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文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辨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4567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常规考试和全国统一高考中古代汉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文言语句的翻译每年必考,而且分值不少,特别是语句的翻译分值较大。但是中学生文言文的判断和翻译能力较差,得分率较低,针对这种现象,结合教学实践,我重点介绍几种辨析、判断动词、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文言理解、判断和翻译能力。
  【关键词】古文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辨别
  
  古文中的使动、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使动用法是形容词、动词后面跟宾语,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这个动作,实则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成了某种东西;意动用法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东西。由于这两种用法没有明显的标志,因而在平常训练、常规考试甚至全国高考中,文言语句翻译题中难以判断和区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就这个问题略陈拙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根据语境和语句内部的逻辑关系判定
  例如:①工匠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两个语句中都有“小”,何者是使动,何者是意动?句①中的“小“,一方面保留了它作为形容词的本意,另一方面由于用在代词宾语“之”前,它又具有了动词的某些语法特点和功能,有明显的动作性。“小”作为形容词,表示“大木”变化后的形态;作为活用为动词,是匠人发出的动作。在这里,匠人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动作,木头的变化是实际情况。“大木”之所以变小,是因为匠人砍削而成。因此“小”在本句中是使动用法。句②孔子登上东山,鲁国风物尽收眼底,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大地上的万物近在目下,感到天下变小了。实则鲁国、天下的面积并没有因孔子登山而变小,这只是孔子主观意念商定活动,从修辞上讲无非是形容山的高峻、巍峨,以此寄寓相应的哲理。由此而知,句②中的“小”属于意动用法。
  二、根据句子或结构的主语判定
  如果是一个拥有完整成分的句子,判定出主语;如果主语省略,就应当把它补上。此乃判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因为判定出主语以后,就可以进一步确定:是谁或什么使宾语或认为宾语怎样。
  例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其中“凄”“寒”是典型的使动用法,但是由于原文省略了主语,就给确定这两个形容词的用法带来了困难。“凄神寒骨”的主语是什么呢?我认为应当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此种现象,凄神寒骨”。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种阴冷凄凄的景象使人的心凄切,骨髓寒彻。很明显“凄”“寒”是使动用法。柳宗元采用这种句法的目的在于浓化小石潭周围阴冷凄凄的气氛,同时使文字跌宕有致,更富有表现力。
  例2:《史记·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广”,第二个分句的主语省略,结合第一个分句,可以判定出是“广”;结合这个语境,主语“广”故意屡次说要逃亡,如此说的目的是“忿恚尉”,即是使尉愤怒,所以此句中的“忿恚”属于使动用法。
  正因为动词有使动用法,所以,在古代汉语中就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情况:①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如例2;②及物动词带宾语,可能是一般用法,也可能是使动用法。要判断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加以区别。如:《史记·项羽本纪》:“间涉不降楚。”(间涉不投降项羽);《史记·苏武传》:“(单于)欲因此时降武。”(匈奴的君主想乘此时让苏武投降),此例是使动用法,如果理解解释成“单于想投降苏武”,那就不符合语境,不符合史实。
  例3:“富国强兵”,说的不是“富裕的国家,强大的军队”,也不是“国家富裕,军队强大”,而是“使国家富裕,使军队强大”。还有现代汉语中的“巩固政权”“繁荣市场”……也就是说,形容词在这里不做定语,而是作动词用,而且是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
  总之,在一个具有动词、形容词后跟宾语用作动词的句子中,首先判断出主语,再结合动词、形容词的含义和特点,看对宾语是含有致使性,还是含有意谓性,这是判定动词、形容词何种用法的关键。
  三、根据外部形态判定
  使动用法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在宾语前一般要加上“使”“让”“令”等词语,用一个公式表示即:主语 使 宾语 动词(形容词)。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战国策·赵策》)
  ①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句①中“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媪”即赵太后是主语,“尊”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长安之位”是宾语。根据使动用法公式,原文可改为“今媼使长安之位尊”,意思未变。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现在,老太后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可见,“尊”是使动用法。
  句②中“足下深沟高垒”,“足下”(成安君)是主语,“深”“高”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沟”“垒”是宾语。根据使动公式,可以改为“足下使沟深使垒高”,与原意相同,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您在这里使壕沟加深,使壁垒增高”。可见,“深”“高”都是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有“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在宾语前加上“认为”,或在动词、形容词前“以……为”,用公式表示为:主语 认为 宾语 动词(形容词)或主语 以 宾语 为 动词(形容词)。例如:
  ①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汉书·张衡传》)
  ③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①中的“上老之”,“上”是汉宣帝,是主语,“老”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之”是赵充国是宾语,根据意动公式,原文可以改为“上以之老”,意思未变。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汉宣帝认为他老了”。“老”是意动用法。句②中“大将军邓骘”是主语,“奇”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其才”是宾语。根据意动公式,原句可以改为“大将军邓骘以其才为奇”,翻译成现代汉语为“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不平凡”。“奇”是意动用法。句③中“妻”“妾”是主语;“之”是用在主谓中间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美”是用如动词的形容词,“我”是宾语。根据意动公式,原句可以改为“妻之以我为美”“妾之以我为美”,翻译成现代汉语为“妻子认为我美丽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丽的原因,是畏惧我”。“美”是意动用法。
  一般情况下,在确定了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之后,就可以分别套用上述两个公式将全句试译一下,哪一种译文符合原文的意思或符合语境或符合史实或讲得通,就属于哪种用法。
  ★作者单位:河南省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字视频技术正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视频体验、传输以及交互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视频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与管理、公共安全与监控、交通与汽车、通讯设备与网络,
采用了CST工作室套装TM电磁仿真软件对一个典型的Ku波段螺旋线行波管的电子枪、磁聚焦系统、慢波结构和注一波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进行了三维的静电场、静磁场、粒子跟踪、本
介绍了真空比对校准装置的测量原理和工作方法,动态直接比对法、静态直接比对法和静态膨胀法等三种方法,满足了拓宽量程的需求。测控系统是真空比对法校准装置的核心系统,开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改过程中,创新教育被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改 创新教育 发展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 篮。”(《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由此可见,创新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何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