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诗词单元教学探析

来源 :中学语文·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典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尝试以单元为单位,将微观切入和宏观把握相结合,引领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对文本进行准确的理解和鉴赏品味,以此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典诗词;单元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八首经典诗词,这些作品,时代与体式不同,手法和情感各异。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每一首诗词,并结合各自的特色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短歌行》的因声求气,《归园田居》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运用等,从不同角度设计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最后再加以整合,取得了较好的单元教学效果。下面是《声声慢》这一首诗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反复诵读,因声求气,学会在吟诵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阅读诗词,随诗文节奏的变化来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因声求气”之说古已有之,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是这种说法的代表,而且指出了诵读这种具体的做法。“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这些观点,特别是在已经失去了古代语言氛围的今天,更显得重要,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诵读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情感契合的境界。
   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笔者设计了以诵读为引领的导入方式,带领全班同学在诵读中体会,在诵读中深入,既复习了旧课,又营造了诵读的氛围。
   1.全班同学共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师生回忆总结本词的情感——忧愤与旷达。
   2.挑选一名同学有感情地诵读《短歌行》,并总结本诗的情感——渴望招贤纳才、建功立业。
   3.导入新课:李清照的《声声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二、(大致翻译,披文入情)结合注释,利用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以析古文之法阅读,力争大致翻译,披文入情,初步理解古典诗词的情感方向。
   古典诗词,顾名思义首先是“古文”,里面必然会涉及到诸如一词多义、特殊词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如果对这些词句不理解,就难以把握词句背后的情感与观点。例如2020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就选择了唐朝诗人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一诗。
   这首奉和诗中有很多文言色彩很浓的地方,例如“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抱疾”(生病,本诗中可从后文“重瞳健”得知,皮日休患的是眼疾)、“见”(见字用法,用来指说话人自己,指称性副词,表示对方对自己怎么样)、“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旧时指按照别人所赠之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期”(约定)、“因”(趁)、“宽使织”(即“使织宽”,意为能使笼子织的更宽阔。诗人远离官场,身心自由,所以把自己比作“栖野之鹤”,因此能把束缚自己的笼子织得更广阔。实指自己未在朝为官,因此不受某些束缚,能自由自在),只有准确理解这些文言词句,对诗歌进行大致翻译,才能进行接下来的鉴赏。
   本节课中,在鉴赏开始之前,笔者首先设计了翻译古诗词的环节,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先理解再鉴赏,只有披文才能入情,要求每一位同学平时充分利用注释和平時的文言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这首诗词进行大致翻译。翻译结果如下:
   四处寻找,四下无人,冷清一片,凄凉惨淡让我倍感悲愁哀伤。虽然还是秋季,但是天气忽暖忽冷,变化无常,真让人无法安睡。无奈之下,端起酒杯,可是这两三杯淡酒怎么能挡得住黄昏渐紧的秋风啊!正伤心时,忽闻几声凄厉的雁鸣,那正是当年随我一起南渡的孤鸿。
   西风过后,菊花凋零,堆满了地面,我当年最爱的菊花,如今哪还有心思采摘?唉,这日子真得难熬,一个人独自守在窗前,怎样才能挨到天黑!突然间,又下起了一阵秋雨,这绵绵不断冷雨打在如扇的梧桐叶上,淅淅沥沥,更添忧伤,这光景,一个“愁”字如何能概括得尽呢?
   其实,翻译的过程也是锤炼语言和欣赏的过程,翻译过后,学生的诵读更加自信,欣赏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了。
   三、(比较阅读,感受基调)在翻译之后,初步激发起学生诵读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诵读的形式感受诗词的语言节奏和情感基调。
   1.全体同学背诵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体会并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其感情基调——快乐、自在。
   2.全班女同学共同背诵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体会并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其感情基调——慵懒、闲愁。
   3.同是李清照的诗词,这首《声声慢》和这两首词的情感基调完全不同,请大家阅读品味一下。
   这个环节中注意调动不同的阅读形式,如个读、齐读、默读、朗读等,反复阅读,师生共同品味,总结出本词的感情基调——伤感、哀愁。
   三、(知人论世,体悟情感)关注注释(作者),知人论世,初步把握诗人的情感方向。
   诗言志,“言为心声”,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在特定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诗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诗人对某个问题或者时代的看法等等,都会在其诗歌中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解了这些,就可以在鉴赏之前初步定下感情基调。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在遭遇国破家亡一系列的磨难之后,晚年凄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对李清照生平经历和这首词写作背景的介绍,就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本词情感的领悟。
   教师提问:同为李清照,后两首词又同是写愁,为什么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呢?
   1.学生简单介绍李清照其人,教师适当补充(婉约派代表人物);    2.词人的生平经历,重点介绍这三首词写作的大致时期:
   《如梦令》:少女时期,家境优越,父母开明,生活自由快乐;
   《醉花阴》:新婚之后,门当户对,情投意合,常有离别,闲愁别恨;
   《声声慢》:北宋灭亡,国破家亡,被迫南渡,茕茕孑立,人间惨剧。
   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之后,再次思考本词所抒发的情感,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国破家亡沦落他乡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情感。
   3.师生在充分体会了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读这首词,就更容易把握诵读的旋律了。
   四、(鉴赏技巧,审美提升)思考手法,鉴赏技巧,让技巧引领自己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不同于其他的文学样式,诗歌的语言具有音乐性、凝练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不长的篇幅里抒发浓烈的情感,必须借助于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结合不同诗歌积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从“诗”的角度去发现和品味这些技巧的审美效果。如《短歌行》中的比喻和用典,《归园田居》中的白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对比和象征等,另外还有诸如视听结合、虚实结合和以动衬静等,都要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和品味。
   本节课的第四个环节,笔者设计了师生共同鉴赏理解诗词的表达技巧的内容。就表达技巧而言,《声声慢》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的,但是鉴于课堂时间问题,笔者重点选择了抒情方式和炼字这两点,带领学生进行欣赏品味,具体做法如下。
   教师引导提示:“愁”是一种抽象的、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东西,但我们却能够深切体会到词人的那种浓到化不开的愁情,词人是如何把这种情感传达出来的呢?
   要求同学们一边再次诵读,一边感受体会。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凄凄惨惨戚戚”“正伤心”“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坦率真挚,朴素诚恳;
   2.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瑟瑟的秋风,南飞的征鸿,憔悴的黄花,飘零的梧桐,沥沥的秋雨……所有这些景物都极力渲染了词人满腹的愁情,凄冷而又哀婉。
   3.巧用叠词,极富表现力:让学生举出一些流行歌曲中的运用叠词的例子,体会其抒情和音韵效果,再结合本词来进一步体会。
   叠词的运用可以增强诗句的韵律和节奏感,同时更加强化了词人遭受不幸之后的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4.师生共同诵读《声声慢》,再次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词人无人言说难以排遣的幽愁。
   五、(随堂训练,巩固渗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要让学生把当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融入和转化,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作业设计。在本节课最后,笔者精心设计了一道以李清照为话题的句子补写题,目的在于加深对李清照的了解和锤炼学生的语言。
   多媒体展示,完成训练:根据《声声慢》的文意,揣摩下面划线的句子,以“我喜欢”为开头,以李清照为描写对象,再拟写句子。
   常在书山中漫步,我收获很多,我热爱那些如珠玑般的文字,也喜欢那些独具风骨的文人:我喜欢           ;我喜欢豪迈又不失沉郁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
   答案示例:(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常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但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豪情。
   六、课堂小结:古典诗词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需要我们像理解文言文那样先理解诗词的字面含义,然后再知人论世,借助诗人所运用的技巧,反复诵读涵咏,披文入情,因像入境,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提高我们的理解水平和鉴赏没得能力。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声声慢》;
   2.优秀的古典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的独特的艺术匠心,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教后反思:
   古典诗词浩如烟海,作家灿若群星,流派异彩纷呈,吟咏鉴赏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典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学品位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因此,高考将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设定为必考内容。但是,由于不少同学平时不注意积累,古典诗词的阅读量少,或者只是泛泛而读,而且高考命题人又会不断变换命题的形式和角度,使考生感觉把握起来难度较大,在考场上对古诗词鉴赏题无从下手,导致学生失分严重。
   这种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考生在平时阅读诗歌的时候,只是停留在对诗歌意思的字面理解,不知道或者不重视从鉴赏的角度阅读和品味,是一种浅层次而且不系统的阅读。本人根据长期高中一线教学和多年高考备考的经验,认为古典诗词是“古+诗”,理解和鉴赏时要同时把它看成是古文和诗词,教师指导要到位,学生领会要用心,以析古文之法析之,以吟诗词之韵吟之,既重视对形式的把握,也重视对内涵的领悟。这个工作不能等到高三才开始,必须从高一就要重视,将篇章教学和单元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读和写、讲解和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古典诗词虽然博大精深,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以单元教学目标为引领,注重学生的宏观总体把握,同时注重选准角度抓好篇章教学,将整体教学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具体的文章教学实践中,有效结合,相得益彰,以读促写,就能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不仅能在将来高考的考场上游刃有余,而且还一定能够体会到品味美和鉴赏美的乐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一改过去语文教学重篇章不重单元,重词句不重整体的弊端,立足于不同文体,更加强调文体特色和宏观把握,注重提升学生的鉴赏与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能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进行全方位的体悟。古典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兼具古文和诗词的雙重特点,对它的鉴赏评价,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将篇章和单元、微观和宏观有效结合,加强对“读文”的训练,在“读懂”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真正提高学生在特殊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通联:安徽灵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与新教材设置的一种新教学内容,它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辨析、判断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语文学习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当下的整书本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与深入思考。本文对整本书阅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普通高
期刊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传承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若能从“释义”“解码”“评鉴”教学解读的三个层级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自愿、情理通透地学好传统语言的表达艺术,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和辨识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 文言文;释义;解码;评鉴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传承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民族文化的重
期刊
摘 要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深入理解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强化师生交流和互动合作,让阅读教学体现出探究性的特征。对话式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局部、深入和发散这四个环节展开,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从这四个环节出发来探索清晰、科学的教学路线,强化四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促进“四合一”。本文分析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并提出了“四合一”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期刊
摘 要 在当下中学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着作文语言平淡的问题。笔者以为,学生作文语言平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和语言表达技巧的缺乏。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图从根源上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办法。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们要从阅读与生活两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丰富知识储备的途径;针对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缺陷,我们要有的放矢地给学生传授具体的表达技巧,以此改善学生作文语言平淡的问题。   关键词 语言
期刊
摘 要 文本细读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运用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在散文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的空白之处,感受作品的个性化语言风格,分析作品的语篇背景,还原历史语境,采用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文本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些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散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文本细读;散文阅读;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精美的散
期刊
摘 要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载体。为了促进我国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的科学化和改革的发展,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阅读法、图表展示法,对美国SAT与我国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体裁、试题形式、考查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美国SAT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形式在体裁上来源广泛,注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及推理能力,这为我国高考语文文学类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中有提出两个全新概念,即核心素养与任务群,其中前者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要求,而后者则是语文教学活动实施与创新有效手段。为了能够进一步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本文则就高中语文任务群视角下的“读写共生”实施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中语文;任务群;读写共生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所以“读写共生”必不可少。而任务群作为新课改下的新概念,改变了传统单篇阅读思维,以此来开展“读写共
期刊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文言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当代中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对此,语文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明确自己的教学职责,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优化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
期刊
摘 要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最重要体现,因此,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极其重视作文教学。但由于许多高中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写作习惯,导致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无法适应作文教学的新目标任务,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杂乱无章、文不对题、辞不达意等问题。笔者以为,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缺乏思维能力所致。因此,本文针对高中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高阶思维训练进行了初
期刊
摘 要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一生充满了悲苦和磨难,艰辛与酸楚,最后默默地死在众人欢庆的日子里。在她如同草芥一般的性命随着声声爆竹化为烟尘之后,留给大多数读者的思考应该是对封建“四权”的阵阵声讨和对吃人社会的种种批判。时过境迁,女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此时,当我们再去咀嚼她的苦难好像渐渐失去了现实意义,与其站在思想的高地一味品尝苦难,不如留在人性的自然去感受它的美好与纯洁。   关键词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