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一生用过许多名号①,譬如:咏芝、润芝、泽东、二十八画生、石山、子任、允滋、泳芝、毛万山、马任、自任、涧西、李德胜、杨子任、赵东、事任、国彬等②。这些名号与毛泽东的经历和思想发展密切相关,大都有一段特殊的缘由和特定的寓意。一个时期以来,不少人撰文阐释“泽东”、“润芝”名号的由来和寓意,其中有许多不实之处,造成以讹传讹。笔者不揣冒昧,特将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罗列于下,略予辨析。
1有人说,毛泽东之所以取名“泽东”,“乃是因为,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毛泽东这条真龙是犯土性的土龙。土龙当然就要有东海之水润泽啦,于是毛泽东给自己起名叫‘泽东’,字‘润之’”③。
这种说法实在荒诞、离奇,完全是封建迷信的推测,神乎其神,实际没有丝毫根据,缺乏最起码的可信度。一个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事实是:毛泽东的名字根本就不是他本人取的。
2第二种说法是,“石伢子(毛泽东的乳名——笔者按)长大了,父亲请来了冲里识文断字的老人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顺应当时的习惯,还起了一个表字:润之。说是润泽东方的意思。”④
这种说法说毛泽东先有小名,后有大名,这符合普通农家孩子取名的惯例。但说“泽东”、“润之”是由同一位“识文断字的老人”同时取的,寓意“润泽东方”,这有悖史实。事实是毛泽东初字“咏芝”,改为“润之”,当是1914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后的事情(后文述及,此处不赘)。
3毛泽东诞生后,“按照韶山‘娘亲舅大’的规矩,八舅被请来为孩子取名。他沉思良久,口中念念有辞:‘东来紫气,泽润苍生,就给我的小外甥取名泽东,别号润之罢。”⑤
此说明确指出,“泽东”、“润之”是由毛泽东的八舅在其出生时起的,这完全是虚构。第一,倘若孩子须由舅舅取名的规矩是真的,那么也轮不到八舅,而应是七舅。七舅文玉瑞(1853—1920年)名正兴,字勃生,是外祖父文绵薰的长子,排行第七。七舅“耕读重训,一生忠厚持重”,曾充任房长、祠长。而且七舅生养子女众多,被认为是多子多福之人。毛泽东的母亲文氏在毛泽东之前,曾生有两个孩子,但均在襁褓中夭折。为了托福,文氏要毛泽东拜七舅为干爹⑥。第二,八舅“口中念念有辞:‘东来紫气,泽润苍生,就给我的小外甥取名泽东,别号润之罢’”云云,完全是故弄玄虚!众所周知“东来紫气”源于“紫气东来”这一典故。此典出自《列仙传》,说的是老子见周朝衰微,于是西出函谷关。关吏尹喜擅望气之术,他看到有紫气自东而来,知道将有非凡之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尹喜请老子写下《道德经》,然后放他出关⑦。唐代杜甫《秋兴》诗之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两句就是化用这一典故。《少年毛泽东的故事》运用神话典故的语言,凭空虚构这样一个生动逼真的故事情节,作者的用意何在?他给“百万小读者”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想象空间?第三,如前所说,毛泽东取号“润之”,不是呱呱坠地之时,而是毛泽东二十多岁以后的事情。
4还有人说,毛泽东诞生时,其父毛贻昌“翻阅《毛氏族谱》后”,方知“儿子是毛氏第二十代孙,按谱系应属‘泽’字辈,那么,另一个字又取什么好呢?”毛贻昌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晓得儿子虽然排行第三,但在存活的兄弟中居长,而古人常以东南西北对伯仲叔季,所以应该取‘东’字”。于是,“决定给儿子起名‘泽东’。这个名字不仅响亮动听,而且含有‘润泽东方’之意,含意极为深远”。还给毛泽东“取字‘咏芝’可是,毛泽东长大后并不喜欢这个带有女性色彩的字”。因从小仰慕湘军二号人物胡林翼,毛泽东“决定”用胡的字“润芝”,“并取其谐音改为‘润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和字就是这样诞生的”⑧。
这篇标题为《毛顺生给毛泽东起名字》的文章,有五处存疑。
其一,旧中国的农村,一般农家生子都是先取小名,到了读书的年龄时才取大名(也叫正名、谱名)。毛泽东的祖父毛恩谱一生清贫,迫于生计,不得不典当祖传的田产。毛贻昌当家理事时,家底微薄,外欠债务。凭着他一双勤劳的手,克勤克俭,多年后才逐步还清了债务,赎回了从父亲手里典当出去的田产。1936年毛泽东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我10岁那年,家里仅有15亩地”,全家“共5口人”,家境相当于“中农”。1904年以后才“达到‘富农’的地位”⑨。1893年毛泽东出世时,身处闭塞穷乡僻壤的毛贻昌正“负债累累”,为生计所困。就是这样一介普普通通的山民村夫,怎么可能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命以正名、谱名——“泽东”呢?
其二,毛贻昌只读过两年私塾,识的字只够记记小账而已⑩,根本不可能有如此才学,为其子取个“含有‘润泽东方’之意,含意极为深远”的名字。更不可能为之“取字‘咏芝’”。因为就某种意义而言,取字比取名还要考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对取名字形成了颇为复杂、严格的种种法则,字与名之间在字义上要求相互关联,相得益彰,在声韵上要求平仄对仗。“咏芝”当取自“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一语,寓意深刻,能取此字者,不说必须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起码也是个能识文断字的人,只“上过两年学”的毛贻昌多半是想不出来的。
其三,如果凭毛贻昌的的才学果真能给儿子“起个好名字”,那也不至于在“翻阅《毛氏族谱》后”,方知“儿子是毛氏第二十代孙,按谱系应属‘泽’字辈”。毛氏家族第6代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第一次修族谱时,就定了20代子孙的谱系,即“立显荣朝士,文方远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毛泽东出生前12年(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毛氏二修族谱,又续定了后20代子孙的谱系:“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凤雅列明章。”{11}自第7代始,毛氏家族就严格按照既定谱系取名了。毛贻昌是第19代,“贻”字辈。所以我们认为毛贻昌不用“翻阅《毛氏族谱》”也应该心知肚明“儿子是毛氏第20代孙”,“属‘泽’字辈”。
其四,即使“泽东”一名为毛贻昌所取,“东”字在毛贻昌看来,恐怕不见得有“长”之意。毛泽东出生前,其母文氏曾生过两个孩子,尽管都先后夭折,但按照规矩,毛泽东行三,不能“居长”。因此给他取的小名就叫“石三伢子”。《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中也明明写着:“毛泽东,字咏芝,行三……”既然如此,“东”字又怎么能作“长”意解呢?另外,毛泽东出生时,其弟弟们自然还没有出世,那么,也就不可能因为他“在存活的兄弟中居长”而取“长”意的“东”字。
其五,认为取名“泽东”之初,就有“润泽东方”的含义,是没有根据的。我们知道“泽”字是毛氏族谱中既定的辈份,尽管“泽”字与“东”字连在一起可以理解为“润泽东方”,但这毕竟是今人的理解,在没有根据之前,我们不可以把今人的理解强加于取名之人。尤其是说毛贻昌给儿子取名时有此深意更不可信。我们从毛泽东本人的多次自述中可以看到,毛贻昌是一个勤劳精明,善于经营,一心想发家致富的山民村夫,具有比较典型的农民意识。他为毛泽东设计好的角色是做一个致富的农民,或者是做一个会赚钱的生意人。有两件事最能说明这一问题。一是1906年秋至1909年夏,毛贻昌要儿子辍学在家,白天下田做雇工的助手,晚上帮自己记账。二是1907年,年方14岁的毛泽东为父亲所迫与比他大4岁的罗氏结婚{12}。这就足以说明毛贻昌从来没有认为或者指望毛泽东将来会出人头地,更不可能认定他会成为“真龙天子”。如此说来,毛贻昌怎么可能会在儿子的名字上大作文章呢?哪里会想到要儿子“润泽东方”呢? 那么“泽东”、“润之”的名号究竟是何人、何时所取?史实真相是怎样的呢?综合各种资料,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按照旧中国农村的惯例(孩子出生时先取小名,发蒙前后取大名)和毛泽东当年的家庭状况,“泽东”一名当在毛泽东上私塾前后由“识文断字”的长者所取。此人或许是族长,或许是亲戚,更可能是私塾先生。在没有发现新的确凿证据之前,我们只能作此不确定的推论。这比之那些貌似言之凿凿,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的“定论”要妥当些。至于取名“泽东”的原意是什么,只有当事人知晓了。
第二,旧中国传统习俗“男子二十冠而字”{13},《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疏曰:“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等,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男子20岁须举行冠礼,向世人昭示已经成人,行冠礼时依据正名之含义另立别名,称之为字。毛泽东出生于清朝末年,当时人们不一定严格照此传统行事,一定要“二十冠而字”。但取字也不会是在幼儿时期,更不会是呱呱坠地之时,可能是在发蒙前后取名的同时取字。
当时取的字不是“润之”,而是《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中所记的“咏芝”(毛泽民字咏莲,毛泽覃字咏菊)。联系取字要求,分析“咏芝”与“泽东”之间字义的关联,看不出“泽东”具有“润泽东方”的含义。“咏芝”在毛泽东本人来说的确很少使用,其原因不详。很可能是因为他认为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至于说毛泽东因为“咏芝”“带有女性色彩”而“不喜欢”的解释带有主观臆断的色彩。因为毛泽东经常使用“润芝”一号,如果说“咏芝”带有女性色彩,那么毛泽东喜欢用“润芝”该作何解释?
毛泽东改字为“润芝”的原因、时间及其经过是有案可稽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从“润芝”到“润之”的一点线索。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期间,曾与著名小说大师、报人张恨水进行过一次长达两个多小的促膝长谈,其间谈及两人的名号。毛泽东对“恨水”一名很感兴趣,请张恨水解释,张说:我原名“心远”,“恨水”是从李煜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中截取的笔名,取珍惜时光、时刻自勉之意。毛泽东笑说:“我也用过许多笔名……‘润芝’一名,便是在湖南一师时,杨怀中先生为我取的。有一次,我在给杨先生的信中署名‘毛学任’,杨先生问我何故?我说学一学梁任公(即梁启超)。杨先生便给了我一部《胡文忠公全集》要我读。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学习,胡字‘润芝’,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尚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以后,师生和好友们多叫我‘润芝’。”{14}1945年11月14日,张恨水将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比《新华日报》早一天刊登在重庆《新民报》副刊《西方夜谈》上,即署名毛润芝。
毛泽东的这段自述说得非常清楚:“润芝”一号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杨怀中(即毛泽东之妻杨开慧的父亲,原名杨昌济,留日时改名怀中)先生给取的,并非其他什么人所取。其时当在1915年4月以后。因为毛泽东是1913年春考取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第一师范学校,从杨先生的日记看杨与毛是自1915年4月5日开始亲密接触的{15}。这一年毛泽东已22岁。
从使用“润芝”一号开始,毛泽东也常用“润之”一号{16}。这一则是因为“之”乃“芝”的谐音;二则因为胡林翼亦号“润之”{17};三则因为“润之”与“泽东”的意义更为相近,二者匹配,相得益彰,具有“泽被东方,滋润大地”之含义(注意:只是在此时,名与号相匹配才具有此义)。此时的毛泽东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具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强烈自信,以改造中国、改造世界、“拯民于水火”为己任,自当非常热爱这一名号。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在与张恨水的谈话中没有提及“润之”一号呢?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谐音关系,“润之”易与“润芝”相混淆。二是1945年的毛泽东已成为党和人民的领袖人物,不再是年少气盛、咄咄逼人的年轻时代的毛泽东,自述名号自然是含蓄得多,考究得多,有意不提“润之”一号。他在谈“润芝”之前,就非常客气地说:“我也用过许多笔名,却无先生之名寓意隽永。”二者相较,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中国文坛有关毛泽东生平活动的各种题材的作品很多,其中不乏像阐释毛泽东名号这类的历史膺品。此类膺品的作者既未认真研究过历史,又不肯下点功夫进行调查研究,要么捡拾一点皮毛,不辨真伪,随意发挥,要么干脆向壁虚构,胡编乱造。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文风和学风。应本着对历史、领袖、读者、后人负责的态度,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写出经得住检验的文章。
注释:
①号,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后来也泛指名以外另起的字、笔名等。
②参见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③转引自晓峰、明军主编:《毛泽东之谜》A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④马晓春、刘玉琴编著:《毛泽东的故事》,21世纪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⑤《少年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少年报》1993年11月3日。
⑥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⑦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仙传》。
⑧戴孟厚:《毛顺生给毛泽东起名字》。《周末》1993年11月13日。
⑨⑩{12}[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2、94、96页。
{11}《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1881年编印。转引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13}《礼记·曲礼上》。
{14}刘伟:《毛泽东与张恨水细说笔名》。《华声报》1993年10月19日。
{15}参见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9页。
{16}参见《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出出版社1982年版,第509页。
{17}黎锦熙1915年4月至8月的日记中,有二十余处记载了与毛泽东的交往,称毛为“润之”。见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收稿日期】2002年1月
【作者简介】魏茂恒,男,1954年生,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讲师。
【责任编辑林屹】
1有人说,毛泽东之所以取名“泽东”,“乃是因为,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毛泽东这条真龙是犯土性的土龙。土龙当然就要有东海之水润泽啦,于是毛泽东给自己起名叫‘泽东’,字‘润之’”③。
这种说法实在荒诞、离奇,完全是封建迷信的推测,神乎其神,实际没有丝毫根据,缺乏最起码的可信度。一个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事实是:毛泽东的名字根本就不是他本人取的。
2第二种说法是,“石伢子(毛泽东的乳名——笔者按)长大了,父亲请来了冲里识文断字的老人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顺应当时的习惯,还起了一个表字:润之。说是润泽东方的意思。”④
这种说法说毛泽东先有小名,后有大名,这符合普通农家孩子取名的惯例。但说“泽东”、“润之”是由同一位“识文断字的老人”同时取的,寓意“润泽东方”,这有悖史实。事实是毛泽东初字“咏芝”,改为“润之”,当是1914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后的事情(后文述及,此处不赘)。
3毛泽东诞生后,“按照韶山‘娘亲舅大’的规矩,八舅被请来为孩子取名。他沉思良久,口中念念有辞:‘东来紫气,泽润苍生,就给我的小外甥取名泽东,别号润之罢。”⑤
此说明确指出,“泽东”、“润之”是由毛泽东的八舅在其出生时起的,这完全是虚构。第一,倘若孩子须由舅舅取名的规矩是真的,那么也轮不到八舅,而应是七舅。七舅文玉瑞(1853—1920年)名正兴,字勃生,是外祖父文绵薰的长子,排行第七。七舅“耕读重训,一生忠厚持重”,曾充任房长、祠长。而且七舅生养子女众多,被认为是多子多福之人。毛泽东的母亲文氏在毛泽东之前,曾生有两个孩子,但均在襁褓中夭折。为了托福,文氏要毛泽东拜七舅为干爹⑥。第二,八舅“口中念念有辞:‘东来紫气,泽润苍生,就给我的小外甥取名泽东,别号润之罢’”云云,完全是故弄玄虚!众所周知“东来紫气”源于“紫气东来”这一典故。此典出自《列仙传》,说的是老子见周朝衰微,于是西出函谷关。关吏尹喜擅望气之术,他看到有紫气自东而来,知道将有非凡之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尹喜请老子写下《道德经》,然后放他出关⑦。唐代杜甫《秋兴》诗之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两句就是化用这一典故。《少年毛泽东的故事》运用神话典故的语言,凭空虚构这样一个生动逼真的故事情节,作者的用意何在?他给“百万小读者”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想象空间?第三,如前所说,毛泽东取号“润之”,不是呱呱坠地之时,而是毛泽东二十多岁以后的事情。
4还有人说,毛泽东诞生时,其父毛贻昌“翻阅《毛氏族谱》后”,方知“儿子是毛氏第二十代孙,按谱系应属‘泽’字辈,那么,另一个字又取什么好呢?”毛贻昌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晓得儿子虽然排行第三,但在存活的兄弟中居长,而古人常以东南西北对伯仲叔季,所以应该取‘东’字”。于是,“决定给儿子起名‘泽东’。这个名字不仅响亮动听,而且含有‘润泽东方’之意,含意极为深远”。还给毛泽东“取字‘咏芝’可是,毛泽东长大后并不喜欢这个带有女性色彩的字”。因从小仰慕湘军二号人物胡林翼,毛泽东“决定”用胡的字“润芝”,“并取其谐音改为‘润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和字就是这样诞生的”⑧。
这篇标题为《毛顺生给毛泽东起名字》的文章,有五处存疑。
其一,旧中国的农村,一般农家生子都是先取小名,到了读书的年龄时才取大名(也叫正名、谱名)。毛泽东的祖父毛恩谱一生清贫,迫于生计,不得不典当祖传的田产。毛贻昌当家理事时,家底微薄,外欠债务。凭着他一双勤劳的手,克勤克俭,多年后才逐步还清了债务,赎回了从父亲手里典当出去的田产。1936年毛泽东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我10岁那年,家里仅有15亩地”,全家“共5口人”,家境相当于“中农”。1904年以后才“达到‘富农’的地位”⑨。1893年毛泽东出世时,身处闭塞穷乡僻壤的毛贻昌正“负债累累”,为生计所困。就是这样一介普普通通的山民村夫,怎么可能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命以正名、谱名——“泽东”呢?
其二,毛贻昌只读过两年私塾,识的字只够记记小账而已⑩,根本不可能有如此才学,为其子取个“含有‘润泽东方’之意,含意极为深远”的名字。更不可能为之“取字‘咏芝’”。因为就某种意义而言,取字比取名还要考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对取名字形成了颇为复杂、严格的种种法则,字与名之间在字义上要求相互关联,相得益彰,在声韵上要求平仄对仗。“咏芝”当取自“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一语,寓意深刻,能取此字者,不说必须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起码也是个能识文断字的人,只“上过两年学”的毛贻昌多半是想不出来的。
其三,如果凭毛贻昌的的才学果真能给儿子“起个好名字”,那也不至于在“翻阅《毛氏族谱》后”,方知“儿子是毛氏第二十代孙,按谱系应属‘泽’字辈”。毛氏家族第6代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第一次修族谱时,就定了20代子孙的谱系,即“立显荣朝士,文方远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毛泽东出生前12年(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毛氏二修族谱,又续定了后20代子孙的谱系:“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凤雅列明章。”{11}自第7代始,毛氏家族就严格按照既定谱系取名了。毛贻昌是第19代,“贻”字辈。所以我们认为毛贻昌不用“翻阅《毛氏族谱》”也应该心知肚明“儿子是毛氏第20代孙”,“属‘泽’字辈”。
其四,即使“泽东”一名为毛贻昌所取,“东”字在毛贻昌看来,恐怕不见得有“长”之意。毛泽东出生前,其母文氏曾生过两个孩子,尽管都先后夭折,但按照规矩,毛泽东行三,不能“居长”。因此给他取的小名就叫“石三伢子”。《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中也明明写着:“毛泽东,字咏芝,行三……”既然如此,“东”字又怎么能作“长”意解呢?另外,毛泽东出生时,其弟弟们自然还没有出世,那么,也就不可能因为他“在存活的兄弟中居长”而取“长”意的“东”字。
其五,认为取名“泽东”之初,就有“润泽东方”的含义,是没有根据的。我们知道“泽”字是毛氏族谱中既定的辈份,尽管“泽”字与“东”字连在一起可以理解为“润泽东方”,但这毕竟是今人的理解,在没有根据之前,我们不可以把今人的理解强加于取名之人。尤其是说毛贻昌给儿子取名时有此深意更不可信。我们从毛泽东本人的多次自述中可以看到,毛贻昌是一个勤劳精明,善于经营,一心想发家致富的山民村夫,具有比较典型的农民意识。他为毛泽东设计好的角色是做一个致富的农民,或者是做一个会赚钱的生意人。有两件事最能说明这一问题。一是1906年秋至1909年夏,毛贻昌要儿子辍学在家,白天下田做雇工的助手,晚上帮自己记账。二是1907年,年方14岁的毛泽东为父亲所迫与比他大4岁的罗氏结婚{12}。这就足以说明毛贻昌从来没有认为或者指望毛泽东将来会出人头地,更不可能认定他会成为“真龙天子”。如此说来,毛贻昌怎么可能会在儿子的名字上大作文章呢?哪里会想到要儿子“润泽东方”呢? 那么“泽东”、“润之”的名号究竟是何人、何时所取?史实真相是怎样的呢?综合各种资料,我们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按照旧中国农村的惯例(孩子出生时先取小名,发蒙前后取大名)和毛泽东当年的家庭状况,“泽东”一名当在毛泽东上私塾前后由“识文断字”的长者所取。此人或许是族长,或许是亲戚,更可能是私塾先生。在没有发现新的确凿证据之前,我们只能作此不确定的推论。这比之那些貌似言之凿凿,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的“定论”要妥当些。至于取名“泽东”的原意是什么,只有当事人知晓了。
第二,旧中国传统习俗“男子二十冠而字”{13},《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疏曰:“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等,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男子20岁须举行冠礼,向世人昭示已经成人,行冠礼时依据正名之含义另立别名,称之为字。毛泽东出生于清朝末年,当时人们不一定严格照此传统行事,一定要“二十冠而字”。但取字也不会是在幼儿时期,更不会是呱呱坠地之时,可能是在发蒙前后取名的同时取字。
当时取的字不是“润之”,而是《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中所记的“咏芝”(毛泽民字咏莲,毛泽覃字咏菊)。联系取字要求,分析“咏芝”与“泽东”之间字义的关联,看不出“泽东”具有“润泽东方”的含义。“咏芝”在毛泽东本人来说的确很少使用,其原因不详。很可能是因为他认为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至于说毛泽东因为“咏芝”“带有女性色彩”而“不喜欢”的解释带有主观臆断的色彩。因为毛泽东经常使用“润芝”一号,如果说“咏芝”带有女性色彩,那么毛泽东喜欢用“润芝”该作何解释?
毛泽东改字为“润芝”的原因、时间及其经过是有案可稽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从“润芝”到“润之”的一点线索。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期间,曾与著名小说大师、报人张恨水进行过一次长达两个多小的促膝长谈,其间谈及两人的名号。毛泽东对“恨水”一名很感兴趣,请张恨水解释,张说:我原名“心远”,“恨水”是从李煜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中截取的笔名,取珍惜时光、时刻自勉之意。毛泽东笑说:“我也用过许多笔名……‘润芝’一名,便是在湖南一师时,杨怀中先生为我取的。有一次,我在给杨先生的信中署名‘毛学任’,杨先生问我何故?我说学一学梁任公(即梁启超)。杨先生便给了我一部《胡文忠公全集》要我读。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学习,胡字‘润芝’,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尚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以后,师生和好友们多叫我‘润芝’。”{14}1945年11月14日,张恨水将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比《新华日报》早一天刊登在重庆《新民报》副刊《西方夜谈》上,即署名毛润芝。
毛泽东的这段自述说得非常清楚:“润芝”一号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杨怀中(即毛泽东之妻杨开慧的父亲,原名杨昌济,留日时改名怀中)先生给取的,并非其他什么人所取。其时当在1915年4月以后。因为毛泽东是1913年春考取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春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第一师范学校,从杨先生的日记看杨与毛是自1915年4月5日开始亲密接触的{15}。这一年毛泽东已22岁。
从使用“润芝”一号开始,毛泽东也常用“润之”一号{16}。这一则是因为“之”乃“芝”的谐音;二则因为胡林翼亦号“润之”{17};三则因为“润之”与“泽东”的意义更为相近,二者匹配,相得益彰,具有“泽被东方,滋润大地”之含义(注意:只是在此时,名与号相匹配才具有此义)。此时的毛泽东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具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强烈自信,以改造中国、改造世界、“拯民于水火”为己任,自当非常热爱这一名号。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在与张恨水的谈话中没有提及“润之”一号呢?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谐音关系,“润之”易与“润芝”相混淆。二是1945年的毛泽东已成为党和人民的领袖人物,不再是年少气盛、咄咄逼人的年轻时代的毛泽东,自述名号自然是含蓄得多,考究得多,有意不提“润之”一号。他在谈“润芝”之前,就非常客气地说:“我也用过许多笔名,却无先生之名寓意隽永。”二者相较,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中国文坛有关毛泽东生平活动的各种题材的作品很多,其中不乏像阐释毛泽东名号这类的历史膺品。此类膺品的作者既未认真研究过历史,又不肯下点功夫进行调查研究,要么捡拾一点皮毛,不辨真伪,随意发挥,要么干脆向壁虚构,胡编乱造。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文风和学风。应本着对历史、领袖、读者、后人负责的态度,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写出经得住检验的文章。
注释:
①号,原指名和字以外另起的别号,后来也泛指名以外另起的字、笔名等。
②参见陈玉堂编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③转引自晓峰、明军主编:《毛泽东之谜》A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④马晓春、刘玉琴编著:《毛泽东的故事》,21世纪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⑤《少年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少年报》1993年11月3日。
⑥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⑦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列仙传》。
⑧戴孟厚:《毛顺生给毛泽东起名字》。《周末》1993年11月13日。
⑨⑩{12}[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2、94、96页。
{11}《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谱》,1881年编印。转引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13}《礼记·曲礼上》。
{14}刘伟:《毛泽东与张恨水细说笔名》。《华声报》1993年10月19日。
{15}参见杨昌济:《达化斋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9页。
{16}参见《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出出版社1982年版,第509页。
{17}黎锦熙1915年4月至8月的日记中,有二十余处记载了与毛泽东的交往,称毛为“润之”。见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收稿日期】2002年1月
【作者简介】魏茂恒,男,1954年生,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讲师。
【责任编辑林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