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陕西省15所高校大学生体育赛事参与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影响高校男大学生校内体育赛事参与的主因素在于普通大学生不能为学院争得荣誉,学生自行组织体育竞赛缺乏经费支持,高校体育赛事没有调动普通大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兴趣;影响高校男大学生校内体育赛事参与的主因素在于没有时间参赛,女大学生对校内体育赛事的参与兴趣和意愿不强,女大学生缺乏争强好胜之心、缺少体育锻炼的习惯,针对女性大学生的赛事较少。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赛事;参与度
降低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准入门槛、逐步扩大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发展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育赛事的参与度,有力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是满足广大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需求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运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参与度与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分析出影响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参与度的因素,进而基于研究结果构建陕西省高校校内赛事的发展路径,为促进陕西省高校校内赛事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1研究对象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700名大学生。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对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700份,其中男性大学生450人、女性大学生250人,回收率100%,有效率91.7%。
2.2实地调研法
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9月-10月间对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进行实地调研。
2.3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的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分析与讨论
3.1影响高校男性大学生校内体育赛事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首先、大多数校内体育赛事的参与者都是各个学院的体育精英学生或者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而普通学生由于竞技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不能代表班级或学院参加校内体育赛事;其次,现在高校大学生体育赛事的竞技气氛异常浓烈,各个学院为了争得校内学院间体育竞赛的名称,让具备优势运动能力的学生参赛,这也是普通大学生缺少参赛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再次、学校的体育器材不能满足需要,况且学校或学院也没能够学生自行组织体育竞赛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而且、部分高校校内缺少娱乐性和健身性、趣味性的体育赛事,没有调动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和兴趣。在影响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参与的主观因素方面中大部分的男性大学生认为自身参与体育竞赛的时间比较充裕,只有15%的学生参于体育赛事的时间不充足,而且有42%的大学生具有参与比赛的运动能力和技术,况且也较热衷于参与到比赛当中.但是,仍有51%的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任务较重,课程较多,这也是影响男性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主要原因。
3.2影响高校女性大学生校内体育赛事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首先,有76.5%的女大学生认为学习任务重,功课多,抽不出时间去参与到校内体育赛事的竞争中;其次、女大学生对校内体育赛事的参与兴趣和意愿不强,不想或不愿去参赛;再次,女大学生性格内向,少有争强好胜之心,缺少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对一些体育项目的技战术进行专项训练,对参与体育赛事热衷程度相对较低。此外,一些高校体育赛事的设置不合理,针对女性大学生的赛事较少;高校各个学院为争得荣誉,对有竞技优势的女大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忽视了普通大学生的训练,未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最后,高校校内体育设施、场地缺乏被校队或院队的体育精英学生占据,没有锻炼的空间和场地。
4结论与建议
陕西省高校校内赛事的发展路径;①建设完善学校体育锻炼设施;②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③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体育竞赛活动,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④校内体育赛事设置应将竞技性和休闲性、娱乐性相结合;⑤激发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赛事的兴趣;⑥校内体育赛事设置要突出健康、快乐体育理念,减少竞技性。
参考文献:
[1]李军.河南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2):98-101.
[2]金永.山西省独立学院校内体育竞赛开展现状[J].运动,2012,6(23):75-76.
[3]王义平,张诚.湖北省普通高校校内体育竞赛模式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11(6):709-711.
[4]周凱.河南省普通高校学生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3月(1):90-92.
[5]刘广路.普通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对学生素质的影响[J].衡水师专学报,2004,6(2):46-48.
[6]周凯.河南省普通高校学生校内体育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2010,7:138-190.
[7]李尚胥.浅谈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7,5:131.
[8]孙爱景.河南省普通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调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2(2):118-119 128.
[9]陈文杰.探讨普通高校学生校内群体竞赛的组织与实施[J].体育科学研究,2005,6(2):27-29 34.
[10]王爱玲等.高校校内群体竞赛的目的、组织与管理[J].教学与探索,2009,5(2):55-56.
作者简介:
王海峰(1977—),男,山东寿光人,副教授,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邮编:712100;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项目:编号Z10902150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赛事;参与度
降低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准入门槛、逐步扩大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发展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育赛事的参与度,有力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是满足广大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需求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运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参与度与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分析出影响高校校内体育赛事参与度的因素,进而基于研究结果构建陕西省高校校内赛事的发展路径,为促进陕西省高校校内赛事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1研究对象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700名大学生。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对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700份,其中男性大学生450人、女性大学生250人,回收率100%,有效率91.7%。
2.2实地调研法
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9月-10月间对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进行实地调研。
2.3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的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分析与讨论
3.1影响高校男性大学生校内体育赛事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首先、大多数校内体育赛事的参与者都是各个学院的体育精英学生或者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而普通学生由于竞技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不能代表班级或学院参加校内体育赛事;其次,现在高校大学生体育赛事的竞技气氛异常浓烈,各个学院为了争得校内学院间体育竞赛的名称,让具备优势运动能力的学生参赛,这也是普通大学生缺少参赛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再次、学校的体育器材不能满足需要,况且学校或学院也没能够学生自行组织体育竞赛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而且、部分高校校内缺少娱乐性和健身性、趣味性的体育赛事,没有调动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和兴趣。在影响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参与的主观因素方面中大部分的男性大学生认为自身参与体育竞赛的时间比较充裕,只有15%的学生参于体育赛事的时间不充足,而且有42%的大学生具有参与比赛的运动能力和技术,况且也较热衷于参与到比赛当中.但是,仍有51%的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任务较重,课程较多,这也是影响男性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的主要原因。
3.2影响高校女性大学生校内体育赛事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首先,有76.5%的女大学生认为学习任务重,功课多,抽不出时间去参与到校内体育赛事的竞争中;其次、女大学生对校内体育赛事的参与兴趣和意愿不强,不想或不愿去参赛;再次,女大学生性格内向,少有争强好胜之心,缺少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对一些体育项目的技战术进行专项训练,对参与体育赛事热衷程度相对较低。此外,一些高校体育赛事的设置不合理,针对女性大学生的赛事较少;高校各个学院为争得荣誉,对有竞技优势的女大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忽视了普通大学生的训练,未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最后,高校校内体育设施、场地缺乏被校队或院队的体育精英学生占据,没有锻炼的空间和场地。
4结论与建议
陕西省高校校内赛事的发展路径;①建设完善学校体育锻炼设施;②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③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体育竞赛活动,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④校内体育赛事设置应将竞技性和休闲性、娱乐性相结合;⑤激发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赛事的兴趣;⑥校内体育赛事设置要突出健康、快乐体育理念,减少竞技性。
参考文献:
[1]李军.河南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2):98-101.
[2]金永.山西省独立学院校内体育竞赛开展现状[J].运动,2012,6(23):75-76.
[3]王义平,张诚.湖北省普通高校校内体育竞赛模式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11(6):709-711.
[4]周凱.河南省普通高校学生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3月(1):90-92.
[5]刘广路.普通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对学生素质的影响[J].衡水师专学报,2004,6(2):46-48.
[6]周凯.河南省普通高校学生校内体育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2010,7:138-190.
[7]李尚胥.浅谈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7,5:131.
[8]孙爱景.河南省普通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调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2(2):118-119 128.
[9]陈文杰.探讨普通高校学生校内群体竞赛的组织与实施[J].体育科学研究,2005,6(2):27-29 34.
[10]王爱玲等.高校校内群体竞赛的目的、组织与管理[J].教学与探索,2009,5(2):55-56.
作者简介:
王海峰(1977—),男,山东寿光人,副教授,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邮编:712100;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项目:编号Z10902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