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改变思想,加强指导,彻底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计算器的使用有它的优越性,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但是也要认识到,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计算。例如,当没有计算器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对不?其次,还可以加强口算和估算。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而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如估计一定空间的人数,一段距离的长度、一个房间的面积、一定款项可购的货物数等等。通过口算和估算比计算器的优越性,吸引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同时彻底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二、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编排意图
新教材是运用了系统思想方法来编排计算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合为一个整体;二是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教法进行改革,首堂课即从整体上对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老教材采用的那种“小碎步”教学法,实质上一种“机械分割”思想的反映,是“还原论”的体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质上一个整体,它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过去我们为了教得“扎实”一点,把它们人为地进行分割,殊不知这种分割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孤立地看待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他们“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他们培养主动探求数学方法的精神,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兴趣。而新教材正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运用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后续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新教材的编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作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战性,所以教师就更不要有畏难的情绪。
实验老师要是能够认识到以上这几点,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对教材的担忧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创境激趣,培养品质,增强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
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次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针对小学生一见难题、简算题就产生畏难情绪的特点,我采取“每日一题”、“难题找家”、“谁是常胜将军”、“我的解法最奇特—— 一题多解”的方法鼓励学生在竞争中征服难题,战胜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解放思想,开放思维,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到时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7”的
生1:把7分成2和2,8+2=10,10+5=15。
生2:把8分成5和3,3+7=10,10+5=15。
生3:把8分成5和3,把7分成5和2,5+5=10,3+2=5,10+5=15。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7个,得15。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7个,一共15个。
生6:我早就知道7+8=15,所以8+7=15。
生7:我会算8+6=l4,所以8+7=15。
生8:2×7=14,14+l=15。
生9:2×8=16,16-1=15。
……
又如计算“15-6”,如果学生说用“6-5=1”,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认为他弄反了,且听他接着怎么说:“因为5只比6小1,所以只要在10里面减去一个1就可以了,等于9。”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你还能说只有某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吗?显然不能。至于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的问题,老师可以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关于老师们担忧的困难生的学习问题,倒是很值得考虑的。在课堂里如何关注这个弱势群体,也是我们迫待解决的问题。
五、关于练习与评价——讲究质量,改变形式,组织有效的联系,进行合理的评价
练习的有效不在于老师出了多少道题给学生,而在于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其习题的功能。比如让学生练10道题,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A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指名让学生回答,集体订正;B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先不出声。默算2分钟,然后再进行交流,再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或计算的窍门。很明显,后者才是更为有效的练习。
练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默算、听算,还有算法交流、找规律、相互出题、师生比赛、游戏等,特别是联系实际进行计算练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评价的时候,我们应当意识到,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这就意味着,有些学生可能会要到本学段结束的时候,才能达到每分钟算8~10题。教师应正视这个事实,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能急于求成。
计算器的使用有它的优越性,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但是也要认识到,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计算。例如,当没有计算器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对不?其次,还可以加强口算和估算。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而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如估计一定空间的人数,一段距离的长度、一个房间的面积、一定款项可购的货物数等等。通过口算和估算比计算器的优越性,吸引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同时彻底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二、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编排意图
新教材是运用了系统思想方法来编排计算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合为一个整体;二是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教法进行改革,首堂课即从整体上对计算方法进行研究。老教材采用的那种“小碎步”教学法,实质上一种“机械分割”思想的反映,是“还原论”的体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质上一个整体,它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过去我们为了教得“扎实”一点,把它们人为地进行分割,殊不知这种分割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孤立地看待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他们“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他们培养主动探求数学方法的精神,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兴趣。而新教材正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运用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后续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新教材的编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作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战性,所以教师就更不要有畏难的情绪。
实验老师要是能够认识到以上这几点,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多对教材的担忧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创境激趣,培养品质,增强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
给学生讲解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以次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特点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针对小学生一见难题、简算题就产生畏难情绪的特点,我采取“每日一题”、“难题找家”、“谁是常胜将军”、“我的解法最奇特—— 一题多解”的方法鼓励学生在竞争中征服难题,战胜困难,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解放思想,开放思维,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到时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7”的
生1:把7分成2和2,8+2=10,10+5=15。
生2:把8分成5和3,3+7=10,10+5=15。
生3:把8分成5和3,把7分成5和2,5+5=10,3+2=5,10+5=15。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7个,得15。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7个,一共15个。
生6:我早就知道7+8=15,所以8+7=15。
生7:我会算8+6=l4,所以8+7=15。
生8:2×7=14,14+l=15。
生9:2×8=16,16-1=15。
……
又如计算“15-6”,如果学生说用“6-5=1”,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认为他弄反了,且听他接着怎么说:“因为5只比6小1,所以只要在10里面减去一个1就可以了,等于9。”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你还能说只有某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吗?显然不能。至于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的问题,老师可以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关于老师们担忧的困难生的学习问题,倒是很值得考虑的。在课堂里如何关注这个弱势群体,也是我们迫待解决的问题。
五、关于练习与评价——讲究质量,改变形式,组织有效的联系,进行合理的评价
练习的有效不在于老师出了多少道题给学生,而在于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其习题的功能。比如让学生练10道题,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A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指名让学生回答,集体订正;B老师把10道题出示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先不出声。默算2分钟,然后再进行交流,再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或计算的窍门。很明显,后者才是更为有效的练习。
练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默算、听算,还有算法交流、找规律、相互出题、师生比赛、游戏等,特别是联系实际进行计算练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评价的时候,我们应当意识到,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这就意味着,有些学生可能会要到本学段结束的时候,才能达到每分钟算8~10题。教师应正视这个事实,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