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的心声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58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渔,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初著名的戏剧作家和理论家。他的著作很多,除戏剧外,还有书序、传记、史论、杂说、论赞、碑铭、诗词等,共几十种。他还开过芥子园书铺,编辑、刻印了许多书、画。在中国文化史上,李渔是一位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人物。
  李渔的作品,在当时就“曲弊歌儿之口,书饱文人之腹”(《笠翁余集自序》),并且深受国外重视,“百济之使,维舟而求;鸡林之贾,辇金而购”(余怀:《笠翁偶集序》)。今天,人们对李渔的著作,尤其是他的戏剧理论,已经日渐重视起来,但对他的为人,似乎仍然囿于成说,这对深入研究李渔,是有不良影响的。本文拟以《笠翁诗集》中的一些诗篇为根据,谈谈李渔的一些优秀品质,以期人们对他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对李渔的评价,历来就很不一样。赞赏他的人,说其作品“大多寓道德于诙谑,藏经术于滑稽,极人情之变,亦极文情之变”(包:《李先生一家言全集叙》);“匠心独造,无常师,善持论,不屑屑依附古人成说”(丁澎:《笠翁诗集序》);“于二十一史,靡不根盘节解,条入叶贯,间取其源流同异而以意断之。有翻案,有定案,不执己见,不依人墙宇,不立非非之堂,不矜察察之照,而究归于理之所然,心之所安而止”(王仕云:《笠翁别集序》)。这些评论家都是李渔的知音,可是这样的人,当时并不多。“誉者渐多识者寡”,称赞李渔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可是能够领会深意的却很少。至于一般腐儒,则认为李渔“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笠翁偶集序》)。还有一些人非常鄙视他,例如《西楼记》作者袁于令说:“李渔性龌龊,喜逢迎,游缙绅间,喜作词曲小说,……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也。”(《娜如山房说尤》卷下)到了现代,论者一般认为李渔是封建时代达官贵人的“清客”;也有人为他惋惜,说腐化的生活作风,伤了这位艺术天才。(《李渔生平事略》,《剧本》一九五七年三月号)
  李渔自己在家书中说过:“客中买婢是吾之常”。又曾自称是“好色的登徒子”。他的戏班子里的女演员,既是他的艺徒,又是他的姬妄,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很荒唐的。至于“清客”问题,李渔自己曾说:“乳发未燥,即游大人之门。今且老矣,满朝朱紫半是垂青顾盼之人。”(《与陈学山少宰》)很清楚,李渔所以能走南闯北,成就他的一番事业,是和一些达官贵人的资助分不开的,因此,李渔也给他们说过许多恭维话,以博得他们的欢心,这是李渔不同于清高的文人和处在底层的民间艺人的地方。然而,他也不同于一般趋炎附势的无耻文人。李渔有自己的骨气和风格。
  研究李渔的品质,可以从他的生平、著作、交谊等许多方面去探究,而他直抒胸臆的诗词,最能传达他的心声,表明他的人格。他的戏曲,要演给观众看,不能不适合观众的口味;一些应酬诗词,也不得不随习俗,作一些言不由衷之词;独有这些诗词,全是任情而发,并无虚假,因而成为我们研究李渔品质的可靠材料。
  李渔幼时,生活在一个药商家庭。他聪敏伶俐,伯父常得意地带他出入“大人之门”,家人都希望这孩子将来能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可是李渔走科举之路很不顺当,一生只是个“府库生”,从未能取得功名和一官半职,这对他的思想发展影响很深。他有几首诗谈到这方面的事。在《清明日扫先慈墓》中,他说:“三迁有教亲何,一命无荣子不才。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因为未能中举做官,他感到对不起母亲的一番苦心,心情很沉重。在三十岁生日时,他写了《凤凰台上忆吹箫》,其中说:“闺人也添一岁,但神前祝我早上青云待花封”,而他自己只能“持怀叹息”,说“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醺”。面对妻子的期待,心情也是十分惆怅的。可是后来有一次落第,心情却有些不同了,在给同时下第者的诗中,他愤愤地说:“酒少更宜赊痛饮,愤多姑缓读《离骚》。姓名千古刘在,比拟登科似觉高。”这时的李渔,已经有些看不起科举了。最后一次应试,在路上听说战事影响,不能前去,便高兴地回家转,有诗说:“正尔思家切,归期天作成。诗书逢丧乱,耕钓俟升平。”(《应试中途闻警归》)李渔科举应试,在明末动乱年代,屡试不中。他想等到升平之世再说,可是到了清初,他再也没有赶考,最后选择了“吃戏饭”的道路。他认为:“虽裨史传奇,亦大有关于人心世道”(《笠翁一家言全集弁言》)。李渔没有能够做官,倒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写戏,也是为了人心世道。这是我们研究李渔时不应忽视的。
  李渔对于统治阶级的苛政暴行是坚决反对的。他写过一首《一丛花·题画》,词曰:“绝无人处有人家,不畏虎狼耶?因避人间苛政苦,才甘受,猿鸟波渣。还怕招摇,只愁牵引,不敢种桃花。”反苛政的主题十分明显。
  在明末清初战乱时期,李渔曾经过了一段“腹枵十日尚宵奔”的避难生活,目击官军的残暴,人民的痛苦,感慨万端,发而为诗,在《甲申纪乱》中写道:“贼多请益兵,兵多适增厉。兵去贼复来,贼来兵不至。兵括贼所遗,贼享兵之利。如其吝不与,肝脑悉涂地。……贼心犹易厌,兵志更难遂。……既为乱世民,蜉蝣即同类。”李渔怒斥官军比“贼”还坏,充满了对不幸人民的同情。
  战乱中,书籍遭灾,李渔有感而发,写了《吊书四首》,其中有“将军偶宿校书台,怒取缣缃入灶煨。国事尽由章句误,功名不自揣摩来。三杯就千编绝,一饭炊成万卷灰。……”“心肝尽贮锦囊中,博得咸阳片刻红。终夜敲推成梦呓,半生吟弄付飘风。文多骂俗遭天谴,诗岂长城遇火攻。切记从今休落笔,兴来础咄只书空。”对古今统治者焚书暴行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清军入关,下“发令”。一六四五年,李渔当时在金华,也被迫剃了头。他几次在诗中对此有所反应。《丙戌(一六四六)除夜》中有“戌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丁亥(一六四七)守岁》中有“骨立先成鹤,头髡已类僧。每逢除夕酒,感慨易为增”之句。另外,还有《发二首》,其中一首说:“晓起初闻茉莉香,指拈几朵缀芬芳。遍寻无复簪花处,一笑揉成委道旁。”对新来的统治者的这一强制政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从李渔对待贫富贵贱的态度看,就更能了解他的为人。李渔曾作《吴钩行》,表达他要用宝剑怒斩不平的雄心,但又觉得无从下手:“把酒看吴钩,吴钩光陆离。不平事满眼,欲试宜先谁?”
  世上的不平,来自贫富贵贱的悬殊。李渔认为贫富贵贱不变是永远不变,也很难说富贵者就好。他说:“千金置一棺,奉为死者宫。焉知含敛后,不与贱者同。”(《捕蚤二首》)又说:“荆棘世所贱,覆垣有贵时。牡丹王诸花,结实逊凡枝。物无论好丑,于世各有资。贱为贵人薄,愚受智者嗤。处恒则皆然,遇变非所知。恒变若转毂,存此以验之。”(《和白乐天齐物二首》)很明显,李渔的同情是在贫贱者一边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金钱的讽刺。他写过一首《颂钱神》,诗日:“天下神无算,惟君擅异灵。力能倾上帝,气可吸沧溟。……历久才相识,诚哉第一流。几文疏骨肉,屡贯易恩仇。得此千祥集,离君万事休。他时天地缺,还仗汝来修。”笑骂的是金钱,指斥的不正是拥有钱财的为富不仁者吗?
  李渔由于才华出众,诙谐滑稽,才使得公卿富豪竞相邀请,以解寂寞,而李渔却并未因此就嫌贫爱富。有一次,他在吴兴,受到当地富豪的热情款待,便把这情形写诗告诉朋友:“吴兴地主尽怜才,队队旌旗入草莱。……但苦民间寥落甚,非官不送酒钱来。”(《吴兴喜遇寄湖上诸同人》)这诗说明能请得起李渔的只有官僚地主,而李渔在酒宴之余想到的却是民间的疾苦。
  别看李渔常常“游大人之门”,他其实是具有一身傲骨的。他颇以才自负,并非摧眉折腰之辈。他蔑视“道学气”,“书本气”,“禅和子气”。他说:“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如候虫宵犬,有触即鸣,非有摹效希冀于其中也。”(《一家言释义》)他把自己的全集取名为“一家言”,可见其独立的风格。
  李渔有傲骨,因此吃了不少亏,但并不后悔。“昔着貂鼠衣,今乏鹿皮帽。今籴论升米,昔有余谷粜。伤哉日以贫,致此皆由傲。莫似善交人,金多欲盈窖。”(《偶感》)这说明李渔曾经因傲致贫。但他认为:“因贫才能乐,为傲始能闲”,不仰人鼻息,宁可受穷,也不伤骨气。
  对待虚伪的世情,李渔是“人以面交我,我亦交以面。借伪全吾真,庶几两无怨”(《赠郭去疑》)。借伪全真,这是李渔的处世方法,我们研究李渔,应该辨其真伪,才不至于有所偏颇。
  李渔著书三十年,演戏十余省,想借这些对世道人心有所匡正。“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著书三十年,于世无损益。但愿世间人,齐登极乐园。纵使难久长,亦且娱朝夕。一刻离苦恼,吾贵亦云塞。”(《偶兴》)好心的李渔,希望至少能带给人间一点暂时的快乐。这愿望,当然部分地是实现了的,其影响也是长远的。但他终其一生,并未能见到“齐登极乐园”的世界。人们羡慕他出入公卿之门的生活,他回答说:“十日有三闻叹息,一生多半在舟船。同人不恤饥驱苦,误作游仙乐事传。”(《和诸友称觞悉次来韵》)他曾经写过不少“安贫”诗,常常希望隐居山中,远隔市尘。晚年,终于定居于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在《山居杂咏》中,他说:“半生长蹙额,今日小开颜。绿买田三亩,青赊水一湾。妻孥容我傲,骚酒放春闲。”强调的还是一个“傲”字。
  综上所述,从发自内心的那些诗篇考察,出入“大人之门”的李渔,竟是一位对人民同情,反对苛政暴行,愤世嫉俗,独立不倚,有才华,有良心的可敬人物。李渔离开人世,已经三百年了。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掌握马列主义的评论家们一定能够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一九八一年二月一日
其他文献
美国这个国家,对招贴画(即宣传画)和书籍插图(包括封面画)是很重视的。他们专门设立有“招贴画、插图协会”,负责经常地开展推动招贴画、书籍插图封面画创作的工作,例如,每年都要举行招贴画、书籍插图封面画作品比赛评奖。所以,在美国,招贴画和书籍插图封面画创作相当繁荣。  一九八○年春季,经美国出版界友好人士弗兰克·泰勒先生的热情推荐,由美国“招贴画、插图协会”提供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和成都市举行了《美
著名央视主持人。1968年生于安徽,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1996年起,17次主持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6年离开央视,担任北京演艺集团首席演出官。2018年,其主演的话剧《情书》在全国巡演。  6月底的北京午后,典型的桑拿天。一个容纳200人的会场坐满了人,开着空调仍止不住闷热,每个人都在用手扇风,焦灼地等待着。这是话剧《情书》发布会现场——16个城市24场巡演之后,它终
1 9 8 2 年冬,刘海粟第九次登上黄山,描摹奇峰、云雾与古松。  提到刘海粟,人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人体写生”。在新文化运动初期,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用“风流成性”“禽兽不如”形容他的人比比皆是。  这位颇具争议的画家,从逃婚创办上海美专,到多次在国外办画展、宣传中国绘画精髓,再到95岁去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他的一生“叛逆又自大”,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刘海粟的传奇故事
评介儿童文学丛刊《朝花》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儿童文学丛刊《朝花》,于一九八○年二月创刊,虽然至今才出版了四期,但已经可以看出,她是有着自己的特色的。  我国儿童文学的队伍本来就比较薄弱,经过十年浩劫,就更显得布不成阵。所以,老作家严文井在对《朝花》的希望中,第一句就是“希望《朝花》能成为培养儿童文学新人的沃土。”《朝花》没有辜负老作家和广大读者的希望,在沃土里播下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
崔传刚  年近90的巴菲特本已乐天知命,最近却有些烦恼。在短短十几天里,美国股市先后4次触及7%的单日跌幅,导致多次“熔断”(交易暂停)。这不仅让年轻投资者目瞪口呆,连巴菲特也承认自己有点晕菜。要知道在今年以前,被称为“股神”的他只见过一次美股熔断。  巴菲特从11岁就开始学习投资,知道每隔十年八年市场必然有一次巨幅调整。上一次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2020年初,美股已经持续了10多年牛市,这
介绍福武直《当今日本社会》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了几年的恢复和重建,于一九五五年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所谓“经济起飞”。一九六○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世界第七位,一九六八年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苏联。一九七三年开始的殃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能源危机给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加之国内日益尖锐的政治、社会矛盾和在国际贸易竞争方面的挫折,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于是,日本国内出现了关于今后发
政治读物,假若你还是板起面孔,连一点儿笑模样都没有,总是讲些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理论,我可真有点儿烦了。“岁岁年年人不同”了,谁还总是喜欢“年年月月花相似”呢?“文如看山不喜平”,平庸呆板人自扔。  文章,“以意为主”,这固然不错,但文采也不可小视。政治读物能否做到引人入胜,看来是文采问题,其实是文风问题。“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史无前例”的年代,政治读物身价最高,但大都板起面孔去教训人。连喜
张大诺,1972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曾任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编辑记者,现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志愿者联合会培训导师。  有人说他是个“疯子”,历时20年、1万多小时,只为教一帮对生活绝望,甚至想要轻生的残疾人写作;有人说他是个“傻子”,他的学生有的连小学都没上过,字都不认得几个,能教出个啥?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说:“我只是尽自己最大力量去帮助这些心怀梦想的人。”他就是张大诺,被称为
金恩熙。又译为金银姬,1972年生,韩国金牌编剧。2006年参与写作《那年夏天》,由此开始编剧生涯。代表作有《死因》《幽灵》《三日》《信号》等。  夜幕降临,成千上万面目狰狞的丧尸“复活”,四处狂奔追逐着活人,那些被他们咬中的人继而又变成丧尸,循环往复,鲜血四溅。  这是由美国著名的流媒体公司奈飞(Netflix)和韩国本土班底合作打造的网剧《王国》系列中的画面。这部古装丧尸剧去年播出了第一季,在
《文汇报》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刊登陈家懋和石云同志两篇文章,对小说《她的代号白牡丹》提出不同看法。  这是一部通俗性的流行小说,出版后《文汇报》曾改编为连载小说《丹华》,有些广播电台或电视台也改编为连续广播剧或电视剧,是一本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出版物。出版者的“内容提要”说,“该书是根据轰动中外的伞兵团起义的真实故事进行艺术创作的”。  陈家懋同志是三十三年前组织国民党伞兵起义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