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不再死守秘密了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dhdhfdhs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5日,瑞士政府正式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成为该公约第58个签约方。有分析人士指出,该公约的签署,意味着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将走向终结,全球加强打击跨境逃避税行为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据说除开瑞士,全世界依然还有很多“避税天堂”,都不用百度,光看美国电影和美剧就能让人知道,设在开曼群岛、库克群岛上的银行,貌似比瑞士的银行们走得更远,弄得满世界的观众都感觉,要是在开曼群岛的银行中没有个账号什么的,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自己是杀手。
  但归根到底,瑞士这次被生拉硬拽进了《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其意义绝不仅仅是榜样性的——让那些群岛上的银行们看看,及时雨大哥已经被招安了,铁牛们还能撑多久?横亘在各国课税机构面前的瑞士银行保密机制,早已让各大国烦恼不已,不铲平瑞士这个“逃避税”门槛,就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做到惩治逃税与避税的犯罪。
  于是,在美国携“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的强势逼迫之下,最专业也是最守密的瑞士银行系统,并非是要做出表率这么简单,而是彻底交出了自己的护院法宝,有人说,瑞士银行的传统优势将由此消耗殆尽。
  保密制度由来已久
  话说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设立,还真的和开曼群岛上的银行不一样。前者的立足点是公义与道义,而后者嘛,纯粹就是纯粹的金钱关系了。
  瑞士日内瓦的银行家大部分都是新教徒。16世纪,随着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兴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日内瓦,这些新教徒也带来了大量金钱,交给日内瓦银行家打理。为了避免泄漏这批新教徒的财政状况,银行家们逐步建立起保密制度。
  18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成为瑞士银行家的重要雇主。这位法国国王雇用日内瓦银行家内克打理自己的财政,最后,还让他担任了法国财政大臣。此后,法国人一直有雇用瑞士银行家的传统。
  1933年,当时的德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要求德国公民须交代自己在外国的资产。在瑞士,负责追查德国公民在外财产的纳粹盖世太保假装成普通客户,径直走入银行,拿出一沓钱,对银行职员说,将这笔钱存入某某的账户(这些都是遭到纳粹怀疑的人)。如果钱能够存入,则说明了该人在瑞士银行拥有账号,接下来,盖世太保回国后对储户施压,钱就从瑞士转回了德国。然而,那些使用匿名账户的客人,就安全逃过此劫。一年之内,有三个德国人因在瑞士拥有银行账号而被处死。三条人命给了瑞士充分的理由来加强银行保密法。
  1934年,瑞士当局颁布了《联邦银行法》,该法第47条明确规定:1、任何银行职员,包括雇员、代理人、清算人、银行委员会成员、监督员、法定审计机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守其与客户往来情况及客户财产状况等有关机密。上述人员,包括引诱银行职员泄漏客户和银行信息的第三人,都将面临最低6个月到5年的监禁,以及最高5万法郎的罚款。2、如是因为疏忽而泄漏客户和银行信息,将酌情处罚,罚金不超过3万法郎。3、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不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后来,瑞士各银行为加强保密,普遍采用了密码账户、化名代号等管理方式。在苏黎世和日内瓦有116家专门办理秘密存储业务的银行——这还不算各大银行内设的私人储存窗口。在这些银行里,不准拍照,不讲姓名,有些甚至不设招牌,只标有经营者的名字。
  而且,办理个人秘密户头的职员要绝对可靠,大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经过学徒制度的良好职业教育。因此,他们为个人利益计,不敢以身试法,泄露秘密,否则将被绳之以法。与其他一些国际大银行如花旗集团不同,瑞士的传统私人银行主要特点在于其承担了无限责任。假如这些瑞士私人银行倒闭了,无法如数归还你的资金,你甚至可以都拿走这些私人银行拥有者的家族资产。相反,如果花旗集团倒闭了,其客户只能依据花旗银行的账面资产获得部分或全部赔偿。
  保密的代价
  在瑞士银行家的眼中,客户没有善恶,钱交到你手上,附带的是信任。为了这份信任,当然,也为了钱,瑞士银行家们完美执行了客户就是上帝的准则。但现实的情况是,客户的祖国,有时候比客户这个上帝,更加难缠。
  “9·11”袭击事件以后,美国要求各国提供司法协助,以帮助其追查恐怖分子之间的金钱往来。虽然瑞士同美国进行了积极的合作,冻结了多个可疑账户,但美国仍然视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为眼中钉,认为这项制度阻碍了其进一步调查的开展。
  在瑞士与欧盟进行双边谈判的过程中,欧盟曾多次要求瑞士废除银行保密制度,实现金融信息共享,以防止欧盟国家居民逃税。为了保住保密法,同时不得罪自己的贸易伙伴,2004年,在欧盟、瑞士布鲁塞尔峰会上,瑞士花了10亿瑞士法郎(合6.5亿欧元)来维持银行的保密权。这笔钱将分5年流入布鲁塞尔的聚合基金,用来支持欧盟的贫穷地区。
  但瑞士做的这些,在欧美大国的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当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接踵而至,越来越多的国家陷入财政吃紧的窘境后,欧美大国立刻下定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
  美国以“协助逃税”为由,先是迫使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支付了高达7.8亿美元的巨额罚金,后又迫使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银行——韦格林银行关门停业。今年9月,瑞士联邦议会在一片争议声中批准了瑞士和美国去年底签订的一项双边协议,允许美国税务机构向瑞士银行中美国公民账户征收所得税;瑞士还将执行银行信息自动交换,向美国税务机构提供美国公民账户信息。
  与此同时,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盟国家提出,在欧盟范围内也要执行银行信息自动交换,以确保所有欧盟公民对其全部收入公平纳税。面对欧盟大国的强大压力,卢森堡、奥地利先后作出妥协,同意提高银行透明度,放松银行保密规定。
  话说到这一步,不要说是那些头戴无冕之王桂冠的银行家了,傻子也能看出来,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是要走向终结了。
  虽然瑞士政府已经签署了《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但该公约还需瑞士联邦议会批准。一旦批准,瑞士长达近80年历史的银行保密传统就要彻底终结,这必将对其“避税天堂”地位造成严重冲击,并对其整个银行业构成严峻挑战。
  好在瑞士银行已普遍预见了这一天的到来,并意识到未来不转型将难有出路。不少瑞士私人银行未雨绸缪,已经开始针对位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的“在岸”分行网点加大投资力度,有的还把业务重心转向了东亚和中东地区的新兴市场。有着百年底蕴的瑞士银行业相信,即使放弃银行保密传统,自己也能够以世界一流的服务与技能吸引到有价值的新客户群,确立竞争优势。
  同样,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在指甲盖大小的瑞士身上是彻底奏效了,反国际逃税避税的战争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但即便如此,忧思却并未消失,再完美的法案只要掌握在人类的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双刃的效果。有为了公义打击逃避税的公约,就有利用该公约为私利服务的野心。没有人可以保证,若干年后,没有新的盖世太保走向瑞士银行。到了那个时候,剩下的“避税天堂”们,谁又能像瑞士一样,站在人性的那一边,对枪口说不呢?
其他文献
“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清模糊的你”,当这种“诗般浪漫”成为近期北京、石家庄等城市的真实写照时,雾霾天气成为了公众心头挥之不去的焦虑与隐患。在重度污染指标严重到爆表的背后,是各医院呼吸道疾病门诊量猛增、各大城市交通阻滞。与此同时,网络新词“北京咳”的诞生则以另一种形式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  毫无疑问,大面积雾霾天气是自然界对人类环保意识淡漠的一次警示和惩戒。人们担忧的问题是,类似的警告是否会在未来
这不是安吉丽娜·朱莉第一次登上娱乐版以外的新闻版面,但一定是全世界读者在看到关于她的新闻时,表情最严肃的一次。  5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刊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撰写的一篇长文,题为《我的医疗决定》。朱莉在文中宣布,她已接受了乳腺切除手术,原因是经过基因筛查,她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达87%。2小时后,《纽约时报》网站因点击量太高而暂时瘫痪。几天后,朱莉因为这个决定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成为几天内世界
短短一个多星期来,新加坡PM2.5的指数比平时高出了4至8倍,一时间,以花园城市著称的南洋狮城被迫戴上令人窒息的口罩。  新加坡从未经历过如此严重的空气危机。6月21日中午12时,PM2.5超过400点,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了“非常危险水平”。过去引以为傲的蓝天白云如今成了新加坡人最奢侈的想象,市区里熟悉的高楼大厦现在朦胧不清,路上行人稀落,一个个口罩背后的眼神令外人感叹。在新加坡的社交网络上,有网友
城管,在中国,似乎是个说不完的市井故事。应该说,近年来,对城管执法过程中发生的暴力事件,无论城管是施暴者还是被施暴者,人们对这类新闻已经产生了疲劳感,但这次,“延安城管跳踩商户头部事件”少见地持续发酵。细细翻看这起事件的缘起、暴戾、处置、人肉、公关,以及机构人事等方方面面,就会发现这起事件其实是“城管困局”的典型样本。  让我们梳理这起事件的新闻碎片,看看城管的另一面。  为什么又是临时工?  延
没见识过艺考场面的人大概永远无法想象,一所高校附近,会在短短的几天内,聚集成千上万来自全国的考生,尽管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都会基于方便考生考虑,在全国其他重要城市设立分考点,但很多考生还是宁愿选择长途奔波来到高校本部报考。  与考前培训期间大量的钱财投入相比,艺考时花费的路费及食宿开销实在不算什么。“这么多年学艺术,多少钱都花了,还差最后考试这点钱吗?”  千万考生对于艺术梦的热衷,
长三角的朋友一直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的由来除了淘宝时享受“长三角包邮”优待,还源于江南的自然环境——当北方频频遭受沙尘暴、雾霾袭击时,海风总能帮助临海的城市吹出一个蓝天。  不过,這种优越感看起来马上就要成为历史。11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报告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雾霾日数变化呈东增西减趋势,华北、长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