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财政政策则是控制失业、促进就业的有利工具。通过对财政政策与失业理论的介绍及近年财政政策与失业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指出我国财政政策的作用与弊端,进而指出在失业背景下的我国财政政策选择。
[关键词]失业;财政政策;政府
[中图分类号]F8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52-0052-01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失业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各方关注的话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1 近期我国的失业情况
1.1 城镇失业率
市场经济的竞争、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必然造成企业的优胜劣汰、兼并破产,使原企业职工有可能下岗失业。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失业率保持在4.0%以上。而且我国的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及标准与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有出入的,登记失业率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失业情况,很难全面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
1.2 大学毕业生失业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一次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扩大到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灵活就业,升学,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工作等。但相关数据仍然无法令人满意,6月就业率仅为47%,9月初就业率上升为73%。2005年6月就业率为50%,9月初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5月底,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通过对这几年大学生就业率的观察,发现从2003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9月就业率保持在70%已成常态,这意味着每年约有30%的毕业生面临失业。
1.3 农村劳动力失业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作为劳动力的蓄水池,积淀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在人口总量中又占有较大比例,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现代部门,所以我国正是处于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政策的逐渐放宽,农村劳动力的失业问题暴露出来。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03年为65.6%,2004年为63.4%,2005年为62.3%。
2 缓解我国失业压力的财政政策选择
2.1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使金融机构能够清楚地判断风险,鼓励区域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对担保机构新增的贷款担保余额可研究实行奖励政策,探索对中小企业间联保、互保制度的支持方式;推动创业投资发展。
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财政支持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放到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创业与创新的风险上来,重点支持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支持技术开发初期的原始创新,通过改进对技术创新财政投入的绩效考评办法,处理好财政资金安全性、规范性与有效性的关系,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2.2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具体来说,首先,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考虑地方财政的实际困难,中央财政适当给予补助。在完善农业税制、落实各项改革政策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其次,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再次,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新增支出要确保主要用于农村。最后,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粮食综合能力建设及扶贫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国债资金的使用要向“三农”倾斜。
2.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有效支撑。如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必然要承担过度的社会职能,面临沉重的政策性负担,劳动力市场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妨碍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失业;财政政策;政府
[中图分类号]F8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52-0052-01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失业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已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各方关注的话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1 近期我国的失业情况
1.1 城镇失业率
市场经济的竞争、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必然造成企业的优胜劣汰、兼并破产,使原企业职工有可能下岗失业。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失业率保持在4.0%以上。而且我国的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及标准与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有出入的,登记失业率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失业情况,很难全面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
1.2 大学毕业生失业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一次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扩大到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灵活就业,升学,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工作等。但相关数据仍然无法令人满意,6月就业率仅为47%,9月初就业率上升为73%。2005年6月就业率为50%,9月初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5月底,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通过对这几年大学生就业率的观察,发现从2003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9月就业率保持在70%已成常态,这意味着每年约有30%的毕业生面临失业。
1.3 农村劳动力失业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作为劳动力的蓄水池,积淀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在人口总量中又占有较大比例,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现代部门,所以我国正是处于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政策的逐渐放宽,农村劳动力的失业问题暴露出来。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03年为65.6%,2004年为63.4%,2005年为62.3%。
2 缓解我国失业压力的财政政策选择
2.1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使金融机构能够清楚地判断风险,鼓励区域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对担保机构新增的贷款担保余额可研究实行奖励政策,探索对中小企业间联保、互保制度的支持方式;推动创业投资发展。
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财政支持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放到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创业与创新的风险上来,重点支持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支持技术开发初期的原始创新,通过改进对技术创新财政投入的绩效考评办法,处理好财政资金安全性、规范性与有效性的关系,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2.2 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具体来说,首先,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考虑地方财政的实际困难,中央财政适当给予补助。在完善农业税制、落实各项改革政策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其次,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再次,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新增支出要确保主要用于农村。最后,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粮食综合能力建设及扶贫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国债资金的使用要向“三农”倾斜。
2.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有效支撑。如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必然要承担过度的社会职能,面临沉重的政策性负担,劳动力市场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妨碍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