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格雷马斯的叙事语义理论基本点在于二元对立的观念, 运用相互关联或对立行动元素间的组合,分析《黑天鹅》的人物功能和结构特色, 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能清晰的展现出来。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虽不是一个万能公式,却为我们理解文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使我们明白了,意义的存在是以关系基础为前提的,通过关系的对立联系来寻找内在的语义。
[关键词] 格雷马斯 行动元模式 语义方阵 符号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24
2010年,由美国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指导,女明星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黑天鹅》一举获得美国电影高票房,揽括奥斯卡几项大奖。无论是其商业价值还是其艺术价值都让人叹为观止。影片讲述了芭蕾舞演员Nina,美丽、单纯、娇弱,为了在大型演出中成功饰演黑白天鹅两个角色,突破自我,打破常规,尝试改变原本的样子而接近黑天鹅的本质。在经历了一系列身心变化后,终于在最后的演出中成功的诠释了两个角色,完成了对《黑天鹅》最完美的解读。影片采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隐喻,象征和符号意象表现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是一部无论在情节还是细节上都极其优秀的心理惊悚片。
笔者尝试用法国结构主义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阐释,挖掘影片的深层结构和意蕴,从而对影片解码识读,拓展其内在价值。
一、“行动元”:《黑天鹅》的叙事策略
法国人格雷马斯是“巴黎符号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学领域。他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在进行结构语义探讨以及文本例证分析过程中搭建起一种可供人们操作的文本形式化叙事分析理论。
格雷马斯将一个叙事文本划分为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表现结构三个层次,认为从语义的潜在性到含义的表现性要经过三个阶段。在谈论表层结构时,格雷马斯引入行动元的概念[1]。在他之前,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洛普在《俄国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提出了英雄叙事的七种角色:反面角色、施与者、助手、被寻者和她父亲、送信者、英雄、假英雄,并总结出31种功能[2]。在普洛普的七种角色基础上,格雷马斯加进了句子里主谓成分的相应观念,尤其是依据二元对立的原则,提出了六种角色的分类方法:发送者、接受者、主体、客体、协助者和反对者[3]。从叙事观点看,这些角色又构成了基本故事的各种内在关系。这六个行动元之间构成相互对立的三组关系:第一,发送者和接收者。发送者确立文本的意识形态,并且设立行动命令的准则和价值。接受者听从发送者的行动命令,并根据发送者的指示接受行动命令的结果。第二,主体和客体。主体在叙事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完成行动命令的主角。客体为行动的对象,是主体行动的目的。第三,协助者与敌手。故事中的主体在执行行动命令的过程中,需要和阻碍自己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敌手发生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往往有协助者出现[4]。

辅助者/反对者这一二元对立项对于叙事文本觉有很大的作用。格雷马斯认为辅助者的功能在于“有助于主体欲望的实现”、“利于交流”,而反对者的功能在于“制造障碍,阻滞欲望的实现” [6]。于是,在影片中,辅助者是Nina的教练,她倾慕已久的老师托马斯,他发现了Nina性格中黑天鹅的羽翼,并让她担任《天鹅湖》的领舞。最初Nina能很优秀的出演白天鹅,但是却一直放不开去准确的诠释黑天鹅,是托马斯教她如何诱惑观众,让她自慰以取得激情,告诉她黑天鹅不需要完美而需要魅惑和释放。当Nina最终完美出师后对老师的一吻,更是让他意乱神迷,他看Nina的眼神,似乎在看自己打造出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而反对者,即“制造障碍,阻滞欲望的实现”我们可以理解是Nina的妈妈、莉莉以及贝丝。Nina的妈妈永远一袭黑衣,有一张严肃的禁欲者的面孔。她曾应该是该剧团的舞者,只是小角色,但是仍有人脉,Nina在剧团的举动和表现她都可以掌握。母亲也许曾经辉煌,因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而断送了舞蹈生涯。因此,她认为性爱和肉欲是毁灭性的,她强迫女儿停留在十几岁的生活之中,时时监视Nina,不允许她晚归,不允许她有夜生活和性爱。她强迫Nina做“sweet girl”,如果稍不和她意就大发雷霆。所以说,Nina母亲一直在阻止Nina向黑天鹅的蜕变。
而贝丝和莉莉,是Nina对现存竞争以及自己弱点的恐惧,贝丝象征的是Nina对未来的忧虑和恐惧,她怕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像贝丝一样变成过气的芭蕾舞演员,她担心将来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并且自己会老去。而莉莉,她的身上有着Nina没有的那种野性和张扬放纵的表演天赋。作为Nina的竞争对手,莉莉是最符合黑天鹅表演要求的舞者。而托马斯的不断失望也让Nina越来越陷入恐惧,怕莉莉取代自己的位置。于是,莉莉成为了她最大的假想敌。一个远虑,一个近忧,二者同时让Nina处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
于是,《黑天鹅》中的角色分析模式就变成了如下图:

通过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和符号矩阵理论,影片在角色关系和结构层面就变得清晰可见,矛盾对立关系也能一目了然。宏观层面的故事框架综上所述。
三、结语
格雷马斯的叙事语义理论基本点在于二元对立的观念, 运用相互关联或对立行动元素间的组合,分析《黑天鹅》的人物功能和结构特色, 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能清晰的展现出来。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虽不是一个万能公式,却为我们理解文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使我们明白了,意义的存在是以关系基础为前提的,通过关系的对立联系来寻找内在的语义。
注释
[1]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北京: 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4页。
[2]普洛普:《故事形态学》[M], 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74页。
[3]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北京: 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5页。
[4]胡牧:《中国十七年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符号学意义———以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49-53页。
[5]任先 薛华:《<老人与海>的结构主义叙事阐释》[J],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期,第32页。
[6]刘浥泓:《从叙事符号学角度分析<越狱>剧情文本》[J],经济师,2010年12期,第118-119 页。
[7]谷莹:《<傲慢与偏见>的结构主义阐释》[J],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1期,第44-47页。
[8]毕青 程爱民:《<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符号矩形方阵》[J],2002年第2期,第62-66页。
[9]刘浥泓:《从叙事符号学角度分析<越狱>剧情文本》[J],经济师,2010年12期,第118-119页。
[10]温庆航:《从电影符号学视域解读<黑天鹅>》[J],青年记者, 2011年32期,第55-56页。
作者简介
陈睿姣,女,甘肃兰州人,1986年12月,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关键词] 格雷马斯 行动元模式 语义方阵 符号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24
2010年,由美国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指导,女明星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黑天鹅》一举获得美国电影高票房,揽括奥斯卡几项大奖。无论是其商业价值还是其艺术价值都让人叹为观止。影片讲述了芭蕾舞演员Nina,美丽、单纯、娇弱,为了在大型演出中成功饰演黑白天鹅两个角色,突破自我,打破常规,尝试改变原本的样子而接近黑天鹅的本质。在经历了一系列身心变化后,终于在最后的演出中成功的诠释了两个角色,完成了对《黑天鹅》最完美的解读。影片采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隐喻,象征和符号意象表现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是一部无论在情节还是细节上都极其优秀的心理惊悚片。
笔者尝试用法国结构主义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阐释,挖掘影片的深层结构和意蕴,从而对影片解码识读,拓展其内在价值。
一、“行动元”:《黑天鹅》的叙事策略
法国人格雷马斯是“巴黎符号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学领域。他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在进行结构语义探讨以及文本例证分析过程中搭建起一种可供人们操作的文本形式化叙事分析理论。
格雷马斯将一个叙事文本划分为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表现结构三个层次,认为从语义的潜在性到含义的表现性要经过三个阶段。在谈论表层结构时,格雷马斯引入行动元的概念[1]。在他之前,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普洛普在《俄国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提出了英雄叙事的七种角色:反面角色、施与者、助手、被寻者和她父亲、送信者、英雄、假英雄,并总结出31种功能[2]。在普洛普的七种角色基础上,格雷马斯加进了句子里主谓成分的相应观念,尤其是依据二元对立的原则,提出了六种角色的分类方法:发送者、接受者、主体、客体、协助者和反对者[3]。从叙事观点看,这些角色又构成了基本故事的各种内在关系。这六个行动元之间构成相互对立的三组关系:第一,发送者和接收者。发送者确立文本的意识形态,并且设立行动命令的准则和价值。接受者听从发送者的行动命令,并根据发送者的指示接受行动命令的结果。第二,主体和客体。主体在叙事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完成行动命令的主角。客体为行动的对象,是主体行动的目的。第三,协助者与敌手。故事中的主体在执行行动命令的过程中,需要和阻碍自己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敌手发生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往往有协助者出现[4]。

辅助者/反对者这一二元对立项对于叙事文本觉有很大的作用。格雷马斯认为辅助者的功能在于“有助于主体欲望的实现”、“利于交流”,而反对者的功能在于“制造障碍,阻滞欲望的实现” [6]。于是,在影片中,辅助者是Nina的教练,她倾慕已久的老师托马斯,他发现了Nina性格中黑天鹅的羽翼,并让她担任《天鹅湖》的领舞。最初Nina能很优秀的出演白天鹅,但是却一直放不开去准确的诠释黑天鹅,是托马斯教她如何诱惑观众,让她自慰以取得激情,告诉她黑天鹅不需要完美而需要魅惑和释放。当Nina最终完美出师后对老师的一吻,更是让他意乱神迷,他看Nina的眼神,似乎在看自己打造出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而反对者,即“制造障碍,阻滞欲望的实现”我们可以理解是Nina的妈妈、莉莉以及贝丝。Nina的妈妈永远一袭黑衣,有一张严肃的禁欲者的面孔。她曾应该是该剧团的舞者,只是小角色,但是仍有人脉,Nina在剧团的举动和表现她都可以掌握。母亲也许曾经辉煌,因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而断送了舞蹈生涯。因此,她认为性爱和肉欲是毁灭性的,她强迫女儿停留在十几岁的生活之中,时时监视Nina,不允许她晚归,不允许她有夜生活和性爱。她强迫Nina做“sweet girl”,如果稍不和她意就大发雷霆。所以说,Nina母亲一直在阻止Nina向黑天鹅的蜕变。
而贝丝和莉莉,是Nina对现存竞争以及自己弱点的恐惧,贝丝象征的是Nina对未来的忧虑和恐惧,她怕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像贝丝一样变成过气的芭蕾舞演员,她担心将来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并且自己会老去。而莉莉,她的身上有着Nina没有的那种野性和张扬放纵的表演天赋。作为Nina的竞争对手,莉莉是最符合黑天鹅表演要求的舞者。而托马斯的不断失望也让Nina越来越陷入恐惧,怕莉莉取代自己的位置。于是,莉莉成为了她最大的假想敌。一个远虑,一个近忧,二者同时让Nina处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
于是,《黑天鹅》中的角色分析模式就变成了如下图:

通过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和符号矩阵理论,影片在角色关系和结构层面就变得清晰可见,矛盾对立关系也能一目了然。宏观层面的故事框架综上所述。
三、结语
格雷马斯的叙事语义理论基本点在于二元对立的观念, 运用相互关联或对立行动元素间的组合,分析《黑天鹅》的人物功能和结构特色, 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能清晰的展现出来。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虽不是一个万能公式,却为我们理解文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使我们明白了,意义的存在是以关系基础为前提的,通过关系的对立联系来寻找内在的语义。
注释
[1]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北京: 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4页。
[2]普洛普:《故事形态学》[M], 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74页。
[3]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北京: 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5页。
[4]胡牧:《中国十七年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符号学意义———以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3月,第49-53页。
[5]任先 薛华:《<老人与海>的结构主义叙事阐释》[J],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期,第32页。
[6]刘浥泓:《从叙事符号学角度分析<越狱>剧情文本》[J],经济师,2010年12期,第118-119 页。
[7]谷莹:《<傲慢与偏见>的结构主义阐释》[J],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1期,第44-47页。
[8]毕青 程爱民:《<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符号矩形方阵》[J],2002年第2期,第62-66页。
[9]刘浥泓:《从叙事符号学角度分析<越狱>剧情文本》[J],经济师,2010年12期,第118-119页。
[10]温庆航:《从电影符号学视域解读<黑天鹅>》[J],青年记者, 2011年32期,第55-56页。
作者简介
陈睿姣,女,甘肃兰州人,1986年12月,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