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是怎么发现的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l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和一位名老中医的儿子,在电视上就如何验证药物的疗效做过辩论。据他说,他家祖传的绝招是治疗“不明高热”:“有不明高热的病人送到我家来,包你第二天就退烧。”中医并不知道发烧的真正原因,对他们来说发烧都属于“不明高热”。事实上,发烧本身并不是病,而是生病的症状。发烧都是有原因的,最常见的原因是病菌、病毒感染。在病原体入侵时,体温升高能加速某些免疫反应,反而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所以应该是找出发烧的病因,消除病原,而不是简单地强行退烧。很多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都能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抵抗过去,发烧一两天,免疫系统把病毒杀得差不多了,体温也就降下来了。此前如果碰巧服用了某种药物,当然就觉得其退烧效果非常灵。
  
  当然,如果体温过高对身体也是有害的。高烧(肛门温度高于41摄氏度)会很危险,必须立即采取手段让体温下降。但人们总是觉得一旦发烧就不得了,即使还没到高烧的地步,也总想马上就把烧退下来。古人对发烧更是如临大敌,毕竟他们已见过太多的病人,是在发烧中去世的,不知道是病菌、病毒杀人,而以为是“不明高热”杀人。所以,大概自有文明以来,人类寻找退烧药的努力就开始了。
  
  以前只能从植物里找。找来找去,发现吃柳树皮退烧最有效,吃了以后往往烧很快就退了,真是立竿见影,用不着等第二天。这是西方人发现的。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记载,从柳树皮提取的苦味粉末可用来镇痛、退烧。此后柳树提取物一直被收入西方药典。到了19世纪,随着有机化学的建立,科学家们试图从植物药物中纯化出有效成分。1827年,柳树皮中的活性成分水杨苷被分离、纯化了出来。10年后,意大利化学家发现,水杨苷水解、氧化变成水杨酸,药效要比水杨苷强很多。1859年,德国化学家发明合成水杨酸的廉价方法。此后,水杨酸开始被广泛使用。
  
  但水杨酸是一种中强酸,会使口腔感到灼痛。而且口服水杨酸会导致胃痛,当时也以为这是由于其酸性引起的。因此,就想到要如何避免水杨酸的酸性。为此,德国拜尔公司的研究人员通过酯化反应,把水杨酸变成乙酰水杨酸。拜尔公司是建于1863年的一家化工小公司,原来主要是生产染料。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染料业开始衰落,拜尔公司转而研究化学制药。它将乙酰水杨酸命名为阿司匹林,于1899年上市。虽然阿司匹林仍然有导致胃痛的副作用,但是退烧、镇痛、消炎的效果非常好,很快风靡全世界,成了最著名的化学药物。拜尔公司因此成功转型,演变到现在,竟成了德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
  
  阿司匹林在体内是怎么起作用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原来,病原体进入体内后,遇到血液中的巨噬细胞(一种白细胞),会刺激它释放白细胞介素之类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又进而引发一系列反应,其中一个反应是环氧合酶(简称cox)催化细胞膜中的花生四烯酸生成各种前列腺素,其中一种是前列腺素E2,它能影响大脑中体温调控中心(位于一个叫视丘下部的区域),把“正常体温”的设定值给调高了,这样我们就发烧了。其他前列腺素能传递疼痛和引起炎症。阿司匹林能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阻止前列腺素的生成,相应地就起到了退烧、镇痛和消炎的作用了。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人约翰·维恩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
  
  后来发现环氧合酶至少有两种,分别称为cox1和cox2。cox1平时在各种细胞中就很活跃,它催化合成的是“好”前列腺素,促进胃黏膜保护层的形成。阿司匹林阻止了这些“好”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了胃黏膜保护层,导致胃出血,所以才会造成胃痛。这样阿司匹林副作用的真实原因也找到了。只有cox2才在病原的刺激下合成那些与发烧、疼痛和发炎有关的“坏”前列腺素。于是人们就想,如果能找到一种药物,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但不影响cox1的活性,这样不就是一种不会有胃痛副作用的理想的退烧、镇痛、消炎药吗?
  
  其实,这种药物早就有了,那就是在1953年上市的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它只抑制cox2的活性而不影响cox1的活性,所以没有胃痛的副作用,由于有这个优势,它逐渐取代了阿司匹林成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但是对乙酰氨基酚有一个缺点,在周围有过氧化物时会失效,而在发炎的组织恰恰有很多过氧化物,所以对乙酰氨基酚只能用来退烧镇痛,不能用来消炎,无法用来治疗关节炎。在1969年面世的另一种著名镇痛解热药布洛芬和阿司匹林一样可以消炎,也同时抑制cox1和cox2,只不过它抑制cox2的能力比抑制cox1强得多,所以在小剂量时没有腹痛副作用,但剂量大了就不行了。
  
  所以,人们还是希望能找到只对cox2起作用的药物,也陆续找到了一些。但是它们没有胃痛的副作用,却可能有别的副作用,甚至是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由于会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而退市的罗非昔布,以及由于有肝毒性最近在国内引起风波的尼美舒利,就都是如此。要找到一种有效而副作用小的完美药物,是一项艰难的使命。
  
其他文献
仔细挑选含糖食物  糖尿病并不意味不能吃糖,应挑选在体内缓慢释放能量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全谷类,坚果、豆类、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重要的是每餐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要适量,并了解各种水果所含的热量值。    减肥  可以逐步开始,将患者体重减少10%~15%能减轻患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减肥后能更好的降低血糖和血压,看上去精力更充沛。减肥的目标就是每日消耗热卡超过摄入热卡。开始减肥时,就要
张老师年过八旬,仍然“精力充沛双耳聪,满头乌发眼目明,牙齿坚固无脱落,腰直脖正手足灵,思维敏捷记忆好,睡眠正常两便通,面色红润有光泽,不胖不瘦无病痛”,这是张老师自己总结出的现在的状态,究其原因,应归功于他天天坚持的“小动作”。    耸肩    每天早晨起床后,张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耸肩运动。即将双肩上提,缓慢放松,如此一提一松,反复进行,做5分钟左右。耸肩运动,不仅能使肩部的神经、肌肉、血管
有位新妈妈发牢骚说:“我的宝宝已快满半岁了,但是他除了喜欢吃母乳外,奶粉不吃,辅食也吃得很少,而我的乳汁量也不太多,所以宝宝一直很瘦,每次体检都是偏瘦,现在也只有7公斤左右,我很担心他营养不良。”  生活中,宝宝太胖妈妈愁,可要是把孩子养成个瘦宝宝,妈妈会更心焦。如今,不少才几个月大的宝宝就到医院看内分泌科,原因是父母用尽心思,可是他们就是瘦弱不堪。儿童内分泌专家认为,3岁前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关键时
编者小语:经常收到同学们的来信,问了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往往都会加上一句“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但是一直都不好意思提出来,生怕别人说我幼稚……”诸如此类的话,事实上,知识没有大小之分,有时候正是对小问题的关注才形成了大讨论,从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所以,请勇敢地提出问题,让我们共同成长!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很冷”的话题。    我发现很多人一上公交车就会睡觉,坐在座位上打瞌睡还算正常,那些抓
她是好莱坞最具争议,也最长寿的影星之一。  她在电影史上首次拍摄裸露镜头,让她富商丈夫差点买断拷贝。  她是第一位以自传形式展示自己情爱隐私,而不怕招来非议的明星。  她还是好莱坞绝无仅有的高科技发明家——手机通讯技术原理的发明人。  绝顶漂亮  有人把女性的漂亮分三个等级:初级漂亮是只有标致的相貌,从茫然的眼神和粗俗的谈吐中可以看出,她们空虚得毫无内涵;中级漂亮是标致的知识女性,她们知道无需炫耀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6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同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黄坤明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拥抱新时代、创造新作为的思想引
你是不是正在对他越来越过分的冷淡暗暗不安,甚至心生闷气?他宁愿对着电视机发呆也不愿意陪你聊天,他对你递过去的热烈暗示总是无动于衷,才年过30,他就开始整天抱怨很累,他要么情绪低落,要么急躁易怒……你想,怎么遇到这么一个冷男人呢?他生病了吧!但不管你怎么问,他闭口不谈他的身体。其实,你不必太担心,也许情况还不是你想的那么糟糕,这一切很可能只是他的激素在捣乱。    冷男人素描    不久前,一组关于
Q:如何解释“每个星期都有春夏秋冬”?  ——湖北省桃仙中学余丹  A:之所以说每个星期也有类似的“春、夏、秋、冬”的“四季”,是因为科学家发现:星期一气温开始上升,犹如“春暖”;星期三上升至最暖和,好比“盛夏”;星期四气温开始下降,转为“秋凉”;到了星期六降至低点,而星期天则是“最冷的一天”,不妨称之为“寒冬”。  一星期中的这种气温变化周期,其实是人类自身活动量直接影响气温的结果。在工作的一周
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一直盘桓在我心中。  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  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我正潜逃到家乡的一座山上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因地震,我联想到了祖先遇到天灾时创建的“补天”、“填海”、“追日”、“奔月”等等神话,一下子摸到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  从此,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一直盘桓在我心中。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尽管蔬菜是科学家们力荐的长寿食谱中少不了的一类,但是似乎并不适用于英田阿伯丁郡坎贝尔家族的男人们。家中五兄弟几乎从不吃任何蔬菜却仍然长寿,五人的寿命总和达424岁。对于这一怪异现象,科学家们感到匪夷所思。  据英国《卫报》报道,居住在阿伯丁郡的坎贝尔家族可谓是“长寿家族”,坎贝尔家五兄弟拒绝接受医生建议,一生远离豌豆、胡萝卜、卷心菜、芦笋及其他任何蔬菜,但仍旧健康长寿。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