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角膜波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屈光手术(ORK)程序指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应用德国爱丽丝八代准分子激光治疗仪ORK治疗系统对34例(48眼)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2.0 D)患者进行LASIK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散光及散光轴向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
【机 构】
:
050082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050082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050082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050082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角膜波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屈光手术(ORK)程序指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应用德国爱丽丝八代准分子激光治疗仪ORK治疗系统对34例(48眼)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2.0 D)患者进行LASIK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散光及散光轴向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UCVA)≥0.8者48眼(100%),UCVA≥1.0者47眼(98%),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47眼(98%),术后UCVA与术前BCVA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t=-0.538,P>0.05).术后残留散光度在1.00 D以内40眼(83%),在0.50 D以内15眼(31%),平均值为(0.69±0.40)D,散光轴位偏斜度均≤5..结论 ORK程序指导下的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患者男,45岁.因"间歇性头痛3天后双眼视力障碍1天"于2011年11月9日就诊于我院.患者8年前左眼被铁屑崩伤后行"球内异物取出、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11年9月21日左眼因"人工晶状体脱位"行"人工晶体调位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查体:视力:0D:0.4(矫正不应)OS:0.5(矫正不应).眼压:右:16mm Hg,左:32 mm Hg.双眼红绿色觉:(+),结膜无充血,角膜光滑
蓝色点状白内障是先天性白内障中较少见的类型,其发病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我们结合1例双眼发病患者资料及文献报告,对此类型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进行系统回顾。
2011年4月22日我院收治两例Stargardt病患者,并对该家系23名成员进行筛查,报道如下.例1患者女,24岁.因双眼视物模糊伴眼前黑影6年至我院就医.眼科检查:视力右0.06,左0.08,均矫正不应.双眼眼压均为15 mm Hg.双眼前节无异常.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色素紊乱呈颗粒状,中心凹反光消失,黄斑部椭圆形金箔样反光.Multifocal-ERG:双眼mERG六环密度幅值显著下降,提示
例1 男,26岁.2008年2月右眼被铁丝刺伤.杳右眼角膜外,丁达尔征(+).行CT检查排除球内异物及眼内损伤.有近似圆形直径2mm×2mm的角膜穿孔。
目的 对3~6岁学龄前儿童的散光值进行矢量分析,并研究睫状肌麻痹对散光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研究.2012年1-10月选取上海市杨浦区3~6岁儿童14 116例,其中男孩7 310例,女孩6 806例.平均年龄(4.0±0.8)岁.采用Canon RK-F1型全自动电脑验光仪对所有儿童行睫状肌麻痹前后的电脑验光,记录全眼散光及轴向;Zeiss 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每例均取右眼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以免误诊误治.方法 经脑系外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2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因出现眼部症状首诊眼科.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40±1.9)岁.所有患者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像检查以及复视、眼球突出度、眼眶颞部听诊、眼肌运动检查和非接触眼压检查.明确诊断后均行血管内栓塞手术.结果 20
目的 用广域数字化眼底成像系统(RetCamⅡ)对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用广域数字化眼底成像系统(RetCamⅡ)对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出生的7463例新生儿在出生后48~72 h检查.结果 被检查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率为12.22%.阴道产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生率高于剖腹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窒息新生儿的视网膜出血发生率为7.8%,非窒息新生儿发生
目的 用调制传递函数(MTF)客观分析散光对正常人眼角膜前表面光学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角膜前表面4 mm直径范围顺规散光456例(907眼),依散光度分为A(散光度≤0.50 D)、B(0.50 D<散光度≤1.00 D)、C(1.00 D<散光度≤2.00 D)、D(2.00 D<散光度≤3.00 D)、E(散光度>3.00 D)5组;逆规散光19例(22眼).用Sirius角
患者女,71岁.左眼睁不大,小于右眼,呈渐进性加重8年.于2011年10月入院.近1年患者偶然发现左眼球外侧红,局部点药治疗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4(+1.25×170→0.6)左眼0.2(-1.25-1.25×140→0.4),右眼上睑于角膜缘下1.5 mm,左眼上睑轻度肿胀,上睑遮盖全部瞳孔,眼睑不易翻转,中央及外眦处增厚变硬,左眼上直肌附着点处及颞侧球结膜充血,局部球结
目的 研究白内障摘除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对全眼高阶像差及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41例(6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根据病人植入人工晶体的意愿分为对照组(球面人工晶体组)30只眼和试验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组)30只眼.术后用i-Trace全功能视觉分析仪分析二组全眼、角膜、晶状体高级像差和球面像差及MTF值.结果 术后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