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一批竹简,经整理得有字简730枚,1998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一书,公布竹简释文。郭店竹简的内容,主要是儒家和道家著作。经整理者编连后,属于儒家的著作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二、三等十四篇。
关于此问题讨论的可能性和意义。
1,据发掘报告,郭店一号墓属于战国中期后段,约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公元前三世纪初。从考古学角度来看,该墓位于楚国郧都外墓地的范围之内,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这一带楚墓的时代序列已经排定,因此整理者对墓葬年代的推断应该是可信的。通过对相邻楚墓的析,李学勤先生进一步断定郭店一号墓的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不晚于公元前三百年;竹简的书写应早于墓的下葬,至于竹简著作的年代自然还要早些,均在《孟子》成书之前。而从竹简的内容看,其中有据记载原属于《子思子》的《绪衣》一篇,子思研究也曾经在马王堆出土,记录思孟“五行”说的《五行》一篇,更有明确提及子思的《子思见鲁穆公》一篇。
2,学术界之所以会对这些先秦佚籍的归属问题产生争议,除了各自依据的方法论(考古学的、思想史的或是史料学的)有所差异外,也与归类本身的难度及其意义有关。因为这些竹简的归属并无完全而直接的考古依据,且归属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对这批竹简的解释,可见归属问题意义重大。然而,如果对归属问题存而不论,直接去解释郭店楚简的思想内容,更不利于认清孔孟之间儒学主题及其变迁等的重大学术问题。
3,子思生前肯定有過著述,《子思子》一书也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学术界对这两点一般都持肯定态度。《史记,孔子世家》云:“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录有“((子思子》二十三篇”,以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也载有《子思子》七卷。《隋书.音乐志》引沈约语云:“《礼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现在,郭店楚墓中发现《缁衣》一篇,根据“二重证据法”,至少可以认定《子思子》中有《缁衣》、《中庸》、《表记》、《坊记》诸篇。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因为除了同时发现的儒学佚籍,其竹简形制并不统一外,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篇,《性自命出》的作者也有多种可能。
对于这些儒家简的学派归属问题,学术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这些儒家简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应归入《子思子》(李学勤和姜广辉为代表);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些儒家简应归入类似于《礼记》的先秦儒学汇集(李泽厚和陈来为代表)。
一,认为这些儒家简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应归入《子思子》的主要有以下文献
1,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根据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以及竹简的内容,认为郭店楚简中的一部分属于《子思子》,即孔子之孙子思一系的作品。他说:“这里面,《缁衣》、《五行》和《鲁穆公问子思》应属于《子思子》。”在他的《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也认为《成之闻之》、《胜自命出》、《尊德义》也与《子思子》有关,郭店楚简中的儒书应归于“子思之儒”。他认为宋以来十分推重的《大学》、《中庸》体现了儒学的理论思想,而“《大学》有经有传的结构,与《五行》经传非常相像。”从形制上看,基本可以肯定为《子思子》作品的儒书,又与其他佚籍在形制上有类似的几篇,这当然不是偶然现象,所以他进一步认为“《缁衣》等六篇应归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子思子》。”
2,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提出四条判断郭店儒学佚籍归属问题的标准:(l)、以《荀子·非十二子》之语为参照;(2)、以《中庸》为参照;(3)、从子思“求己”的学术主旨出发;(4)、透过子思的思想性格。通过这四条标准,他认定《唐虞之道》、《缁
衣》、《五行》、《性自命出》、《穷达以时》、《成之闻之》前半部分、《鲁穆公问子思》、《六德》诸篇应为子思所作。
3,廖名春《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一文认为,楚简中《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属于《子思子》,为子思及其弟子所作,其中《缁衣》和《五行》可能为子思自作,而《鲁穆公问子思》当成于子思弟子之手。
4,钟肇鹏《荆门郭店楚简略说》认为郭店儒家简中《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应属于《子思子》,其余各篇所述内容各有不同,也可能是《子思子》的遗文。
5,丁四新《论<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中首先考查论述了传世古籍文献中子游和曾子的思想,并指出简文有可能但非必定出自子游或其门人之手,而曾子为简文作者的可能性程度则高于子游;随之他重点将子思代表作《中庸》所反映的思想与简文作了对比论述,认为简文出自子思之手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6,刘乐贤《<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认为《淮南子.缪称》是一篇保存了大量子思学派学说的文献,文章通过征引《子思子》佚文与《缪称》及楚简《性自命出》比较指出,简文对“情”的看法可能出自《子思子》,故作者倾向于《性自命出》属于《子思子》的观点。
7,王葆玹《郭店楚简的时代及其与子思学派的关系》中提出《子思子》一书是子思学派的著作集成并且是陆续撰作完成的观点,认为楚简儒家文献中有八篇可肯定是《子思子》一书的资料来源,其中《缁衣》作于子思,《鲁穆公问子思》、《五行》、《性自命出》、《尊德义》、《成之闻之》为子思弟子作品,《唐虞之道》《六德》则是子思学派极富代表性的作品。
8,詹群慧《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引周凤五先生“梯形简端是‘子思学派’经典的主要特征,郭店简中这一类竹简,也即八篇被修整成繁复梯形的儒简汇编的很可能就是传自先秦、北宋以后逐渐散佚的《子思子》主体”的看法,认为其中的八篇梯形儒家简,即《缁衣》、《五行》、《性自命出》、《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鲁穆公问子思》和《穷达以时》,应属《子思子》。 9,李景林《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兼谈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的学派归属问题》认为,除《语从》外,郭店儒家简应为子思一系作品,同一形制的《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表现了子思一系的“性与天道”论,为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的中坚部分;其他简文或较接近于孔子,为子思绍述孔子思想之作,或近于孟子,为子思后学所述。在《关于郭店简<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问题》一文中他提出了楚简《唐虞之道》表现的思想可与《中庸》、《孟子》相互印证、与思孟完全一致的观点,深入禅让说的内在思想根据看问题,认为《唐虞之道》应属思孟一系作品。
10,高正《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一文另辟蹊径,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成之闻之》、《尊德义》盖为子思后学所作:《五行》为思孟后学对《礼运》“五行”说、孟子学说和“六德”之说的发展;而《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等简文则应是棱下思孟学派的作品。
11,郭沂《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中提出了子思原书各篇可分为三类的观点,即子思所记孔子言论、子思本人著作及弟子所记子思言论。由此他认为,楚简中《缁衣》、《五行》、《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等篇均属子思原书。其《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疏证》一文在对简文的文本及大义进行了详细疏证的基础上指出,此篇简文思想上承《中庸》、下启孟子,故其作者应为子思之后学、孟子之前辈。
12,李健胜《<子思子>内容考释》在分析以往观点后提出,楚简中现可确切肯定子思及其学派的作品有《缁衣》、《五行》和《鲁穆公问子思》,《性自命出》与《子思子》有思想上的承继关系,与其形制相同的《成之闻之》、《六德》、《尊德义》诸篇也当是子思早期作品或其承继的其他儒家的作品;《穷达以时》可看作是子思后学之作;《唐虞之道》与《忠信之道》虽不能归于《子思子》,但却为解释子思思想来源的重要篇章。
二,认为这些儒家簡应归入类似于《礼记》的先秦儒学汇集
1,李泽厚《初读郭店竹简印象记要》,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郭店楚简中虽然有《缁衣》、《五行》和《鲁穆公问子思》诸篇,却并未显示出所谓“思孟学派”的特色。而且竹简儒书明确认为“仁内义外”,这与孟子的主张相左。所以他说:“因之断定竹简属‘思孟学派’,似嫌匆忙,未必准确。相反,竹简给我的总体印象,毋宁更接近《礼记》及《荀子》……凡此种种,其基本倾向似更近荀而不近孟;更可能是当时派系分化尚不鲜明,只是处于某种差异中,因此不能判其属于某派某子”。
2,陈来《郭店简可称“荆门礼记”》,认为这些儒学佚籍应被看作类似于《礼记》的儒家总集。
参考文献
[1]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2]李学勤先生《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5期。
[3]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4]廖名春《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1998年10月,辽宁教育出版社。
[5]钟肇鹏《荆门郭店楚简略说》,《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2000年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
[6]丁四新《论<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7]刘乐贤《<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8]王葆玹《郭店楚简的时代及其与子思学派的关系》,《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二册,1999年,武汉大学
[9]詹群慧《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简帛研究网。
[10]李景林《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兼谈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的学派归属问题》,简帛研究网。
[11]高正《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简帛研究网。
[12]郭沂《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
[13]李健胜《<子思子>内容考释》,《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4]李泽厚《初读郭店竹简印象记要》,《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5]陈来《郭店简可称“荆门礼记”》,《人民政协报》1998年8月3日。
关于此问题讨论的可能性和意义。
1,据发掘报告,郭店一号墓属于战国中期后段,约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公元前三世纪初。从考古学角度来看,该墓位于楚国郧都外墓地的范围之内,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这一带楚墓的时代序列已经排定,因此整理者对墓葬年代的推断应该是可信的。通过对相邻楚墓的析,李学勤先生进一步断定郭店一号墓的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不晚于公元前三百年;竹简的书写应早于墓的下葬,至于竹简著作的年代自然还要早些,均在《孟子》成书之前。而从竹简的内容看,其中有据记载原属于《子思子》的《绪衣》一篇,子思研究也曾经在马王堆出土,记录思孟“五行”说的《五行》一篇,更有明确提及子思的《子思见鲁穆公》一篇。
2,学术界之所以会对这些先秦佚籍的归属问题产生争议,除了各自依据的方法论(考古学的、思想史的或是史料学的)有所差异外,也与归类本身的难度及其意义有关。因为这些竹简的归属并无完全而直接的考古依据,且归属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对这批竹简的解释,可见归属问题意义重大。然而,如果对归属问题存而不论,直接去解释郭店楚简的思想内容,更不利于认清孔孟之间儒学主题及其变迁等的重大学术问题。
3,子思生前肯定有過著述,《子思子》一书也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学术界对这两点一般都持肯定态度。《史记,孔子世家》云:“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录有“((子思子》二十三篇”,以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也载有《子思子》七卷。《隋书.音乐志》引沈约语云:“《礼记,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现在,郭店楚墓中发现《缁衣》一篇,根据“二重证据法”,至少可以认定《子思子》中有《缁衣》、《中庸》、《表记》、《坊记》诸篇。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因为除了同时发现的儒学佚籍,其竹简形制并不统一外,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篇,《性自命出》的作者也有多种可能。
对于这些儒家简的学派归属问题,学术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这些儒家简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应归入《子思子》(李学勤和姜广辉为代表);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些儒家简应归入类似于《礼记》的先秦儒学汇集(李泽厚和陈来为代表)。
一,认为这些儒家简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应归入《子思子》的主要有以下文献
1,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根据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以及竹简的内容,认为郭店楚简中的一部分属于《子思子》,即孔子之孙子思一系的作品。他说:“这里面,《缁衣》、《五行》和《鲁穆公问子思》应属于《子思子》。”在他的《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也认为《成之闻之》、《胜自命出》、《尊德义》也与《子思子》有关,郭店楚简中的儒书应归于“子思之儒”。他认为宋以来十分推重的《大学》、《中庸》体现了儒学的理论思想,而“《大学》有经有传的结构,与《五行》经传非常相像。”从形制上看,基本可以肯定为《子思子》作品的儒书,又与其他佚籍在形制上有类似的几篇,这当然不是偶然现象,所以他进一步认为“《缁衣》等六篇应归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子思子》。”
2,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提出四条判断郭店儒学佚籍归属问题的标准:(l)、以《荀子·非十二子》之语为参照;(2)、以《中庸》为参照;(3)、从子思“求己”的学术主旨出发;(4)、透过子思的思想性格。通过这四条标准,他认定《唐虞之道》、《缁
衣》、《五行》、《性自命出》、《穷达以时》、《成之闻之》前半部分、《鲁穆公问子思》、《六德》诸篇应为子思所作。
3,廖名春《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一文认为,楚简中《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属于《子思子》,为子思及其弟子所作,其中《缁衣》和《五行》可能为子思自作,而《鲁穆公问子思》当成于子思弟子之手。
4,钟肇鹏《荆门郭店楚简略说》认为郭店儒家简中《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应属于《子思子》,其余各篇所述内容各有不同,也可能是《子思子》的遗文。
5,丁四新《论<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中首先考查论述了传世古籍文献中子游和曾子的思想,并指出简文有可能但非必定出自子游或其门人之手,而曾子为简文作者的可能性程度则高于子游;随之他重点将子思代表作《中庸》所反映的思想与简文作了对比论述,认为简文出自子思之手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6,刘乐贤《<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认为《淮南子.缪称》是一篇保存了大量子思学派学说的文献,文章通过征引《子思子》佚文与《缪称》及楚简《性自命出》比较指出,简文对“情”的看法可能出自《子思子》,故作者倾向于《性自命出》属于《子思子》的观点。
7,王葆玹《郭店楚简的时代及其与子思学派的关系》中提出《子思子》一书是子思学派的著作集成并且是陆续撰作完成的观点,认为楚简儒家文献中有八篇可肯定是《子思子》一书的资料来源,其中《缁衣》作于子思,《鲁穆公问子思》、《五行》、《性自命出》、《尊德义》、《成之闻之》为子思弟子作品,《唐虞之道》《六德》则是子思学派极富代表性的作品。
8,詹群慧《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引周凤五先生“梯形简端是‘子思学派’经典的主要特征,郭店简中这一类竹简,也即八篇被修整成繁复梯形的儒简汇编的很可能就是传自先秦、北宋以后逐渐散佚的《子思子》主体”的看法,认为其中的八篇梯形儒家简,即《缁衣》、《五行》、《性自命出》、《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鲁穆公问子思》和《穷达以时》,应属《子思子》。 9,李景林《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兼谈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的学派归属问题》认为,除《语从》外,郭店儒家简应为子思一系作品,同一形制的《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表现了子思一系的“性与天道”论,为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的中坚部分;其他简文或较接近于孔子,为子思绍述孔子思想之作,或近于孟子,为子思后学所述。在《关于郭店简<唐虞之道>的学派归属问题》一文中他提出了楚简《唐虞之道》表现的思想可与《中庸》、《孟子》相互印证、与思孟完全一致的观点,深入禅让说的内在思想根据看问题,认为《唐虞之道》应属思孟一系作品。
10,高正《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一文另辟蹊径,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成之闻之》、《尊德义》盖为子思后学所作:《五行》为思孟后学对《礼运》“五行”说、孟子学说和“六德”之说的发展;而《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等简文则应是棱下思孟学派的作品。
11,郭沂《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中提出了子思原书各篇可分为三类的观点,即子思所记孔子言论、子思本人著作及弟子所记子思言论。由此他认为,楚简中《缁衣》、《五行》、《穷达以时》、《鲁穆公问子思》等篇均属子思原书。其《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疏证》一文在对简文的文本及大义进行了详细疏证的基础上指出,此篇简文思想上承《中庸》、下启孟子,故其作者应为子思之后学、孟子之前辈。
12,李健胜《<子思子>内容考释》在分析以往观点后提出,楚简中现可确切肯定子思及其学派的作品有《缁衣》、《五行》和《鲁穆公问子思》,《性自命出》与《子思子》有思想上的承继关系,与其形制相同的《成之闻之》、《六德》、《尊德义》诸篇也当是子思早期作品或其承继的其他儒家的作品;《穷达以时》可看作是子思后学之作;《唐虞之道》与《忠信之道》虽不能归于《子思子》,但却为解释子思思想来源的重要篇章。
二,认为这些儒家簡应归入类似于《礼记》的先秦儒学汇集
1,李泽厚《初读郭店竹简印象记要》,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郭店楚简中虽然有《缁衣》、《五行》和《鲁穆公问子思》诸篇,却并未显示出所谓“思孟学派”的特色。而且竹简儒书明确认为“仁内义外”,这与孟子的主张相左。所以他说:“因之断定竹简属‘思孟学派’,似嫌匆忙,未必准确。相反,竹简给我的总体印象,毋宁更接近《礼记》及《荀子》……凡此种种,其基本倾向似更近荀而不近孟;更可能是当时派系分化尚不鲜明,只是处于某种差异中,因此不能判其属于某派某子”。
2,陈来《郭店简可称“荆门礼记”》,认为这些儒学佚籍应被看作类似于《礼记》的儒家总集。
参考文献
[1]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2]李学勤先生《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5期。
[3]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4]廖名春《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1998年10月,辽宁教育出版社。
[5]钟肇鹏《荆门郭店楚简略说》,《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2000年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
[6]丁四新《论<性自命出>与思孟学派的关系》,《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
[7]刘乐贤《<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8]王葆玹《郭店楚简的时代及其与子思学派的关系》,《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二册,1999年,武汉大学
[9]詹群慧《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简帛研究网。
[10]李景林《从郭店简看思孟学派的性与天道论—兼谈郭店简儒家类著作的学派归属问题》,简帛研究网。
[11]高正《郭店竹书是稷下思孟学派教材》,简帛研究网。
[12]郭沂《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
[13]李健胜《<子思子>内容考释》,《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4]李泽厚《初读郭店竹简印象记要》,《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5]陈来《郭店简可称“荆门礼记”》,《人民政协报》1998年8月3日。