取胜利。在两个家庭游戏的环节中,蓝队的爸爸不堪重负,和孩子败下阵来。本来输赢在游戏中是兵家常事,但败下阵的孩子却哭闹不止,谴责爸爸输了,经过主持人再三劝导,孩子还是不能平静下来,节目差点不能进行下去,最后导播不得不切换画面……通过赛后的采访,无奈的爸爸告诉观众,小家伙在日常就是无法接受输的现实,一输就哭,这让爸爸妈妈也十分苦恼。
  纵观小家伙的行为其实是“好胜心”在背后作梗,对于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从心里发展的角度而言,这种行为有着一定的普遍性。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时曾说过这样的话:“不要担心孩子的失败,应该担心的是,孩子为了怕失败而不敢做任何事。”然而,如何对孩子进行输得起的挫折教育,实施挫折教育应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本文就此谈谈初浅的看法。
  一、发自本能的“好胜心”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并喜欢在有意无意的横向比较中确认自己的本事和价值,这就是竞争意识的来源。所以,“好胜心”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作为家长不要过分焦虑,因为着并非全然是一件坏事,有时候这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种促进作用,在好胜动机下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对塑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也有好处;当然负面影响也是有的,如果孩子过分好胜,时时处处都想占先,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就容易走向虚荣、偏执。只要老师和家长对此有前面的认识,在坦然接受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就可以让孩子的好胜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外因促成的“好胜心”
  有的时候,孩子喜欢争强好胜,除了出自本能的竞争意识外,还可能是因为家长不经意之间给了他们这样的暗示。某些家长会把在工作中的失败情绪带到家庭中,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或者孩子表现好了就高兴,表现不好就,以成败论英雄、论犒赏。比如,孩子哪项行为比其他人做得好了,就拼命表扬,而对于孩子弱势的行为习惯,则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定的失望,甚至无意中当面把孩子跟别人做比较,“你看人家小刚跳得多高呀”……长期这样下去,就会给孩子一定的错觉:爸爸妈妈只喜欢强胜的我,如果输给了别人,他们就可能不喜欢我了。所以,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动时,家长一定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反应,不要过分在意他们的输赢,否则就可能“逼”出一个好胜的孩子。
  三、家庭驾驭孩子“输得起”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过分好胜的习惯,正确的作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竞争,而是让孩子明白失败了并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孩子和别人玩“扳手劲”输了,你可以这样安慰她:“虽然你的手劲不如××大,但跳得比他高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论成败,自己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小孩。
  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有意创造一些教育契机,比如,在跟孩子比赛时故意输掉,然后学着孩子的样子升起地罢工并说些“输了。不玩了,真没劲”的话,如果孩子反过来恳求继续玩,则在继续玩的时候赢她,观察他输了之后的反应,如果他输了就像平时一样不开心甚至罢工,就引导孩子反思刚才自己输了罢工时她作为赢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机给他讲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输了能够做到继续努力,就借机表扬他“输得起”的勇气,然后再接下来的游戏中故意让他赢,进一步引导他体验“输了不可怕,只要不放弃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
  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或阅读绘本、观看碟片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机渗入相应的教育。只要不要对自己的引导效果抱太大期望,就我个人的经验,一般来说,大凡属于某个年龄阶段的常见特征,都不是一次两次的引导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但家长制药大原则正确,就不必担心孩子以后也会照顾样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迟早会放弃这个“第一”情结的,除非家长的引导不力。
  幼儿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在这漫长的道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让我们加强挫折教育,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身心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区吴城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诚信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经济的发展,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其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地位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同。因此,如何建立学生的诚信意识、将诚信变为习惯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教师言传身教,渗透潜移默化  古人云:“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一个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积极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是让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得到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数学作业批改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在作业中让学生接收到促进身心发展的信息,在作业中感受到老师浓浓的关怀和期待,是衡量这个环节工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数学评语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文本的内容,而且关注文本的构成形式,探究文章是如何写的,进而培养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的能力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本领。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开展“指向写话”的阅读教学,并且在读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进行“写”的渗透,为学生中高年段的写作能力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呢?对此,下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简要的论述。     一、吟中导
案例概述  一个星期四的上午,一节准备充分、应该上完的数学课,最终却未能完成预定目标。问题出在哪里?原来刚开始上课,就有一位小朋友举手向我告状,说他后面的同学推了他一下,接着又有几个举手说这个小朋友如何如何,开始时我耐心地听着,想马上解决就算了,谁知小手接二连三地举起来,结果在我意识到喊“停”的时候一节课已经过了三分之一。  还有一次,我刚吃完中饭回到办公室,就见好几个小朋友连接着跑来说教室里出事
幼儿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是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全面培养和教育,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所决定。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生活伴侣,又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教师与儿童共同准备游戏、创设游戏环境,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  属相是幼儿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个有趣而又神秘的话题,因十二生肖的轮回和顺序,是孩子认识它有一定的难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充斥着乏味的提问、烦琐的内容分析,无效劳动耗费着大量的时间。表面上热热闹闹,课后冷静想想学生得到了什么,却往往难以说得清楚。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正确地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呢?在学生没有理解与体验时就进行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更谈不上让学生感受。因此,我们应始终追求那种无痕的教育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对课的结尾进行设计,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结尾方法,能促使学生对每一堂美术课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感受美术的魅力。良好的结尾,往往能成就新的开始,期待中能迸发出新的创造。  一、找寻问题的源头  在一贯的美术教学中,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完整的结束,但真正操作起来总是很“轻描淡写”。一般结尾都会呈现以下三个现状:  1、教师一边讲,一边带着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解读《纲要》,不禁令人思考:我们处于美丽的江南,这里不仅有中国江南水乡美景、景致典雅的古代园林建筑,这里更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民间艺术中的“神”、“气”、“韵”、等都构成了江南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也都是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我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很多人认为,“文学是音乐之母”。而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过:“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在幼儿园里,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和音乐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拼合和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和相互的补充,其共性在于情感。幼儿文学作品,叩响幼儿音乐之门!幼儿音乐活动,奏响幼儿文学作品新篇章!只有准确地把握好文学和音乐的共同之处,才能将他们完美地结合,实现“文以情起,心随音动”的融合。  《纲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