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结节性与单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limi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目前尚不清楚单结节性甲状腺肿(SN)与多结节性甲状腺肿(MNG)中甲状腺癌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因此,本Meta分析通过现存相关文献对比甲状腺癌在SN和MNG中发生率的差异。

方法

在MEDLINE、EMBASE、Scopus、Cochrane图书馆及参考文献表中检索评估SN和MNG中发生甲状腺癌的相关观察性、经典性和纵向研究。排除毒性结节的研究。两位独立研究者排除分歧,分别从各自的研究中摘录出描述性、有统计方法及研究结果的数据。Meta中应用随机效应模式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共14项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包括MNG患者23565例,SN患者20723例。大多数研究偏倚性中等。MNG患者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低于SN患者[累积比值比(OR)0.8,95%可信区间(CI)0.67~0.96,I2=35%)],亚组分析显示差别主要是因为该研究包括了来自美国之外的研究(OR=0.71,95%CI=0.60~0.83,I2=11%)。

结论

甲状腺癌在MNG中的发生率可能低于SN,尤其是在美国之外或者可能碘缺乏地区。

其他文献
小肝综合征是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概括了小肝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和防治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理清思路。
期刊
DNA修复基因Mus81是新近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现已发现其表达下调及基因突变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可能在肿瘤化疗敏感性调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则有望获得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对Mus8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化疗敏感性调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背景脱落的直肠腺癌活性细胞具有种植能力,术中直肠灌洗能减少这些活性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但尚无关于直肠灌洗和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关系的结论性的证据。方法分析人群登记库中1995~2002年行直肠癌前切除术且随访5年患者的资料。直肠灌洗均由外科医生慎重执行。全国直肠癌患者有97%在统计范围内且随访率达98%。结果分析4677例患者资料(3749人接受直肠灌洗,851人未行,77人失访);灌洗组52.0%
期刊
期刊
肿瘤最显著的代谢特征是高效糖酵解,即Warburg效应。肿瘤糖酵解活跃程度与肿瘤生长速度和侵袭性密切相关。尽管肿瘤高效糖酵解机制涉及癌基因事件,但糖酵解关键酶异常在肿瘤Warburg效应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己糖激酶Ⅱ(HK-Ⅱ)在恶性肿瘤中表达、亚细胞分布和酶动力学改变更显著,并且与肿瘤特征性代谢表型、细胞增殖和凋亡调节密切相关。HK-Ⅱ可能是探索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微创外科是二十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之一,以切口小、创伤轻、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迅速在外科各专业领域得以推广应用。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使微创外科的发展进入新的一页。目前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已扩展到外科领域的各个分支,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腹腔镜微创外科,将掀起微创外科的又一次新技术革命浪潮。
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作为一种新式的保脾手术方式,伴随着微创治疗观念的深入及技术设备的进步,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这种手术方式主要适用于血液系统疾病、脾脏占位性病变及创伤性脾破裂等疾病的治疗和诊断。综合国内外近年来所开展的相关研究,其在手术的技术方法及手术的治疗效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就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目前的研究动态及其临床进展加以综述。
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残胃癌的诊出率逐年升高,其不同于传统胃癌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由于早期表现不典型,残胃癌的早期诊断一般不易实现,需要借助针对既往有胃大部切除术史的患者进行常规随访达到早期发现残胃癌的目的。在初次手术中,患者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残胃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及淋巴回流的改变为残胃癌的手术带来更多需要考虑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复习文献,从残胃癌的定义、临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